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白俄羅斯軍區騎兵第3軍和第6軍

1937年到來了。蘇維埃政權存在了20年,這20年是艱苦鬥爭、輝煌勝利的20年,經濟和文化有了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都取得成就,這一切證明十月革命思想的偉大。

在這短短的歷史時期里,做了非常多的、空前多的事情。在我國工業化開始以前,我國的技術水平只相當於英國水平的四分之一,相當於德國的五分之一,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畫(1929-1932)和第二個五年計畫(1933-1937)期間,湧現出許多新的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動力工業、機器製造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1937年蘇聯全部工業的總產值幾乎為1929年的4倍。如果拿1913年同戰爭發生前一年1940年相比,那麼1940年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工業的總產值為1913年的35倍。在戰前幾個五年計畫期間,建立了近9,000個大型工業企業,在我國的東部建立了新的強大的工業基地,這個工業基地在偉大衛國戰爭年代裡,起了很大作用。總的來說,蘇聯在工業生產的數量方面,重新建立的企業的技術裝備方面,一躍而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當今天同青年人談起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發現,對這些數字他們沒有什麼強烈的反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時代變了,有了新的標準,人們所關心的、感興趣的也隨之變了。許多事情已經做過了,已經是現成的了,我們攀登的梯子的最初幾級已看不見了。但是,對今天已50歲的人來說,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在革命前的年月里生活過的人來說,這些數字里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這些數字我們研究過,背得出來,並為之自豪。這可能因為,首先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我們的勞動,在這種勞動中,我們是奮不顧身的,而且始終充滿了這樣一種樸素的信念:

自己的勞動將造福於集體……

我絕不是想向今天的青年人說教,也不抱怨他們,即使這在今天是很時髦的。我只想說一句,既然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啦,但願我們青年一代只要能在道理上懂得(不要求象我們一樣從心窩裡體會到),戰前我國發展的高速度是我們社會制度先進性的最生動的說明。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政論家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過去的那段歲月,去描寫並探索促使這種新的社會制度迅速發展的秘密和原因。

就這樣,我們建立起了強大的國防基礎。我們的軍隊經過戰前幾個五年計畫的技術改裝以後成了什麼樣子呢?

整個來看,它已從技術落後的軍隊變為進步的現代化的軍隊。從軍種和兵種的比例,從組織編製和技術裝備看,它已達到了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的水平。

幾十個、幾百個國防企業興建起來。我們知道,在國內戰爭以後,我國還沒有能生產坦克、飛機、飛機發動機、重型火炮、無線電通信器材及其他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專門工廠,幾乎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考慮到國際形勢的複雜性,考慮到日益增長的帝國主義國家侵略的可能性,黨規定在第一、二個五年計畫期間國防工業應以比其他工業更高的速度向前發展。

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面臨的任務是建造出新型的不僅可以趕上外國而且在戰鬥性能方面可以超過外國的技術裝備和武器。實際上每個軍種、兵種都成立了龐大的設計局、實驗室和科學研究機構。湧現出幾十個有才能的富有工作熱情的設計集體。

步兵武器發展的主要方向是結構簡單、重量輕和射速快。俄國軍隊莫辛大尉設計的著名的7.62毫米步槍已得到改進。С·Г·西蒙諾夫1936式自動步槍、1938式騎槍、В·А·傑格佳廖夫輕機,槍及根據同樣原理設計的各種機槍(坦克、高射和航空機槍)已開始成批生產。

1938年裝備了第一批國產的傑格佳廖夫—什帕金大口徑機槍,它的戰鬥性能很好。1939年裝備了新的В·А·傑格佳廖夫重機槍。使用手槍子彈的В·А·傑格佳廖夫衝鋒槍,特別是Г·С·帕金設計的新型衝鋒槍很受部隊的歡迎。從1930-1931至1938年,步槍和騎槍的產量從17.4萬支增長至117.5萬支,機槍的產量大概從4.1萬挺增長至7.7萬挺。到第二個五年計畫末,從裝備輕重機槍的數量來看,從每個戰士每分鐘所發射的子彈數量來看,紅軍已超過了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

