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分:性命攸關的《逆風千里》暗夜岌岌 舉步維艱

《大浪淘沙》已經被定調為「嚴重歪曲革命史實」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準公開放映。導演伊琳被劇組某些風派人物揭發批判,其實這部與陶鑄本人絲毫沒有關聯的影片,卻硬被說成是為陶鑄歌功頌德、樹碑立傳。導演硬被說成是陶鑄暗授機宜的內線人物,慘遭批鬥。「文革」運動轟轟烈烈、大張旗鼓地開始後,身體瘦削羸弱的伊琳卧病在床,他當時受到的嚴重打擊,使他的身體健康遭受到了極大的摧殘,體重還不到一百斤。可是,當權領導和造反派卻全然不顧,冷酷無情地把骨瘦如柴的伊琳,還是趕到了英德勞改茶場,去接受重體力的勞動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廠里,但廠里堅決拒絕接收組織關係,其檔案只好暫時放在省文化廳。情形有所好轉後,伊琳強烈地表示在廠工作的願望,並親自主抓了描寫葉挺的《白馬將軍》和《革命母親李麗英》、《橫空出世》等劇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而未能搬上銀幕。但他還是壯心不已,幫助導演劉欣拍攝了根據《漁島之子》改編的兒童故事片《小螺號》、指導於得水導演了粵劇戲曲片《沙家浜》等。1979年,蔡輝廠長傳達上級的命令,任命伊琳擔任珠影廠副廠長,此時,已經64歲的伊琳已在「文革」中折磨得身體難以支撐,當羅戈東副廠長前去看望重病在床的伊琳時,他激動地抓住羅廠長的手說:「我們曾經去上海找朱道南、於炳坤,修改《大浪淘沙》的劇本,現在總算有了結果,我們再來一次合作,再拍一部故事片。」這是伊琳投入工作激情的自然迸發,也是他的臨終遺願。當年11月27日,瘦弱的伊琳便告別了人世,姍姍來遲的任命,最終使伊琳抱憾而去。

一部《大浪淘沙》,一段中國電影在殘酷年代中的曲折史。然而,電影藝術的步履,卻永遠是那麼的匆忙而奮進!

荒誕歲月里的七部重拍片

在電影界,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大凡一部相同題材、抑或是同一部影片被反覆重拍,其主要原因莫過於該影片為根據傳世名著改編而成,具有不衰的生命力,所以常拍常新。

然而,在我國影壇的「文革」後期,在那段不堪回首的荒誕歲月里,卻有7部影片再次重拍,其咄咄怪事,前古未有,前所未聞……

早在「文革」伊始,江青為了達到個人的野心,就氣勢洶洶地從文藝戰線開刀,一方面全盤否定「文革」前17年電影事業的繁榮和取得的輝煌成績,一方面又為了樹立所謂的樣板,盜名竊譽,把眾多戲曲、戲劇藝術家潛心創作、早已形成並公演數年的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通過嚴格的政審和精心挑選,不遺餘力、精心炮製拍攝出《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5部京劇以及《紅色娘子軍》、《白毛女》2部芭蕾舞劇。另一個被列入第一批「樣板戲」的是由交響樂《沙家浜》、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三段組成的舞台藝術片,統稱為「八個樣板戲」,以及「六京兩舞」,即《龍江頌》、《紅色娘子軍》、《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紅雲崗》6部京劇和《沂蒙頌》、《草原兒女》2部芭蕾舞劇。

「文革」後期,「四人幫」集團加緊篡黨奪權的步伐,還繼續出爐一些如《歡騰的小涼河》、《春苗》、《反擊》、《決裂》、《一月的汽笛》、《千秋業》、《盛大的節日》、《金鐘長鳴》等一批故事影片,為其政治需要進行挖空心思的人工圖解,愚民說教。就在這種政治高壓和恐怖籠罩下的電影界,又繼續出現了7部重新拍攝的故事片,它們分別是《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萬水千山》、《年輕的一代》、《青松嶺》、《戰洪圖》,這些早在「文革」前17年就已經拍攝並公映過的影片,在「四害」橫行之時又重新進行了二次拍攝,其中除了《年輕的一代》、《青松嶺》、《戰洪圖》這三部影片為當代現實題材,而被政治氣候所利用,強行與政治掛上鉤之外,剩餘4部均遠離時代,分別為不同革命戰爭時期的題材。這些影片的重新拍攝,其中人力、財力、物力的大量浪費,編導演主創人員和攝製組被迫重複勞動、耗費心血,還有在廣大觀眾中產生的對重複拍片的種種議論和不滿,不難看出當年「四人幫」之流為了政治的需求,那種黔驢技窮的狼子野心。

