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險象環生的「廣州第一大案」《南海風雲》的最初萌芽

《南海潮》

夢斷「百花獎」

1963年3月1日起,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在成功地舉辦了第一、二屆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公開徵集選票的活動。三個月回收選票近90萬張,共評選出15項45個獎。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南海潮》與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停戰以後》,獲得最佳故事片獎。然而,該屆「百花獎」並沒有像前兩屆那樣如期地進行公開頒獎,甚至連最後的評選結果,也沒有公開公布……

《南海風雲》的最初萌芽

1948年下半年,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之際,為了迎接全國解放,適應全國解放後新的政治形勢的需要,許多文化工作者紛紛準備進入解放區,同時除了一部分繼續留下堅持工作之外,大部分都先後撤離上海,南下香港。

郭沫若、茅盾、夏衍、林默涵、邵荃麟、馮乃超、葉以群、周而復、司馬文森、洪遒等文化名人參加了設在香港的「中華全國文藝協會香港分會」。而在電影界享有「三老」之尊稱的陽翰笙、蔡楚生、史東山連同歐陽予倩、於伶、張駿祥、柯靈、王為一、白楊、舒綉文、陶金等一大批電影界人士以及屬下的「崑崙影業公司」,也都前往香港,開闢那裡進步的電影陣地。此時,蔡楚生便想把自己早年完成的一部舊稿《南海風雲》拿出來,作為在香港成立的「南國影業公司」的開門作品。於是,蔡楚生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利用空暇時間修改原稿,並將之改編成電影分鏡頭導演工作本。

此時,國內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急劇變化,轉眼間,中國內地幾乎全都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蔡楚生等人迅速被上級召回北京,去參加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建國大計。蔡楚生被委以重任,擔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藝委會主任等職務。所以,把《南海風雲》拍成電影的事情,就自然先擱置下來了。南國影業公司同時為了配合大陸解放,開拍了由陳殘雲編劇、王為一導演的粵語片《珠江淚》,主創人員把攝製組拉回到剛剛解放的廣州,進行實地拍攝並如期公映。

建國以後,儘管百業待興的繁忙事務讓蔡楚生分身乏術,但他的心裡仍一直牽掛著那件拍攝《南海風雲》的未了之事。一是作為廣東潮陽人,他一直想繼自己早年轟動國內外的《漁光曲》之後,再拍攝一部描寫南海人民在苦難生活中奮起抗爭的故事影片,二是他曾成功的編寫、並與鄭君里合作導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自1947年放映以來,一連數月持續不衰,時隔幾年以來一致好評如潮,這也更加激勵和鼓舞他一定要拿出新作,向新中國的電影銀幕報到和彙報。於是,蔡楚生便與仍在上海電影界工作的鄭君里主動取得聯繫,希望這位曾與自己有過密切而友好合作過的夥伴,能了卻他心中的夙願。

鄭君里聞之,當然也是喜不自禁,立刻一口答應下來。誰知,緊接著由他在1952年導演的《我們夫婦之間》,連同《武訓傳》、《關連長》、《夫婦進行曲》、《影迷傳》等一批上海私營廠出品的影片,遭到了當時文藝界的錯誤批判,執導影片的導演當然是在劫難逃受到了株連,幾乎被剝奪了繼續執導拍片的權利,投拍《南海風雲》一事,無奈而被迫再次停了下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