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偉大衛國戰爭的前夜

整個二月份都忙於仔細研究與總參謀部活動有直接關係的檔案材料。每晝夜工作15到16個小時,常常在辦公室過夜。不能說我立刻就熟悉了總參謀部的多方面的活動。這不是一下子做得到的。Н·Ф·瓦杜丁、Р·К·馬蘭金、А·М·華西列夫斯基、В·Д·伊萬諾夫、А·И·希莫納耶夫、Н·И·切特韋里科夫和總參謀部其他工作人員給了我很大幫助。

戰爭開始前我們做了些什麼?國家有沒有準備?軍隊有沒有抵抗敵人的能力?

對於這個最重要的問題,要作出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軍事各個方面的、考慮到全部主客觀因素的詳盡的回答,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我深信,我們的學者、歷史學家一定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我打算首先從軍事方面談談自己的意見,儘可能地回憶事情的全貌,並且詳細談談1941年上半年那些令人不安的日子裡的一些事件。

先從最主要的問題,即作為國防基礎的我國經濟和工業的發展談起。

第三個五年計畫(1938-1942)是第二個和第一個五年計畫自然而然的繼續。大家知道,前兩個五年計畫都超額完成了。工業庄第一個五年計畫的4年中增長了一倍,在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計畫增長1.1倍,實際增長了1.2倍。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批准,工業產品的產量五年內應增長0.9倍、有沒有根據認為這個計畫是不現實的和完不成的呢?毫無根據。事情適得其反。

截至1941年6月,工業總產量已達1942年底計畫指標的86%,鐵路貨運量達1942年底計畫指標的90%。投產的新建工廠、電站、礦場和其它工業企業有2,900個。

就投資額而言,計畫用於新建和改建工業企業的投資是1,820億盧布,而第二個五年計畫中此項投資是1,030億盧布,第一個五年計畫中是390億盧布。由此可見,正是由於近年來建設事業的發展,投產的生產設備比前兩個五年計畫加在一起還要多。

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的情況怎樣呢?向聯共(布)十八次代表大會所作的下一個發展國民經濟計畫的報告中指出,在執行前兩個五年計畫過程中,鑒於國際形勢大大複雜化而不得不對重工業的發展計畫作出重大修改,大大加速了國防工業的進度。按照第三個五年計畫的要求,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仍然得到了特別迅的發展。

整個工業年產量雖然平均增加13%,但是國防:工業的年產量則增加了39%。許多機器製造廠和其他大工廠轉為牛產國防技術裝備,一批大型專業軍事工廠開始建設。

黨中央通過供應稀缺原料和最新式的生產沒備,幫助生產新式軍事技術裝備的企業。為使國防大廠得到所需的——切和保證完成生產任務,派去了經驗豐富的黨的工作人員擔任黨組織的負責人,派去了著名的專家:應當指出,斯大林親自為國防企業作了大量的工作,他認識幾十個工廠經理、黨組織的負責人和總工程師,常會見他們,以他固有的堅定不移精神要求他們完成預定計畫。

因此,從經濟觀點來看,國防工業取得了不間斷的、迅速的、甚至可說是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是事實。

這裡不應忘記,第一、這樣巨大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群眾極其緊張的勞動取得的,第二、這主要是靠削減直接為居民生產產品和商品的輕工業和其他生產部門而取得的。還應指出,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增長是在和平經濟的條件下取得的,是在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而不是一個黷武的國家中取得的。

所以再增加這方面的比重,實際上就是使國家從和平發展的軌道轉到戰時軌道,這就會改變國民經濟的結構,造成國民經濟軍事化,直接損害勞動人民的利益。

自然,從戰後年代的角度來看,況對呆種武器應當強調得多一點,而對另一種應當強調得少一點,那是容易的。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要求對戰前經濟做出根本的涉及整個經濟的改變。

我還想說上幾句。回想起我們軍人在和平時期最後幾個月里對工業提出的那些要求,可以看出我們有時並不完全了解國家現實的經濟能力,儘管從本部門的角度來說我們也許是正確的。例如,國防人民委員關於大量增加最新式飛機、坦克、火炮牽引車、放重汽車、通信器材和其他軍事技術裝備的生產的建議,就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

當然,在工業和國防方面存在過不少缺點和困准,這一點下面還要談到。由於建設事業規模巨大,熟練勞動力感到不足,製造和成批生產新式武器的經驗不足、而對車事技術裝備和武器的需水則急剮地提高再提高。

