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險象環生的「廣州第一大案」初涉銀幕的紡織女工吳文華

1958年正式成立的珠影廠,一直以拍攝科教影片為主,儘管已上馬的幾部故事影片《漁島之子》、《英雄詩篇》、《慧眼丹心》等,除了從地方文藝團體抽調來的幾位有限的話劇演員外,其餘的幾乎全部都是外借的演員。所以,珠影廠幾經考慮,準備成立自己的演員劇團。因在廣東地區受到一定範圍的限制,廠里便決定讓劇團團長郭仙梅和攝影師龍慶雲前往上海等地去招收學員。

郭仙梅一行來到上海後,但考慮若要進行公開招考,依兩個人的力量,肯定難以招架得住如潮的報考人流,郭仙梅他們先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舉辦的有聲有色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宮,文化宮的有關領導、指導教師和教員分別從各個渠道,熱情推薦了幾個文藝積極分子。此外,郭仙梅和龍慶雲便又找到了在上海安樂人造絲廠的車間主任唐瑞龍,請他推薦,唐瑞龍一聽,便馬上對好友龍慶雲說:「你們來得正好,我們廠里就有一個瘋瘋癲癲的毛丫頭。」這個被唐瑞龍所稱的「瘋瘋癲癲」的毛丫頭,就是從小就喜愛文藝、並且是廠里文藝骨幹的青年工人吳文華。於是,通過詩歌朗誦、演唱越劇和家鄉的鳳陽花鼓戲,再加上學習簡單的舞蹈表演,吳文華便同在上海招收的另外三個人方麗麗、金玲、陳翠蘭四個女生,以及從武漢招收的上影廠著名演員魏鶴齡的兒子魏堅一起,從繁華的大上海來到了南國之畔的珠影廠。

可是,當時的珠影廠四周是一片的荒涼,廠址設在了赤崗一帶,地處郊外,荒無人煙。1959年2月,正值新春佳節,在上海過慣了那種人氣旺盛生活的新學員,難以一時適應這種從未經歷過的生活。吳文華本人儘管是在11歲那年從安徽鳳陽逃荒到上海紡織廠當童工的苦出身,也仍是難以忍受這種荒涼冷寂的日子。他們到處找水洗漱,好不容易在一個荒嶺上的坡坎上看到有一口井,誰知一看裡面全都是污物,夥伴們難過的當即就抱頭放聲痛哭起來。到飯堂里去打飯,揭開鍋一看,只見粗糙的米飯上全都是蒼蠅。原來踏入藝術殿堂的情形,竟與自己夢想的完全不一樣。

1960年,吳文華和其他新招來的女學員一起,被招到《南海潮》劇組試鏡頭,不是科班出身、從來沒有受過一天專業訓練的吳文華,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會入選,而其他幾個人要麼在電影廠呆過、要麼是演過話劇,還有一個是部隊文工團的專業演員。吳文華雖然在舞台上演出過話劇,但那畢竟只是業餘水平。於是,不懂什麼是「試鏡頭」的吳文華,在鏡頭面前自然從容,僅憑著膽子大,一點兒也不怯場、不緊張地按照導演的意圖,表演了劇中人阿彩年輕和老年時扮裝的各一段戲。由於吳文華沒有任何的思想壓力,也沒有任何的負擔,加上心境平和,通過自己所熟悉的工人生活,再結合自己對夏衍《包身工》一文有很深的生活感觸,所以,便非常自然的投入到這兩場戲的表演,結果鏡頭出來的效果,使吳文華在鏡頭面前表現得不但樸實,而且富有激情,特別是演老人講述往事的那場戲,使當時只有21歲的吳文華,有一種特別可貴的、潛在的表演才華。蔡楚生很是高興,導演和廠各級領導看完試鏡頭樣片,決定讓吳文華出任影片的女主角。當吳文華戰戰兢兢第一次走進攝影棚的時候,起初的那種自信感,一下子變為了巨大的思想壓力,甚至連路都不會走了,她唯恐自己擔當不了重任,而把戲演砸了。蔡楚生好像看透了吳文華的心思,就主動給他講自己的身世:「我也不是什麼專家、大師,我從小在農村,12歲就到汕頭市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在攝影棚里我做過場記、搞過道具、掃地、打開水,什麼活都干過。因為我熱愛電影事業,虛心向前輩們學習,後來在地下黨直接關懷、教導下,才一點點進步的……」他還說:「文化低、專業知識少都不怕,一定要有理想、肯學習,那就沒有什麼學不會的東西。」接著,蔡楚生又熱情的鼓勵吳文華說:「阿彩是貧農的女兒,從小受地主、漁霸的壓迫和剝削,你11歲就進工廠當童工,受盡了資本家的欺壓,阿彩的一些遭遇你熟悉,你能理解,所以我相信你能演好這個角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