提起《南征北戰》,人們都知道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和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彩色故事片。這部影片以解放戰爭中的國共較量,熱情地歌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和人民軍隊的戰無不勝。老片的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導演成蔭、湯曉丹,新版的編劇不變,導演之一的湯曉丹換成老片的副導演王炎。前者的主演中,師長由陳戈扮演,高營長由馮扮演,趙玉敏由張瑞芳扮演,敵張軍長由項扮演,敵參謀長由白穆扮演。後者的主演中,師長由王尚信扮演,高營長由張勇手扮演,趙玉敏由俞平扮演,敵張軍長由王培扮演,敵參謀長由葛存壯扮演。在這裡所說的就是人們印象很深的敵張軍長的扮演者,老版的項以扮演反派人物、國民黨高級軍官著稱;而「北京人藝」的王培扮演新版的同類角色,給觀眾的直覺卻是懦雅有餘,兇悍不足。當然,這裡面融進了「臉譜化」的創作傾向和當時觀眾愛憎分明的心理因素,以及樸素的階級情感所產生的觀感效應。

影片《平原游擊隊》,早在1955年就曾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故事片,影片主要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我敵後游擊隊與日寇的英勇作戰。這部由邢野、羽山編劇,蘇里、武兆堤導演的影響極大的影片,直到現在,人們依然非常清晰地記得影片中的兩個一正一反的劇中人和扮演者,那就是郭振清扮演的游擊隊隊長李向陽,方化飾演的日本鬼子松井。1974年,長影廠又秉承「文藝旗手」江青的旨意,重新拍攝這部同名的影片,編劇、導演仍是原班人馬,只是老導演武兆堤又帶上一個新徒弟常甄華,蘇里退出,李向陽一角在全國各地廣徵演員,竟然候選多達96人,最後確定由山東青島話劇團的李鐵軍扮演,但給人的印象卻是多了外表的英俊,少了內在的質樸。有趣的是那個松井的角色,也不知選擇多少演員,最終還是無人能取代方化,使之無奈地來了個「梅開二度」。其中,新版除了正反演員是沿襲「雙槍李向陽」和「鬼子王」松井之外,那便是採用老版那段由車明作曲的著名的「鬼子進村」的音樂和李向陽嘴邊上的一些經典台詞。

無獨有偶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54年拍攝的黑白故事片《渡江偵察記》,在1974年又由該廠再次搬上銀幕。該片擷取了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之前,我軍小分隊進行敵後偵察的驚險故事。原編劇沈默君、原導演湯曉丹不變,後者只是又增加了三個改編者的名字「季冠武、高型、孟森輝」的名字,導演湯曉丹又帶上個湯化達,其他人員都來了「大換血」,原片孫道臨扮演的李連長改由王惠扮演,李玲君的劉四姐由張金玲來演,可是那個敵情報處長也是同方化演的松井異曲同工,最終還是由陳述再續前緣。其他角色均易演員。

根據陳其通的著名話劇改編的《萬水千山》,原名為《紅軍萬歲》,主要描述了我紅軍戰士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所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1959年、1976年曾兩次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故事影片。老片的改編者為孫謙、成蔭,導演為成蔭、華純,主演藍馬扮演營教導員李有國,這是這位著名影星加入總政話劇團之後,第一次扮演「兵」的形象,且演得非常成功,可見其藝術造詣的深厚。該片還被文化部列為建國十周年18部獻禮片之一。在1976年6月間開始在全國上映的新版,編劇為原作者陳其通,導演改為嚴寄洲,巧合的是,原政委趙志方的扮演者黃凱,現演營教導員李有國。有趣的是,由於黃凱相貌酷似敬愛的周總理,許多觀眾自然會聯想起這部影片是歌頌周總理在長征途中的光輝事迹。後來黃凱就是由於相貌的緣故,還真的在多部影片中扮演了不同時期周總理的形象,其淵源則是由新版《萬水千山》起的家。新版由原實景拍攝的故事片,改為舞台話劇藝術片,仍由總政話劇團演出,但缺少了長征的殘酷性和真實感,其藝術感染力大打折扣,其局限性也顯而易見。但是該片是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40周年而重新拍攝,同時上映的還有舞台音樂片——《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故這部重拍片因其特殊意義之所在,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仍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得以繼續放映。

隨著一曲「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向前方」那膾炙人口的歌曲,人們的思緒自然會聯想起一部影片《青松嶺》。這是部描寫在河北農村以階級鬥爭為綱時期,廣大農民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階級敵人進行堅決鬥爭的故事。長春電影製片廠在1965年已經拍攝的這部影片,1973年仍由長影拍攝成彩色故事片,只是在新版中更加重了階級鬥爭教育的成分。根據河北承德地區話劇團演出的話劇改編的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