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讖 第十章 攝政王

蟠城

義正武治三年十一月

庫泊攝政王並不喜歡自己的差事。

由匹拉總管負責向皇帝解釋,孝敬父皇的最好方式便是修建皇陵,皇陵是父皇來世永生的居所,應當比蟠城皇宮修建得更為奢華壯麗。既然皇帝的母后招致瑪碧德雷不悅,早早去世,皇帝便只可向父皇一人盡孝。偉大的安諾人智者空非跡不是也教導了嗎?子女應事父母能竭其力。

但負責將這一夢想化作現實的,則是呂戈·庫泊。他必須將皇帝稚嫩的圖畫變為真正的藍圖,徵募人手來落實藍圖,還要命令士兵鞭策懶惰的工人好好乾活。

「你為什麼要讓皇帝整天想著這些傻事?」庫泊問道。

「攝政王大人,想想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您沒感覺到瑪碧德雷皇帝在看著我們嗎?」

庫泊感到脊背上一陣寒意。但他是個講求理性的人,不信鬼神。「木已成舟。」

「那,您有沒有感覺到整個世界都在看,看我們是否盡心儘力。正如您所說,忠臣有時難表忠心。為瑪碧德雷皇帝修建紀念碑的事,您就當是讓咱們自己心安理得的一個法子吧,只不過複雜了些。」

庫泊為匹拉話中的道理點了點頭。為了紀念皇帝,他令數以千計的人淪為奴隸,枉顧他們的抗議。為了名正言順,犧牲也是必要的。

很久以前與匹拉的那次談話也建立了二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他做攝政王,掌管帝國國璽,處理國事。匹拉則擔任皇帝的玩伴,轉移皇帝的注意力。二人共同操縱形同傀儡的二世皇帝。這筆交易似乎很划算,他似乎佔了便宜。但最近,他開始對此有所懷疑。

他渴望權力,巨大的權力。因此,匹拉向他提出那個大膽的計畫時,他把握住了機會。但其實,行使帝國皇帝的權力遠不如他想像的那般滋潤。的確,他很享受諸位大臣將軍對他卑躬屈膝、唯唯諾諾,但攝政王的工作大部分都很無聊!他對收成情況毫無興趣,也不想聽餓肚子的農民請願。此外,服徭役者接連叛逃,最近又爆發瘟疫。各地衛隊司令還頻頻發來起義的消息。他們為何竟無法消滅轄區內的流寇?他們不是衛兵嗎?這不是他們的責任嗎?

權力下放,權力下放。他把能下放的權力都下放了,可他們還是來找他做決策。

呂戈·庫泊本是學者,是文人,難以忍受自己被這些惱人問題困得止步不前。他想締造宏偉願景,制定全新律法,發展出震驚後世的哲學理念。可每每不過一盞茶的工夫,就有人來擾你,哪來的時間思考哲學呢?

庫泊生於柯楚國,彼時,在諸侯國的無休紛爭中,柯楚國還是個中強國。他的爹娘是一個小鎮上的烘焙師,沒有田產,在一次邊境衝突中去世。他被流寇捉去,帶到各諸侯國中最有學識的哈安國,準備作為奴隸賣掉。可到了哈安國都傾盆城,巡警襲擊了流寇,庫泊得救之後流落街頭。

小孩若落得庫泊這樣的境地,多半不會有什麼出息。但庫泊很幸運,淪為難民的他在傾盆城街頭乞討時,大學者際岸知恰好經過。際岸知不但是赫赫有名的立法者,也為許多國君擔任顧問。

際岸知是個大忙人,他和很多傾盆城百姓一樣,逐漸學會硬著心腸,對街頭頑童和乞丐的悲慘故事不予理睬,況且這些段子多半也難辨真假。但那天,小小的呂戈·庫泊的深褐色眼眸中有某種東西打動了他,那眼神中有種渴求,而不僅是飽腹之欲。他便停下步子,叫庫泊上前來。

庫泊便這樣成為了際岸知的門徒。他不夠聰明,無法不費吹灰之力就精通功課,也花了好一陣工夫才適應這位老師的私塾。但另一位學生譚非於跡卻如魚得水。他是哈安國一位著名學者的兒子,少年老成,是際岸知的得意門生。

際岸知最喜歡與一群學生用對話的方式教學:他提出精心構思的問題,考查諸位門生所學,挑戰他們的猜想,帶領他們進入新的思想。

際岸知每次提出問題,譚非於跡總能飛快給出三種不同見解,而庫泊甚至還未領會問題的用意所在。庫泊只得加倍努力,才能取得些微進步。他花了很久才學會金達里字母,又花了更久才掌握足夠象形文字,以便讀懂際岸知較為通俗簡單的文章。先生經常對他失去耐心,陷入絕望。和冰雪聰明的譚非於跡對話可要愉快得多。

