正文 從科幻雜誌成長起來的科幻大師——話說海因萊因兼說約翰·坎貝爾

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是美國科幻小說史上一個群星閃爍的時代,名家名作層出不窮。科幻雜誌在經坎貝爾等一批能敏銳感覺到大眾閱讀趣味變化,而且眼光長遠的出版家推動下,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這個時期因此被稱為美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

阿西莫夫甚至給這個時期定出了一個明確的起止時間:1938年到1950年。

1938年約翰·坎貝爾放棄自己的寫作,去做了《驚奇故事》雜誌主編。在此之前,他與E.E.史密斯在太空史詩的創作上齊名,並以唐·A.斯圖爾特做筆名發表了一些更具藝術性的短篇小說。坎貝爾作為一個傑出的出版家,成功地通過自己培養起來的一代作家,給了科幻小說一種新的定義,他所主編的科幻雜誌引導了黃金時代一批作家與一批讀者。可以說,坎貝爾以自己的思想與獨特的工作塑造了《驚奇故事》,《驚奇故事》又造就了一代成功的作家,這些作家又主宰了那個時代成千上萬讀者的信仰與想像。

從文學史的眼光看,任何一個繁榮時代,除了居於主流位置那些已經被公眾全盤接受甚至受到崇拜的作家會構成一個龐大的群體,更會有許多富有潛力的新人嶄露頭角,他們的作品為這個繁榮時代增加了豐富的和聲,同時,也預示了一些新的可能與變化。這些人,這些作品往往預示著一種轉折時期的到來。凡爾納、威爾斯和阿西莫夫等都不由自主地在科幻文學史上充任了這樣的角色。如果說,凡爾納的出現更大程度是出於自身的才情發揮,而威爾斯的出世,使科幻作家和雨果·根斯巴克的科幻雜誌已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局面。當世界上的第一本科幻小說雜誌於1926年出版創刊號時,威爾斯的名字就赫然出現在封面上。這樣,科幻作家與科幻雜誌相互成就的局面開始出現了。

黃金時代開始後,這種局面又有了新的發展。坎貝爾作為一個對科幻小說有著自己獨特理解的出版家,更是培養了整整一批卓有建樹的新銳科幻作家。而阿西莫夫和這裡向大家推薦的海因萊因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和科幻評論家岡恩先生就說:「第一批科幻作家產生於通俗小說家的行列,這些作家為各種類型的雜誌寫各種各樣的科幻小說……第二批科幻作家是完全由科幻雜誌培養起來的,他們在科幻雜誌的鼓舞與教育下,一心一意獻身於科幻創作……第三代科幻作家則野心勃勃,想成為新的阿西莫夫或海因萊因。」

我們之所以承認他們的傑出,除了他們在這個時代保持了一種鶴立雞群般的姿態,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的作品,已經出現了影響科幻小說進入另一種階段與狀態的先聲。

說到這些人,我會透過盛名籠罩下的光輝,想起他們勞作時的姿態。在我想像中,他們就像傑克·威廉森筆下那些小行星帶上孤獨的採礦工。因為從本質意義上講,創作也是一種勞動,一種孤獨的尋寶者一般的勞動。這當然是指創作活動本身而言。只有他們的這種勞作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他們身上才會籠罩上那迷人的靈光。

作家走向讀者,走向社會,最終必須通過一個中介:雜誌或書籍的出版。在這一點上,即或是在美國這樣科幻發達的國家,也曾存在過出版界對成長時期的科幻文學缺乏認同,對這一新興的文學樣式視而不見的狀況。最後,是出版業界之外的人涉足出版界、興辦專門的科幻雜誌才改變了這種局面。

世界上第一份科幻雜誌創辦者雨果·根斯巴克是一個電氣工程師,正是他所創辦的雜誌,在1928年的創刊號上,推出了現在被視為大師級人物的威爾斯。之後,一些科幻雜誌相繼創刊,此起彼伏,到現在,除了專門的研究人員和老資格的科幻迷,恐怕人們已經很難記起這些科幻雜誌與雜誌背後的出版家和編輯人員。但作為一個編輯人員,這些雜誌與人物,卻能引起本人更深的探究興趣。因為論述一個時代的文學風尚,探究某種文學流派和某個成功作家大行其道的原因,出版與編輯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資深的科幻迷,大多都會知道坎貝爾怎樣啟發阿西莫夫寫了其成名作《日暮》。其實,這在坎貝爾的編輯生涯中,並不是一個孤獨的例證。提到這一點,我們還得從海因萊因的生平說起。