坦克的產量增長很快。第一個五年計畫生產5,000輛,到第二個五年計畫末,軍隊已裝備了大小坦克15,000輛。這些坦克火力強,速度快。當時在這兩種性能方面,比我們預想的敵人同類型坦克要強得多。當然,它們的機動性能較差,易受炮火損傷,它們的技術戰鬥性能還處於較低水平,常常損壞。再者它們使用汽油,因而易著火,裝甲厚度也不夠。

坦克每年的產量1930-1931年為740輛,到1938年達到2,271輛。

我們對坦克發展的重視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對炮兵的忽視。有些軍事領導人甚至想把加農炮改為通用或半通用的火炮。聯共(布)中央注意到這種錯誤傾向,規定了加農炮和榴彈炮的正確比例。從1937年末,某些大型機器製造工廠轉為生產新式火炮,而且現有工廠的生產能力也有很大提高。1930-1931年每年生產2,000門火炮,而1938年則在12,500門以上。1937年製成了152毫米榴彈加農炮,改進了122毫米加農炮,1938年出現了122毫米榴彈炮。

所有這些都是優良的武器。比如,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它可以穿透當時資本主義國家裝備的各種類型坦克的裝甲。

1939年初,軍隊中火炮的數量從1934年的17,000門增長至近56,000門。當然,軍隊裝備中還長時間地保留了某種過時的火炮,軍隊中火炮裝備的一系列問題當時還無法解決。

在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步兵部隊裝備了50毫米迫擊炮。一位很有才能的設計師Б·И·沙維林在戰爭發生前很久就已製成了82毫米和120毫米迫擊炮,但直到很晚我們才能把這種武器裝備給部隊。

我們的空軍也進行了技術改裝。我們的航空工業已能大量生產各種類型的國產飛機。空軍飛行員獲得了斯勃式雙引擎快速轟炸機、特勃-3式重轟炸機、遠程轟炸機、速度快機動能力高的伊-15和伊-16殲擊機。

大家都還記得М·格羅莫夫、В·奇卡洛夫、В·科基納基驚人的飛行,而他們完成這些飛行時所駕駛的都是國產飛機。1937年我們的飛行員在飛行距離、高度和速度方面創造了近30項世界紀錄。看來當時我國航空業的技術水平不低於外國。但很遺憾,我國當時的經濟能力還不允許我們大量生產上述各種優良的飛機。

我國現代化的航空工廠在1938年生產了近5,500架飛機,而在1930年只能生產860架。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成就大大地提高了我們海軍的技術水平和戰鬥力。1929至1937年建成了各種類型的戰鬥艦艇和輔助艦艇共500艘。1932年根據黨中央的建議,建立了太平洋艦隊,1933年建立了北方區艦隊;並加強了裏海、第聶伯河區艦隊。建造了供海洋航行的大型艦隻,大批生產К、Л、Щ、С型潛艇、魚雷艇、驅逐艦、「基洛夫」號輕巡洋艦和「恰巴耶夫」號重巡洋艦,建立了若干個海岸炮兵連,加強了海軍航空兵。1937年末,組成了造船工業人民委員部,制定了在下一個五年計畫建立大型艦隊的汁劃。

隨著陸軍、海軍技術兵器的改裝,很自然的結果就是必須由地區制和常備軍制並存的局面過渡為單一的常備軍制。新的技術兵器從根本上改變了作戰方法,對各軍兵種的戰鬥使用和在戰鬥中的協同動作提出了獨特的複雜的任務。因此,短期集訓是很不夠的,必須進行較長時間的、連貫的、系統的軍事訓練。我國的經濟能力已使我們有可能實現這種過渡(保持一支常備軍必須有大得多的開支)。

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和政府同意並批准了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大大增加常備軍師的數目和增強保留下來的地區師中的骨幹力量的建議。執行這個建議必然大大增加紅軍的數量。1933年紅軍為88.5萬人,到1937年末增加為150多萬人。常備軍師的數量增大9倍,到1939年軍隊經過補充改編最後完成了向常備軍制的過渡。1938年末,邊境各軍區的步兵師幾乎全部轉為常備軍制。

軍隊轉為常備軍制還有其他原因。我們必須經常保持高度的戰鬥準備,地區制的軍隊不可能作到這一點。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已開始大量擴充常備軍,日益用更多的資金準備新的戰爭。日本軍事撥款在國家預算中所佔的比重1934年為43%,1938年則為70%;義大利1934年為20%,1938年則為52%;德國1934年為21%,193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