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影壇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噪劇壇 聲名揚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在排演期間,劇組的全體演員無論是扮演什麼角色,集體深入到「好八連」去體驗生活,大家與連隊的指戰員一起,不論白天黑夜,不論颳風下雨,都和戰士一樣,並肩站崗、巡邏,在大街上扶老攜幼,幫助工人師傅拉板車、運材料,幫助部隊食堂做飯、炒菜,還去連隊家屬當中進行家訪……

整整一個月時間的體驗生活,大家似乎從這些平凡的勞動中,找到了一些與自己角色靠近的感覺,特別是扮演劇中指戰員的幾位主要演員,雖然也是戎裝在身,但從中實地鍛煉和真切感受,的確是受益匪淺。作為劇中被正面歌頌的主要角色,青年演員陶玉玲所扮演的春妮,是一個具有中國勞動人民傳統美德,還有深明大義、忍受情感考驗的突出、嶄新而鮮明的性格特點,讓人感到是那樣的質樸、善良和可敬可愛,除此之外,這一人物還有接受黨教育多年中的一種堅毅,可以說是當年純情的二妹子形象的成熟和延續。

周恩來總理曾經7次親自觀看《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演出,並且在接見劇組演職員的時候,傾注了對這部戲無微不至的關愛,他總是用熱情、溫暖人心的話語,鼓勵演員們,希望把這齣戲精雕細琢得更好一些。有一次,周總理在劇組主創人員座談會上,在談到其中春妮給指導員的信中有一段話「你和我兩小無猜……」時,周總理有意地特別詢問陶玉玲:「春妮是什麼文化水平呀?」陶玉玲回答:「小學。」總理用商量的口吻問大家:「這個詞太文氣了,是不是可以改一改啊?」陶玉玲想了想說道:「那就改成『我們倆從小在一塊長大』?」總理笑著點點頭:「那好呀!」後來從演出的實際效果上來看,這句話的改動更貼近生活,也更真實感人。每次周總理看演出,對於哪些地方需要改動、怎樣改動都做了具體的指示。在大家舉行聯歡的時候,周總理特別喜愛陶玉玲所念的春妮寫給指導員那封信的台詞,周總理邊聽邊細細地品味著,好似在品嘗著有滋有味的香茶。陶玉玲聲情並茂地念完了,周總理還沉浸在餘興中。

1963年11月29日,毛澤東主席親自觀看了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北京的彙報演出。當時,8341部隊的官兵有幸和毛主席一起觀看了這出話劇,由於毛主席難得親自觀看話劇的緣故,大家在幕後都非常注意觀察毛主席的一舉一動。周總理早早趕到演出的中南海懷仁堂劇場,鄧穎超還親自到後台告訴演員們,叮囑他們演出的時候不要緊張,一定要講清每一句台詞。演出進行當中,毛主席漸漸地融進劇情,當他看到劇中人的矛盾衝突時,似乎忘記了是在演戲,急忙站起身來,大聲叫道:「童阿男不能走!」顯然,毛主席已經完全沉浸在引人入勝的劇情里。演出結束後,一向不愛看話劇的毛主席,在接見演員時,欣然地說道:「話劇是有生命力的。」

為慶賀彙報演出成功,周總理特意邀請劇組演職員們,都到中南海西花廳吃飯,大家第一次興奮地來到了總理的家中。飯後,周總理在送大家的時候,還特意請他們留下各自的糧票,並詼諧而風趣地說:「我每個月也只是28斤的糧票!」人們吃驚地發現,在國家特殊的自然災害期間,總理的伙食標準也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在心裡對辛勞為人民的總理更加的敬重了。

由於《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北京一炮打響了,北京許多著名的文藝團體也紛紛演出該劇,一時間,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總政話劇團、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還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等文藝團體,都組成了強大陣容,在首都的各大舞台上紛紛競技,熱情的觀眾在大冬天裡,一站十幾個小時,苦苦等候著,只是為了能買到一張觀看演出的戲票。中國劇協還專門為此在民族文化宮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霓虹燈下的哨兵》專題座談會,由於當時在北京演出相同此劇的文藝團體有十幾家之多,所以,在舉行招待座談會的時候,組織單位還特意列出了「指導員席」、「連長席」、「童阿男席」、「陳喜席」、「趙大大席」……作為主要演員的陶玉玲高興地和八一廠演員劇團的田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胡宗溫等眾多「春妮」的扮演者擁抱在一起。

《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北京連續演出三個月,盛況不衰。1963年初,周總理特意邀請夏衍、田漢、曹禺等老專家來看戲,大家在一起研究,要把這出轟動全國的話劇搬上銀幕,讓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

1964年底,影片《霓虹燈下的哨兵》順利完成,並在全國隆重上映,同樣是好評如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