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mezzo/間奏曲 解說 尊重無形之物的岬洋介

清冢信也(鋼琴家)

閱讀《永遠的肖邦》以及其他岬洋介系列時,會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明明是讀推理小說,但出現樂曲解說時,會恍然誤以為在讀音樂評論呢。

一般來說,都是稍微描寫一下,或是用個漂亮的比喻就結了,但作者中山七里先生的特色,就是有點用詳細到過了頭的資料來做樂曲說明。

以本書中開始沒多久就出現楊·史蒂芬斯在彈「肖邦的練習曲十之一」為例,原本文字是不太可能做到與音樂同步的,但作者就以巨細靡遺的描述將音樂完整表現出來了。

而且,不只樂曲解說而已。

當一流的鋼琴家在彈某首曲子時,會特別注意哪裡、什麼樣的地方最困難而令人痛苦,都有詳細的數據記載。

要狠操右手的哪根手指、又該讓雙手如何運動如何彈,連為什麼彈某首曲子會如此累人這種結論都寫出來了。

這已經算得上是教科書了。連我們專業的音樂家讀來,都覺得滿滿是寶貴的數據。

中山先生書寫的音樂解說,節奏相當快。以音樂術語來說,就是快板Allegro了吧。

各種注釋接二連三,音樂術語連珠炮似地不斷拋出來。

若是在音樂專門學校上課,一定會被學生大喊:「老師,請講慢一點好不好!」可見節奏有多快。

偏偏,推理小說的部分反而回到中板Moderato了。

通常,不是應該相反嗎?我這麼想。

結果,正是因為這項特色,閱讀時,只要音樂部分一出現,節奏就動起來了,令人心情愉快。而且叫人錯覺字裡行間真有音樂流瀉似地。於是我明白了,在本書中,音樂才是「主角」。沒錯,《永遠的肖邦》里,岬洋介並非主角。

他介入各種人物和事件中,擔任潤滑劑的角色。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次,他最尊重的依然是人性和音樂性這類無形之物。

無論對象是刑警、小孩或是音樂家,無論是音樂或事件,他的態度始終如一。

那種姿態,我個人覺得就像是「大家的指揮」。

音樂里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能夠產生趣味並表現演奏者個性的「旋律」,另一個是猶如人類的脈搏般絕對不能亂掉的「節奏」。

岬就是擔任「節奏」的角色,將看似不相干的兩個事物,如事件與音樂、比賽與少女,巧妙地連結在一起。

因此,我們真的不懂岬。岬總是以別人為優先。在本書中,我覺得我們還是無法了解岬。

不過,從他最後彈的那首夜曲中,有那麼一瞬,就似要看出什麼來了。

岬絕不會讓自己完全展露出來,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走著,但,有時也會以讓人跟不上的速度突然行動。

可以說,岬是跟這個系列的節奏連在一起的。

對於岬不可思議的部分、作者沒說明的部分,我真的非常非常想知道。

今後,我再也不能不注意岬了。

這次,收錄在這本書中的短篇〈間奏曲〉中,當岬短暫登場了一下時,我就反應過度了。無庸置疑地,這個岬洋介,是同樣身為鋼琴家的我,目前最大的「勁敵」了。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