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十九 海洋搖籃

這裡的鯊魚過去從未見過人類,也少有人類見過這麼多的鯊魚。除了月光之外,鯊魚所見的赤道夜晚永遠是一片漆黑深邃,長相酷似一點五米長、長了鰭與尖嘴的銀色緞帶——鰻魚,也是一樣。直到它們掠過探測船「白冬青號」的船底,看到從甲板上打出來的探照燈,形成一道道五彩繽紛的光束鑽進深夜的海水裡,讓它們一時為之目眩神馳。太遲了!等鰻魚看到數十隻白鰭礁鯊、黑鰭礁鯊、灰礁鯊在翻騰的海面上瘋狂繞著圈子梭巡,個個都露出饑渴的神情時,一切都太遲了!

一陣狂暴喧囂倏忽來去,在探測船下錨的礁湖裡掀起一片溫熱的水花,淋濕了甲板旁鋪在潛水教練桌上的帆布以及帆布上吃剩的雞肉晚餐。可是科學家仍在船舷欄杆邊流連不去,沉迷地看著眼前這數千噸重的鯊魚,在午夜巡航的滾浪餘波中躍起,攫殺鰻魚,再一次證明它們主宰著這裡的食物鏈金字塔。過去四天里,這些科學家每天跳進海里兩次,在肌膚光滑的掠食動物之間巡遊,清點它們的數量以及任何在水裡的生物。從有如彩虹般翻旋遊動的珊瑚礁魚群,到忽綠忽紫、熒光閃爍的珊瑚礁林,從外殼有絨毛的巨型蚌蛤、到多彩繽紛的海藻,乃至於微生物與病毒。

這裡是金曼礁,全世界最隱秘的地方之一。以肉眼觀察,這個礁岩幾乎不存在。它位於瓦胡島西南方約一千六百千米,有一半沉沒在太平洋海面下四點六米,是一條十千米長有如回力標形狀的珊瑚礁岩,主要色澤是從鈷藍變成深海藍。在退潮時,只有兩個小島勉強露出海面約一米,這不過是暴雨巨浪將大型貝殼衝上珊瑚礁岸所形成的銀色小丘罷了。「二戰」期間,美軍指定金曼礁作為夏威夷與薩摩亞群島之間的中途停泊站,可是從來沒有使用過。

「白冬青號」船上的二十多位科學家,以及他們的贊助單位斯克雷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ography)特地到這個無人的海洋世界,一窺地球上在人類出現之前的珊瑚礁究竟是什麼模樣。沒有這樣的基準,就永遠不可能有一致的見解,判定怎麼樣才是健康的珊瑚礁,當然更別提如何才能復育相當于海洋雨林的生物多樣性,讓它們恢複到原始的風貌。雖然還有要花好幾個月爬梳的資料在等著他們,但是這些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些證據,不但跟傳統見解相悖,甚至也跟他們的直覺大相徑庭。可是事實擺在眼前,就在右舷破浪前行。

除了這些鯊魚之外,這裡還有一種無所不在的大型魚類,體重十一千克、擁有一對尖牙的笛鯛。其中一隻還品嘗了一名攝影師的耳朵。在這個海域,這兩種大型肉食魚類的質量總和顯然遠超其他任何生物。若是如此,那就表示在金曼礁,傳統觀念中的食物鏈金字塔是倒過來的。

生態學家保羅·柯林佛在1978年出版的那本影響深遠的著作《為何大型猛獸這麼少?》()中提到,大部分的動物都是靠體形比它們小、數目比它們多好幾倍的動物為生,因為在動物消耗的能量當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會轉化成質量。數以百萬計的小昆蟲必須要吃掉它們總重量十倍的小虱子,而這些小昆蟲則被相對數量較少的小鳥吃掉,而小鳥又被數量更少的狐狸、野貓和大型猛禽所吞噬。

柯林佛寫道,不只是統計數目的比較,食物鏈金字塔的形狀是由質量來決定的。「一片林地里所有昆蟲的總重,會比所有的鳥要重好幾倍。所有的鳴禽、松鼠和老鼠加起來,總重量也遠遠超過所有的狐狸、鷹和貓頭鷹的總和。」

在2005年8月的這趟探測旅程中,從歐、美、亞、非和澳大利亞各地踴躍加入的科學家,沒有人會否認這個結論。不過那是在陸地上,也許海洋比較特殊,又或者陸地才是例外。不管這個世界有人還是無人,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二是「白冬青號」正在載浮載沉的善變水域,彷彿有自己的脈動似的拍打著這個星球。從金曼礁的地形,很難勾勒出我們空間的輪廓,因為大海無邊無際。海洋一路延伸,直到海水跟印度洋與大西洋融合在一起,向北擠過白令海峽,進入北極海,而北極海又跟大西洋混在一起。地球的大海一度是所有會呼吸、繁殖的一切生命的起源,如果海洋不見了,未來的一切也會跟著消失。

