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險象環生的「廣州第一大案」苦去甘來 笑口常開

1965年,王為一在導演了湖南花鼓戲的兩部戲曲短片《打銅鑼》和《補鍋》之後的第二年,「文革」的暴風驟雨就鋪天蓋地的無情而來。珠影在「文革」的風暴中艱難漂泊,王為一失去了導片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所酷愛的電影藝術事業。可想而知,一旦一個酷愛電影藝術的人被人為剝奪自己的專業,那他的內心深處該是多麼的痛苦啊。

從前引以為豪的從影歷史,在「文革」中通通都成了王為一的大罪狀,日復一日沒完沒了的審查、批判、改造、學習,還有觸及靈魂的批鬥會,都像一根根無形的皮鞭,在猛烈的鞭撻著王為一已經流血的胸膛。新疆的噩夢,人生的煉獄,又這樣斗轉星移般的在王為一的身上重複輪迴。

苦海泛舟,劫後餘生,王為一終於熬到了1976年底「四人幫」的粉碎。他在1977年導演了廣東歌舞匯演的舞台藝術紀錄片《歌舞》之後,又馬不停蹄地導演了根據當時政治需要,反映我南海軍民抗擊台灣來犯之敵的反特故事片《藍天防線》,影片中的一段電影插曲——「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因為受政治氣候的大前提影響,在當時非常流行。在1980年再次接受執導任務時,與該片副導演王毅一起,聯合導演拍攝了根據1944年盟軍來華助戰,中國軍民義救美國飛行員愛卜斯坦壯舉的真實故事,由上海美術出版社的編輯范若由創作編劇的故事片《一個美國飛行員》。

1982年,對王為一來說,是他「南國特色」影片梅開五度的新收穫。他與曾煒根據廣東著名作家歐陽山的著名小說《三家巷》改編寫成了電影文學劇本,王為一老當益壯,親自執導了這部片子,也是他與廣東省著名作家、劇作家陳殘雲、黃谷柳、歐陽山「三巨頭」充滿友誼的藝術合作。《三家巷》故事以30年代廣州的沙基慘案、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三個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周、陳、區三戶人家裡的親戚、戀人、朋友、同學、鄰居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來演繹出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的選擇和走向。王為一不忘昔日恩師史東山發掘自己的恩情,繼承和發揚恩師廣識賢才的伯樂精神,再次提攜和發展新星,上海青年藝術劇院的青年演員孫啟新就是在王為一啟用扮演男主角周炳之後,而聲名鵲起,一時走紅影壇的。此外,王為一還廣納了話劇界、曲藝界、音樂界乃至非職業演員的富有才氣的年輕人加盟參拍此片,葉雅宜、芮旭華、李雅軍、許瑞萍、黎舒蘭、薛白等後起之秀,都是由此走上銀幕,組成了《三家巷》的第一梯隊,共同演繹出一代年輕人不同性格、不同環境之下的各類人物角色,較好地通過電影的藝術創作形式表現出原著的思想精髓。

1984年,王為一再次涉足喜劇天地,他在距此21年前在執導《七十二家房客》成功之後,導演了根據上海諷刺話劇改編的喜劇片《阿混新傳》,這是第一部榮獲金雞獎特別獎的喜劇片,隨後又執導了反映農村計畫生育的喜劇影片《不亦樂乎》,又榮獲中國計畫生育優秀電影一等獎「金爵獎」。步入耄耋之年的王為一,真可謂雄心不減,壯志不已。在20世紀的最後一個秋天,他又與編劇黃統榮一起,共同執導了喜劇片《五福臨門》。

當新千年的曙光照進王為一喬遷的新居之時,中國電影協會於新世紀之初,給他頒發了一塊「中國電影家」榮譽稱號的牌匾,這正是對他從藝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最高褒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