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真相 文庫版後記

這部長篇寫於我二十五歲時,由一九八九年末一直寫到翌年春天。這本書在大多數讀者心中,似乎是法月綸太郎這個作家最早的轉折點,然而實際上我開始動筆時根本沒有這種自覺。本書是將我大學四年級時於推理小說研究會會報發表的近兩百張稿紙中篇作品改寫為長篇而成,所以基本的故事大綱沒什麼改變。順帶一提,身為本書原型的中篇作品標題也叫《為了賴子》。

有件事現在可以明目張胆地說了,其實我一開始是為了偷懶才著手寫這部長篇。在這之前的《誰彼》是從零開始的作品,而且用近似妄想症風格的寫法讓我極為疲憊,有種「我再也不想做這種事了」的感覺。所以,我希望下一部小說能盡量少用點腦輕鬆寫,於是從蒙塵三年的同人志中翻出了得意之作《為了賴子》。我對這個大綱相當有自信,預期中開頭的手記與結尾的推理部分可以直接沿用原型,再將中途故事發展的橋段補齊,就能輕易完成一本長篇作。

然而,我的預期失准了……不,是完全落空。費的工夫跟寫《誰彼》時的方向雖然不同,但到頭來我被迫處理更加麻煩的東西。簡單來說,這玩意兒對於一個題材偏門的二十五歲新人作家而言,是個難以負荷的怪物。我每天都覺得自己在打毫無止盡的撤退戰,只能儘可能不讓它出現明顯的漏洞。在後記里寫太多怨言也沒用,所以我決定就此打住,但我確實感覺自己透過這部小說,在與己意無關的情況下迎來了某種轉折點。回頭看向原版的封面,上面寫了經過扭曲的強尼·羅頓(Jonny Lydon)臨別之言,現在想起來,那大概誠實地反映了我當時內心的混亂吧。

只不過,那個所謂的轉折點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這點實在無法解釋清楚,而我隱約感覺到的東西,應該與讀者的認知完全不一樣才對。不過,無論如何這本書成了分界線,長篇的刊行速度顯然慢了下來,不僅如此,之後的書不管讀哪一本,都免不了讓人有種老是在寫同一個套路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我自己也不知道,而我也不知道究竟是好是壞。不過日後回首起來,我也只能承認這部長篇成了分界線。這麼說來,記得有人說過羅斯·麥克唐納轉折點的作品《The Doomsters》,也是將《Bring the Killer Justice》這部中篇作品改寫成長篇。說不定這是羅斯的詛咒。如果真是這樣,那還真是恐怖。不過我也曾希望,這個類似轉折點的東西能晚個兩三年再來找我。最近我認真地想過,如果為了「誰是真兇」而著迷的純真少年時代能持續久一點就好。說實話,我很懷念那個「新本格批判」盛行時的爽快氣氛。當時那種一心一意的賓士感、「什麼都可以」的解放感、與「本格」的一體感等,確實曾給了我某種什麼都比不上的悸動。然而,我總覺得自己在趨向成熟的路上,失去了那種無可取代的悸動。至於現在,我則是毫無理由地感到無比疲倦。(一九九三年三月三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