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影壇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新老「李向陽」同在一起

長影廠的新版《平原游擊隊》,根據本廠早在1955年就已經拍攝完成的由邢野、羽山編劇的同一文學劇本,再進行了局部改動而成。游擊隊與日寇敵後作戰的故事,廣大觀眾早已爛熟於心,尤以李向陽和松井一正一反的銀幕形象和「鬼子進村」的電影音樂記憶深刻。老版那段由車明作曲的著名的「鬼子進村」的音樂和「雙槍李向陽」嘴邊上所說的那句經典台詞。老版的導演之一蘇里退出,而老版的另一個導演武兆堤,則因本人在1964年導演的故事片《英雄兒女》,與其他4部反映在朝作戰題材的老影片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20周年之際,得以重新復映,故而保留老版的導演資格,沒有被撤換下來,並讓他帶上一個新的「革命接班人」常甄華。

非常值得耐人尋味的是,對於當時在荒誕歲月里的中國影壇上7部重拍片,江青的主導原則是,原片導演可做適當保留,必要時可增加適當新鮮血液,而對於演員則一定要重新選用新人新面孔,以表現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電影界新的革命接班人的後繼有人。可是,影片中的反一號——日本鬼子松井的人選卻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最終江青在大發雷霆之後,仍是自打耳光地只得被迫啟用原片扮演同一角色、並早已盡人皆知的老演員方化,來重新演繹19年後相同的劇中人。這一咄咄怪事同樣重複發生在以下眾多演員的身上,比如重拍片《渡江偵察記》中由陳述扮演的敵情報處長、《年青的一代》中由達式常扮演的林育生、《青松嶺》中由李仁堂扮演的張萬山、劉小媚扮演的秀梅、李樹楠扮演的錢廣、還有《戰洪圖》中由魯速扮演的丁震洪、由周村裡扮演的劉大勇、由蔡松齡扮演的李志根、由孫國露扮演的綉華,由孫樹林扮演的王茂等都是河北省話劇院演出話劇的「原汁原味」,這在無形之中無論是給創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觀眾,都人為地造成了一種嘲弄諷刺的意味。

1974年7月1日,重拍片《平原游擊隊》在中國共產黨建黨53周年的這一天隆重開機,負責該片拍攝的是攝影師顧笑言,由於影片中諸多戰鬥場面的鏡頭拍攝難度很大,再加上許許多多不懂藝術但又要「瞎摻和」的局外人儼然以政治挂帥、嚴把政治關自居,所以,拍攝工作雖說進展順利,但相當緩慢,前後共花費了三個整月的時間。其中,作為初上銀幕就獨挑「大梁」的李鐵軍,為了鏡頭前嫻熟的騎馬、跳馬動作,從一開始進組,就開始玩命的練習,也不知從馬上摔下了多少次,幾經回合,終於馬到成功。在劇組,飾演日本鬼子松井的方化,很有表演經驗,但是,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全」,反派角色的「小而黑」卻只能是被作為反面來襯托,這與19年前的同一劇情、同一人物的處理大相徑庭,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當年作為吉林省人大代表的方化的思想,是「『左』的可笑,『右』的可怕」,為了能夠廣泛徵集民眾意見,他竟然思想單純地「越過雷區」,獨出心裁、另闢蹊徑地到監獄裡去,走訪徵求被剝奪普通公民行使投票權利的服役刑事犯人的意見,故在1957年被錯誤地打成「右派」,所以,當年的政治陰影,至今在時隔多年後陰魂不散,他對於角色的獨到見地,自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無處發揮,他在劇組裡經常自我檢討,與銀幕上已經被轉化為「小丑」般面目猙獰的松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拍攝當中,劇組對於李鐵軍的表演存有爭議,認為他外型太帥,扮相太嫩,書生氣太濃,缺乏質樸的本質特徵,不適合扮演「工農兵」形象,但是,導演武兆堤卻堅持使用李鐵軍,並態度肯定地說道:「光找李向陽的演員就找了2年,如果再這樣折騰,那這齣戲要拍到什麼時候?」老版的「李向陽」郭振清更是當起了「幕後英雄」,整天在攝製組裡手把手地教著李鐵軍一招一式,時年48歲的郭振清比23歲的李鐵軍整整要大25歲,一老一小兩代人共同演繹出非常歲月當中銀幕之外真摯友情的佳話。像劇組的其他老演員孫敖、任偉民、崔超明等對李鐵軍這個影壇「新兵」給予無私的幫助,儘管他們在鏡頭前與李鐵軍形成正面交鋒的「敵對關係」,但在銀幕下卻真正體現出「老幫少」的師生之情,這些都使得李鐵軍的「新版」李向陽能夠在銀幕上得以站立起來,而給廣大觀眾留存一定的記憶。

影片的外景拍攝,轉戰河北石家莊郊區的獲鹿縣、保定、正定地區、河南的新鄉百泉縣、林縣、輝縣、河南與山西交界地、遼寧的錦州興城以及吉林長春的郊外,共橫跨5個省市地區。1974年10月初封鏡,然後進行後期製作,全片完成後迅速把標準樣片空運北京送審,全面審查通過後,年底加班加點趕製拷貝,1975年春節,正式在全國公開放映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