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一詠三嘆《紅燈記》由滬劇《蘆盪火種》到京劇《沙家浜》

1963年的冬天,剛剛從香港、澳門演出回來的北京京劇團,意外地從上級有關部門那裡,接到了經江青之手轉過來的一個滬劇劇本《蘆盪火種》,並要求他們抓緊時間改編成現代京劇。

對於滬劇《蘆盪火種》,北京京劇團迅速了解到,最早是取材於崔左夫所撰寫的一篇革命回憶錄《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文章重點記述了當時譚震林部隊屬下的36個新四軍傷病員,在敵占區堅持革命鬥爭的真實故事。早在50年代末期,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的專業編劇文牧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認為不但事件特別,故事感人,而且在文藝界流行「革命鬥爭題材」的當時,是非常適合編寫為一出富有地方特色、劇情曲折複雜的現代滬劇來。於是,由文牧執筆,集體創作,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以這篇革命回憶錄為素材,重新創作出了一台完整的滬劇劇本《碧水紅旗》,並迅速投入了排練,根據劇情的簡潔和人物出場的需要,把36個傷病員改為18個,並參照許多相關歷史資料,以革命回憶錄所記述的發生地為軸心,融進了大量來源的其他真實事件、且以藝術化創作了完整故事,精心塑造出郭建光、阿慶嫂、沙奶奶、胡傳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面人物形象。在1960年正式公演的時候,滿大街張貼的海報宣傳的劇名更改為《蘆盪火種》,由著名滬劇演員丁是娥扮演劇中女主角阿慶嫂,邵濱孫扮演劇中男主角郭建光。

滬劇《蘆盪火種》,主要描寫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秋天,江蘇常熟地區的沙家浜住著以教導員郭建光為首的18名新四軍傷病員,國民黨反動武裝「忠義救國軍」的偽司令胡傳魁和參謀長刁德一暗中與日寇相勾結,前往沙家浜去搜捕新四軍傷病員。地下黨員、黨支書阿慶嫂以「春來茶館」的老闆娘身份為掩護,利用胡傳魁與刁德一之間的矛盾,與他們鬥智斗勇,並設法將傷病員安全轉移到蘆葦盪。郭建光等18人傷愈之後,進一步發展抗敵武裝力量,最后里應外合,一舉消滅了胡傳魁與刁德一,解放了沙家浜。該劇上演以後引起了很大轟動,自然是受到了北京方面的注意。北京京劇團又得知這一劇本是由「第一夫人」親自推薦,對此次改編的任務,更感到是重中之重。作為隸屬地方領導的北京京劇團,演員隊伍中的「四梁」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四柱」趙燕俠、譚元壽、馬長禮、李世濟都是蜚聲京劇界的一代名角。劇團決定由汪曾祺、楊毓珉、蕭甲、薛恩厚四個人聯合改編滬劇劇本,琴師李慕良設計唱腔,並重點突出滬劇中的地下鬥爭這一條主線,把改編成的京劇劇本取名為《地下聯絡員》,並由蕭甲、遲金聲擔任導演,趙燕俠扮演阿慶嫂,高寶賢扮演郭建光,周和桐扮演胡傳魁,萬一英扮演沙奶奶。當初,汪曾祺參加劇本改編和重新創作,還是從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下放勞動回來之後,被北京京劇團臨時拉進來的。

因為突擊改編劇本,時間倉促,再加加緊排戲的周期又是很短的緣故,北京市長彭真、總參謀長羅瑞卿和負責主抓文藝的江青等人,應邀觀看這齣戲的首場綵排,大家卻對這台起初期待很高的京劇演出,深感有明顯不足,大失所望的江青,在台上接見演員的時候,緊繃著臉不說一句話,並在此之後對此不聞不問,隨後,屁股一拍,就到南方療養去了。而彭真市長、還有當時陪同觀看的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有關領導,都意見一致地認為這齣戲的基礎相當不錯,就這樣白白丟下實在可惜,他們便多次抽空打電話到北京京劇團里來,鼓勵和支持他們不要泄氣,用「十年磨一戲」這個道理來安慰他們,希望不要放棄這個戲,而是要改好再重新排練。彭真等人的幾次來電,對北京京劇團的黨委和劇組人員來說,當然都是一種精神鼓舞,他們又重新調整了演員陣容,增刪了一些與滬劇發展的不同情節,由該團的著名演員譚元壽扮演郭建光,馬長禮扮演刁德一。1961年1月,又趁著文化部安排上海人民滬劇團到京演出《蘆盪火種》的機會,劇組的人員匆匆趕往劇院,每天晚上都進行重複觀看,然後,第二天白天在一起碰頭,再進行反覆地切磋、研究,暢談觀摩的體會和感受,發表各自的建議和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加工,在經過重新排練的這出《地下聯絡員》的戲中,無論從劇本、導演還是到表演、音樂,都在原基礎上得到了明顯的改觀和提高。劇組人員還認為,《地下聯絡員》劇名太單一,其中主要角色不但有聯絡員身份的阿慶嫂,還有新四軍教導員郭建光,以及基層的革命群眾沙奶奶,所以,還是滬劇原名的《蘆盪火種》最為貼切。當年的3月底,彭真等北京市領導人經北京京劇團的再次邀請,重新審看了煥然一新的易名為《蘆盪火種》的京劇,不但對正宗的京腔京韻依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同一題材、不同劇種所表現出來截然不同的觀感效果也大加讚賞,並立刻批准對外公開演出。