但庫泊並未放棄。他無比渴望讓際岸知先生滿意,如果這意味著要念三遍書才能領會書中真意,要將象形文字刻蠟書寫百遍,要花上數個時辰讀懂一篇寓言的道理,他都願意毫無怨言地照做。庫泊簡直成了勤奮的化身,終日爭分奪秒地學習,吃飯時也要念書,不和其他孩子玩耍;他還不肯使用坐墊,寧可坐在硌人的卵石上以便專心讀書,防止因過於舒適而打瞌睡。

庫泊漸漸躋身際岸知最優秀的學生。際岸知在覲見君王時常常提起,在他畢生教導過的諸位門生中,只有譚非於跡和庫泊不僅透徹理解他所教導的一切,而且並未止步於此,而是踏入了新思想的未知領域。

庫泊離開際岸知的私塾後,回到家鄉柯楚國,意欲謀求一個宮廷顧問的差事。儘管柯楚國君對庫泊以禮相待,他卻一直未能獲得正式官職,只得靠教書講道維持生計。

除了講道和文章,庫泊的書法也在文人中極受追捧。他撰寫評述文章雖然精心細緻,但蠟刻象形文字時卻有孩童的敏感和劍客的放浪,以毛筆潑灑出的金達里字母躍然紙上,有如雁群南飛時映在夜半池塘上的倒影。很多人模仿他的風格,但少有人能望其項背,遑論與之媲美。

但他們對庫泊的讚美中總帶著幾分居高臨下。有人難以掩飾驚訝之情:出身如此低微之人竟能寫出具有如此新意的精湛書法。對他的認可背後總隱藏著一絲不屑,彷彿庫泊的努力永遠無法與譚非於跡的天賦比肩。

庫泊始終沒能和譚非於跡一樣出名。譚非於跡二十歲便做上了哈安國的宰相。他的治國文章廣泛流傳,備受讚譽,庫泊的任何作品都難與之相比。就連對六國學者評價不高的乍國國君雷揚王,即後來的瑪碧德雷皇帝,也稱譚非於跡的文章讓自己備受啟發。

但庫泊認為譚非於跡的文章平淡無奇,華而不實,毫無邏輯!「有德之君」「天下大同」「中庸之道」……這一套都讓他覺得噁心。不過是空中樓閣,修辭浮華,承轉優美,卻毫不注重根基。

譚非於跡認為一國之君應當無為而治,民眾可憑勤勞努力自行改善生活。庫泊認為這種觀點未免太過天真。若論連年紛爭不斷的六國百姓從生活中當真學到什麼教訓,那便是平民只有被呼來喚去的份,比牲畜的境遇好不了多少,一切皆由胸懷大志的謀士輔佐強硬君主來決定。強國需要的是嚴明有效的律法。

庫泊也知道,所有君主和大臣在內心深處都同意他的觀點,而非譚非於跡的看法。庫泊的思想才是他們真正需要聽取的。但他們依然將所有讚譽榮耀都給了譚非於跡。庫泊給位於薩魯乍的柯楚宮廷寫了許多書信表示願意效力,但都石沉大海。

庫泊萎靡不振,充滿妒忌。

他去找際岸知。「先生,我遠比譚非於跡努力,為何卻沒有獲得同等尊敬?」

「譚非於跡寫的是天下應有的樣子,而非它當下的樣子。」際岸知答道。

庫泊向老師深鞠一躬。「您認為我寫得更好些嗎?」

際岸知看看他,嘆了口氣。「譚非於跡的文章不在意取悅他人,因此諸人才認為他更有新意。」

老師話中綿里藏針,刺痛了庫泊。

一日,庫泊上廁所時發現廁所里的耗子又瘦又弱。他想起先前在穀倉中看到的耗子都是又肥又壯。

人的境遇並非取決於自身天分,庫泊心想,而是如何運用這天分。乍國強而柯楚弱。船欲沉,又為何與之共溺?

於是他離開柯楚國,轉投乍國宮廷,地位迅速高升。因為雷揚王認為,既得不到際岸知最優秀的學生譚非於跡,最明智的對策便是退而求其次。

但庫泊每次覲見時,都能從乍國國君的話中聽出一絲遺憾:若是譚非於跡在此……

想到雷揚王最看重的竟然不是已經擁有的,而是得不到的,庫泊心中就燃起一陣怒火。他總被視為第二,總被認為不夠優秀,這讓他始終備感折磨。庫泊便加倍努力,構想種種辦法用於壯大乍國力量,削弱其餘各諸侯國。他希望國君有一天能承認,他的才能遠遠超過譚非於跡畢生所能達到的。

哈安國都傾盆城陷落後,譚非於跡被抓。

雷揚王大喜。「終於,」他向群臣誇耀著,而庫泊也位列其中,「我終於能說服這樣一位偉人加入我的大業。諸島眾人都仰慕他的智慧,乍國有了譚非於跡,更勝過千匹駿馬、十位勇將。譚非於跡在學者中有如鯨群中的獨角鯨,又或平凡魚群中的虹飛魚。」

庫泊閉上雙眼。他永遠也無法逃脫這幻景的陰影,無法擺脫這個只寫理想不顧現實的膚淺者。儘管譚非於跡的觀點一無是處,雷揚王卻仍然渴望他的聲名。

當晚,庫泊去牢中探望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