羅伯特·海因萊因,1907年出生於密蘇里州的巴特勒。1929年從海軍學院畢業,成績在全部二百四十三名畢業生中名列第二十名,這種位置也許正是一種可上可下狀況的最好說明。畢業後,他順理成章進入海軍服役,曾任軍艦指揮官。1934年,他因患肺結核而退役。當他進入大學學習文學後,又不得不再次因為健康原因中斷了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業。隨後的幾年時間裡,他的生活漂泊不定,先後干過政治、銀礦開採、建築及房地產等各種工作。

1939年,他在《激動人心的奇異故事》雜誌上看到一則短篇小說業餘寫作競賽的通知,從而激發了從少年時代起便潛藏於心中的寫作激情,因此便報名參賽。寫完這個故事後,他覺得其價值超過了競賽所允諾的50美元的稿酬。於是,他把這個故事投給了一家雜誌。後來,他又把這個故事寄給坎貝爾的《驚奇故事》,坎貝爾很快發表了這篇小說,並付給他70美元的報酬。

從歷史上講,這個時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時期,當時,美國剛剛從大蕭條中擺脫出來,而歐洲正戰雲密布,面臨著世界大戰的威脅。但對一個科幻作家,一個美國的科幻作家來說,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時期。在《驚奇故事》《驚異故事》和《奇異故事》這三本雜誌之外,1938年《神奇科學故事》創刊,1939年又有《驚人故事》《著名幻想偵探小說》《驚訝故事》《超級科學故事》《奇異的歷險》《行星故事》《科幻小說》和《未來小說》等雜誌相繼面世。與科幻雜誌出版的繁榮局面形成有趣比照的是,這一時期,幾乎沒有任何科幻小說以書籍的形式出版,在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美國的電影工廠里,也沒有投拍任何一部科幻電影。

在最初兩三年里,海因萊因發表了不少科幻小說。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他把寫得比較一般的小說投給別的雜誌,用化名發表,主要的作品都交給了坎貝爾,發表在《驚奇故事》雜誌上。如《格格不入》《安魂曲》《如果這事繼續下去》《道路必須壓平》《考文垂》《大爆炸》《宇宙》和《瑪士撒拉的孩子們》。坎貝爾給他這些作品一個命名:「未來的歷史」。

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因萊因以工程師身份進入費城海軍基地的海軍航空實驗站工作。同時,他還說服同時代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和德·坎普加入了這個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因萊因開始新一輪的科幻創作時,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科幻作家們所面臨的情形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40年代風行一時的許多科幻雜誌都關門停業,同時,那些具有更多的讀者,在社會上擁有更大影響力的一流雜誌和報紙開始群出一些有一定的篇幅刊載的科幻小說。海因萊因的一系列作品開始通過這些媒體與讀者見面。與此同時,一向把科幻小說拒之門外的出版社也向科幻作家們投來關注的目光。海因萊因的作品相繼由好幾家出版社出版面世,並在一些更嚴肅的報刊上發表。

從外部條件來講,一流雜誌與正規出版社往往容易讓作家更關注自己的成人讀者,而從作家創作規律本身著眼,一個作家的成熟往往意味著更多的人文思考、更加內省的視點、更加廣闊的社會場景,這一切所導致的,往往是更加複雜與艱深的敘述。所以,很多科幻作家的作品越來越選擇讀者,甚至有部分科幻作家轉向主流文學創作,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海因萊因在日益走向成熟,創作成就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時,他的作品還繼續在青少年中保持著很大的影響力。他於1947年和1948年先後出版的《伽利略號火箭飛船》和《太空軍校學員》,連同他以後創作的青少年題材的小說,成為引導青年一代入門科幻小說的代表性作品。

《伽利略號火箭飛船》的部分內容被完成於1950年的科幻電影《目標月球》所採用。海因萊因與人合作了劇本創作。這部影片標誌了又一個科幻電影繁榮期的到來。

同是坎貝爾旗下成長起來的作家,海因萊因與阿西莫夫一樣,其作品對後來的科幻小說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他通過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視野,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以後的數代科幻作家。他的科幻小說不僅故事精彩,而且這些故事都有相對明晰的主題,故事氣氛富於時代感。更重要的是,他和阿西莫夫一樣,其作品在科幻內容方面,都特別符合坎貝爾所提倡的那種新科幻小說的定義。

坎貝爾認為:「小說僅僅是寫紙上的夢,而科幻小說包含了對技術社會的希望、夢想和恐懼(因為有些夢想就是夢魘)。」坎貝爾的這段話,見於他為《現代科幻小說》一書所撰寫的專稿。而在此之前,他已通過在《驚奇故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