決定成批生產新式武器的過程是這樣的。

新式武器首先要通過軍事代表參加下的工廠試驗,接著是部隊試驗,然後才由國防人民委員部作出結論。政府在國防人民委員、軍事工業人民委員和總設計師參加下,審查所建議的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並作出是否生產的最後決定。

這個過程要花費很長時間,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當一種新式技術裝備還處在試製和試驗階段,而設計師又已經設汁出新的更加完善的型號來了,很自然,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採用這種新式技術裝備的問題,只有等到更新的型號完成試驗以後才能決定。

整個說來,戰前兩個五年計畫期間特別是臨戰前的三年中所建立的大量生產設備,保證了國防力量的基礎。

從軍事觀點來看,黨關於加速發展東部地區工業,建立機器製造、石油加工和化學等部門的第二套企業的方針,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這裡建設的高爐佔全部新建高爐的四分之三,在伏爾加河和烏拉爾之間建立了第二個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貝加爾、烏拉爾建立了冶金工廠,在中亞細亞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屬廠,在遠東建立了重工業,建立了汽車裝配廠、制鋁聯合廠、軋管廠和水電站。戰爭期間,這些企業加上遷來的企業,把我國東部變成為保證抵抗和粉碎敵人的工業基地。

我想簡略地講一講關於戰爭前夕的物資儲備問題。物資儲備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經濟轉入戰時軌道,和在經濟還不能充分滿足戰爭需要以前保證軍隊的供給。從1940年到1941年6月,國家物資儲備總值由40億增加到76億盧布。

物資儲備包括生產設備、燃料、原料、動力裝備、黑色和有色金屬,以及糧食儲備。戰爭前夕積存起來的這批儲備物資儘管數量很有限,卻幫助國民經濟在困難的1941年迅速獲得必要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保證了戰爭的勝利進行。

就這樣,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脈搏跳動得更快了,在臨戰前的年月里達到了最緊張最充分的程度。整個國家的生活也變得更嚴格,更集中了。

1939年9月舉行的蘇聯最高蘇維埃第四次特別會議,通過了《普遍義務兵役法》。根據新兵役法,應徵年齡為19歲,中學畢業生的服役年齡為18歲。為了更好地學習軍事,延長了服役期:陸空軍的初級指揮人員由兩年改為三年,空軍士兵、邊防部隊的士兵和初級指揮人員延長到四年,海軍部隊和艦艇人員延長到五年。

為了完成第三個五年計畫,特別是為了完成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方面的任務,同時由於蘇聯受到軍事進攻的威脅,這就要求增加國民經濟部丫刁的工作時間。為此,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40年6月26日通過了《關於改行每天工作八小時、實行七日工作周和禁止企業、機關職工任意曠工的命令》。建立了在職業學校、鐵路學校和工廠附設學校培訓熟練勞動力的新制度,平均每年可以培訓80萬到100萬人。

與此同時,1940年年中,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了《關於工業企業應對生產劣質產品和不遵守標準規格負責的命令》。采採取了嚴格的措施,以改進企業領導,鞏固紀律,加強責任心和維護秩序。

國家機關和工業領導部門也進行了重大改革,變得更加靈活,消除了重疊和過分集中的現象。國防工業人民委員部劃分為四個新的人民委員部,即:航空工業、造船工業、彈藥、軍械人民委員部;機器製造人民委員部分為重型機器製造、中型機器製造和通用機器製造人民委員部。

增設了同鞏固國防有直接關係的新的人民委員部(汽車運輸、建築工程等)。改組了蘇聯人民委員會所屬的經濟委員會,在它的基礎上建立了國防工業、冶金、燃料、機器製造等經濟委員會。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Н·А·沃茲涅先斯基、А·Н·柯西金、В·А·馬雷舍夫等國家高級領導人,被任命擔任這幾個經濟委員會的主席。

實行所有這些變革的原因,都是由於工作範圍的急劇擴大,由於要在與日俱增的侵略威脅下作好積極防禦的準備。

根據形勢的需要,根據實行新的《普遍義務兵役法》的需要,中央軍事機關和地方軍事領導機構也進行了改組。在各自治共和國、各州和各邊區設立了軍事人民委員部,頒布了新的軍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