「黏答答的。」

傑若米·傑克森必須低著身子,躲到「白冬青號」上層甲板的遮雨篷底下。這艘船原來是海軍的貨輪,現在船尾已經改裝成一間無脊椎動物實驗室。傑克森是最早提議要進行這趟任務的人,他是斯克雷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古生態學家,四肢頎長,還扎了一個長長的馬尾髮辮,看起來活像是一隻走快捷方式演化的帝王蟹,直接從海里跳出來變成人形。傑克森這一生的事業大部分都投注在加勒比海上,眼睜睜地看著捕魚及暖化,將看似葛瑞爾乳酪的活珊瑚礁變成漂白過的海洋熔渣。珊瑚死亡崩塌之後,它們自身以及在珊瑚礁罅隙棲身的無數生命形態,還有以珊瑚為生的所有東西,都被黏滑的噁心物質取代。傑克森靠近一盤藻類,那是海草專家珍妮弗·史密斯在前往金曼礁途中的前一站所採集到的樣本。

「就是這些東西讓我們滑溜的斜坡變得黏答答的,」他又跟她說,「還有水母和細菌,它們相當于海洋里的老鼠和蟑螂。」

四年前,傑克森應邀前往萊恩群島最北端的帕爾邁拉環礁。萊恩群島是一個迷你型的太平洋群島,被赤道一分為二,分別隸屬兩個國家,吉里巴斯與美國。美國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servancy)最近買下了帕爾邁拉環礁,作為研究珊瑚礁之用。「二戰」期間,美國海軍在帕爾邁拉蓋了一座航空站,開鑿水道通往其中一個礁湖,並在另一個礁湖裡丟棄了大批容量五十五加侖的柴油桶,數量之多,使得礁湖成了充滿二英劇毒的水池,有黑色礁湖之稱。除了美國漁獵暨野生動物管理局的極少數工作人員之外,帕爾邁拉環礁基本上無人居住,廢棄的海軍建築也有一半在浪頭裡,一艘半沉的船,如今這裡成了椰子棕櫚樹的生長箱。外來的椰子樹幾乎打敗了本土的皮孫木樹林,而老鼠取代了陸蟹,成了數量最多的掠食動物。

傑克森跳下海里之後,印象徹底改觀。「我只能看到百分之十的海底,」他回到斯克雷普斯之後,告訴同事安里·克薩拉,「我的視線全被鯊魚和大型魚類給擋住了,你一定得去看看。」

來自巴塞羅那的薩拉是年輕的保育海洋生物學家,在他土生土長的地中海,從沒見過大型海魚品種。他曾在古巴外海一個重重警衛戒護的生態保育區里,看到碩果僅存的一百四十千克重的石斑魚。傑克森研究過西班牙的海洋歷史記錄,一路追溯到哥倫布時代,證實這種三百六十千克重的怪物曾在加勒比海珊瑚礁附近大量繁殖,還有四百五十千克重的海龜與其為伍。哥倫布第二次航行到新大陸時,大安的列斯群島外海就擠滿了綠海龜,他的甲板帆船幾乎是行駛在它們搭起來的陸地上。

傑克森與薩拉聯名發表了幾篇論文,描述我們受到這個時代的觀點蒙蔽,誤認為珊瑚礁的原始風貌就是住滿了五彩繽紛、小巧瘦弱、像水族箱寵物一樣的小魚。其實,不過在短短兩個世紀之前,這裡還是一個船隻會撞到整群鯨魚的世界,裡面的鯊魚又大又多,甚至還會溯河而上,獵捕岸邊的牛群。由於萊恩群島北部人口有下降的趨勢,因此他們懷疑動物體形增大的概率有可能隨之提高。群島中最靠近赤道的就是基里地馬地島,也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環礁耶誕島,面積有五百多平方千米,人口只有五千一百人。接下來是塔布阿埃蘭島,即范寧島,人口為兩千五百人。再來是一個只有七點八平方千米的小黑點,叫作泰拉伊納島,又稱為華盛頓島,居民有九百人。帕爾邁拉更是只有十名研究人員進駐。再過去四十八千米,則是一個下沉的珊瑚礁島,目前只剩下原來環繞島嶼的邊緣礁岩還留著,也就是金曼礁。

除了椰干以及供當地人食用的幾隻豬之外,基里地馬地島上幾乎完全沒有農業可言。話雖如此,「白冬青號」船上的研究人員在探測旅程的頭幾天(這趟旅程薩拉籌備了多年,最後終於在2005年成行),看到島上四個村落里營養豐富的食材,仍不免嚇了一跳。他們發現裹覆在珊瑚礁外面那種黏答答的東西旁,有很多前來啃食的魚類,如鸚嘴魚,都是當地居民大量捕獲的美食。在塔布阿埃蘭島,一艘沉沒的軍艦上豐富的鐵鏽餵養了更多的藻類。以島上面積來說,堪稱人口過剩的、小小的泰拉伊納島,附近沒有鯊魚也沒有笛雕,因此當地居民拿著來複槍在拍岸的浪濤里獵捕海龜、黃鰭金槍魚、紅腳鰹鳥、瓜頭鯨等動物,而且珊瑚礁也替綠色海草提供了十厘米厚的立足腳墊。

位於最北端、半沉入海中的金曼礁,面積一度逼近夏威夷的大島,島上也同樣有座火山。如今,火山口已經沉入礁湖底下,只留下勉強可以目視的珊瑚環礁。因為跟珊瑚共生的細菌需要陽光,一旦金曼礁的珊瑚錐沉入海底,珊瑚礁也就會跟著死亡。其實現在金曼礁的西側已經沉沒,因此才形成回力棒的形狀,讓「白冬青號」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