1964年4月,北京京劇團的現代京劇《蘆盪火種》,在北京正式公演,並同樣造成了與滬劇一樣的轟動效應,無論是劇中珠聯璧合的京劇名家所組成的強大的舞台演出陣容,還是相同或區別於滬劇的情節發展,乃至極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舞台布景設計,特別是在劇中郭建光的唱段「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盼望著勝利歸來的偵察員」、郭建光與沙奶奶的串唱「你待同志親如一家」、阿慶嫂和胡傳魁、刁德一三人唱段「智斗」、阿慶嫂的唱段「遠走高飛難找尋」、「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郭建光等人合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沙奶奶的唱段「沙家浜總有一天會解放」,由於唱腔優美,朗朗上口,很快在民間像流行歌曲一樣流行開來,並廣為傳唱。阿慶嫂特殊身份的人物角色和與眾不同的鮮明形象,連同膾炙人口的「智斗」一起,影響甚遠,該劇一連演出100餘場,盛況空前。

1964年4月中旬,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即將在北京舉行,江青從上海趕回北京的當天晚上,就前往北京工人俱樂部觀看北京京劇團正在公演的京劇《蘆盪火種》,對經重新修改的戲,也是深表滿意,並把此劇列入自己正在規劃和萌芽中的八個「革命樣板戲」之內。

1964年4月27日,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陳毅、陸定一、鄧子恢、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張治中等,一道觀看了京劇《蘆盪火種》。演出結束以後,他們高興地走上舞台同演員們合影留念,並對此劇讚不絕口。

1964年7月23號,在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彭真、譚震林、康生等觀看了北京京劇團演出的《蘆盪火種》。在演出結束以後,毛澤東主席親自走上台去與演員親切握手,併合影留念,還掰著手稱讚說:「阿慶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並且還幽默地說:「蘆盪里都是水,革命火種怎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在此之前,譚震林也曾對劇名提出過意見,他認為劇情中的這段故事,自己曾有親身經歷,當時的革命形勢已成燎原之勢,再用「火種」顯然給觀眾造成一種過於單薄、軟弱之感。為此,毛主席專門對此劇親自做出三點指示:第一,要鮮明地突出新四軍戰士的音樂形象,要加強軍民關係的戲;第二,原滬劇《蘆盪火種》的結尾,是新四軍利用胡傳魁結婚,化裝成吹鼓手、轎夫,搞出其不意地襲擊。最初改編成京劇時,也是這樣處理的。這樣一來,結尾成了鬧劇,全劇就成為風格不同的兩截子了。應該改為新四軍正面打進去。要突出武裝鬥爭的作用,強調用武裝的革命消滅武裝的反革命。戲的結尾要打進去。第三,故事發生在沙家浜,中國有許多戲用地名為戲名,這齣戲就定為《沙家浜》。

幾天以後,江青又趕到北京京劇團,親自傳達了毛澤東對此劇的「重要指示」。江青借題發揮強調劇組要重點突出郭建光的武裝鬥爭,為此,把原來已經公演中的結尾處由阿慶嫂帶人化裝成送新娘的隊伍,混進敵人內部,再把胡傳魁一夥一舉消滅的精彩情節,改為郭建光等人養好傷後,配合大部隊殺出蘆葦盪,出奇制勝,攻打胡傳魁,最後取得全面勝利,舞台帷幕是一輪紅日在全體扮演正面角色的演員集體亮相當中冉冉升起時徐徐拉合。此外,劇中又增加了郭建光的唱腔設計,讓郭建光真正成為與劇中阿慶嫂旗鼓相當、並駕齊驅的男女主角。1964年底,正式定名為《沙家浜》的現代京劇再次公演,江青為了顯現個人成績,以「不要突出功利思想」為由,武斷地下令在「編劇」一欄一律寫為「集體創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