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影壇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華國鋒點戲

1974年,是「文化大革命」運動苟延殘喘的最後歲月。「四人幫」為了加快篡黨奪權的步伐,利用電影為他們造勢揚威。雖然也開拍了一些故事影片,但電影創作中的「三突出」、「高大全」等公式化、概念化和臉譜化現象泛濫成災。

然而,有這麼一部電影,恰如一朵清秀、雋永的小花,與眾不同,分外奪目。這就是湘劇高腔戲曲藝術片——《園丁之歌》。

華國鋒點戲

1972年下半年,在湖南省文藝匯演的一批文藝節目中,其中,有三個湖南地方戲《園丁之歌》、《兩張圖紙》、《送貨路上》反應熱烈,也給當時看戲的已經晉陞國務院副總理的華國鋒,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曾擔任過湖南省委書記的華國鋒(華國鋒是山西人,湖南應算是他的第二故鄉),對於家鄉戲自然是感到分外的熟悉和親切,早在「文革」爆發前夕的1965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就曾把湖南的兩個花鼓戲——《打銅鑼》、《補鍋》拍成電影。1973年3月,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會後休息時,華國鋒興趣濃厚,突然想起去年所看到的記憶猶新的「家鄉戲」,便對在座的國務院文化組組長吳德和負責電影工作的狄福才,隨口說出了《園丁之歌》等節目。

《園丁之歌》講述的是一個後進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幫助、培養和引導下,端正學習態度,不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且更懂得了只有學好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和建設國家的故事。由於華國鋒是毛澤東主席器重且直接提拔,一路仕途上升,而且華國鋒又同毛主席是湖南老鄉,出於這種濃厚、真摯的感情,在場的官員自然也是心領神會。於是,有關方面立刻成立電影攝製組,考慮到《園丁之歌》是一出湖南湘劇高腔的地方劇種的小戲,故北京新聞電影製片廠組織拍攝,較為適宜。

於是,新影廠調遣曾在1972年執導過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交響樂《沙家浜》三台戲組合的藝術片的本廠導演沙丹,率攝製組趕赴湖南,在湖南省委和文化部門的大力幫助和配合下,僅用了三個多月時間,就將這部反映教育戰線題材的戲曲藝術片《園丁之歌》拍攝完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