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講 大氣層的折射

↓1.大氣對太陽溫度和亮度的影響。

↓2.傾斜對太陽光線產生的能量的影響。

↓3.在地平線上時的太陽看來似乎更大一些、霧與亮著的燈。

↓4.我們對距離產生錯覺的原因同時也使我們對物體的大小產生了錯覺。

↓5.在太陽實際升起之前看到的太陽、光線與折射。

↓6.盆與硬幣。

↓7.視覺的教育、在光束的末端所看到的物體、彎曲的棍子。

↓8.空氣的密度從大氣的最外端開始逐漸增加。

↓9.大氣的折射、由於錯覺而產生的恆星位置的偏移、在地平線上的太陽形狀發生了改變。

↓1.我們在上文中已經學到,大氣層在我們的頭頂上空形成了一個發光的穹頂,太陽的光亮從這裡灑向四方。經過重重反射之後,太陽的這些光線變成了漫射的光線。通過這種漫射,大氣層使我們處於白天之中,並且由於拂曉與黃昏,天空明亮的時間被延長了。此外,它還造成了一些非常明顯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在這一講中將要加以研究的。

首先,太陽在剛剛升起的時候,並沒有它升得很高的時候那麼熱、那麼亮。我們可以說,當它剛剛出現在地平線上時,我們還可以直接對著它看,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沒有人敢直視它那光芒四射的光亮了。但是,太陽在每個時刻所散發出來的熱量與光線都是一樣的,這個熱源從未減緩消退過,也從未更加活躍過。亮度的不同是因為大氣層的中介作用。在正午時,太陽光線垂直穿過大氣層。在這個時候,它穿過的大氣層的厚度最薄;同時,由於這時的太陽光線在傳播過程中,只遇到了白天由於熱度而消散了霧氣的大氣層,因此這種情形下的太陽光線傳播到我們這裡時,它只被削弱了一點點熱度跟亮度,這時的空氣非常清新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早晨時,太陽光線要到達我們所在的地方,它要斜著穿過大氣層,也就是說它要穿過的大氣會比正午時要厚得多,同時,由於這些空氣挨著地面所以帶有很多霧氣,當這些光線到達時,被削弱得要比正午時多得多。所以,早晨的太陽光線就很微弱。我們可以通過圖38來理解這個證明:我們在圖38中看到,來自於正在升起的太陽所散發出來的光線,它要到達地球上的A點,就要順著SA的方向來穿過大氣層CA。由於CA靠近地面,所以它的霧氣要比大氣層BA的重很多。BA是太陽到達最高點時,它的光線所要穿過大氣層的厚度。

↓2.這裡涉及了另一個問題。光線也是有熱量的,當它垂直到達地面時,它的熱量被削弱得最少;而當它從側面到達時,它的熱量會由於傾斜而被削弱很多。我們拿起一塊石板、一塊木板、或是一塊紙塊,將它們靠近蠟燭的火苗。如果燭光是垂直照著這些物體,那麼它們就會被照得很亮;但如果是斜著照的,那麼它們就會被照得暗一些。因此,我們暫且不考慮大氣層的效應,在圖38中,太陽光線S′A產生的熱量與光,要比與地面相切的光線SA更多一些。隨著太陽在天空中越升越高,太陽的能量越來越大。這是因為,它的光線到達我們的角度越來越垂直,所要穿越的大氣層的厚度越來越薄、所含霧氣越來越少。當太陽在正午時分到達最高點時,這是它最亮的時刻,自此之後,它的熱量逐漸削弱,直到它落到西方地平線。當它落到西方地平線,這時的情形是跟它在東方地平線時的情形是一樣的,但溫度與亮度被削弱得少一些,這是因為,經過了一整個熱的白天之後的大氣層,要比經過了一整個涼爽夜晚之後的大氣層更清透明亮一些。

↓3.不論是在東地平線,還是在西地平線,太陽呈現給我們的景象都是一樣的:這個圓盤似乎比它在正午天空最高處時的看上去更大。但是,如果我們用天文儀器來測量早晨、中午與傍晚時候的太陽,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的大小是一樣的。其實這是一個錯覺,它很容易被解釋清楚。太陽是離我們如此遙遠,根據它離我們之間的距離與它體積之間的關係,我們完全不能目測出它的大小。它是大呢,還是小呢?它離我們近呢,還是遠呢?對於這些問題,僅僅依靠我們的觀察,是不能知道答案的,要想知道太陽這樣一個巨大星體的大小,我們的眼睛太有限了。我們只能看到那個發光的圓盤掛在天空中。我們只能根據這個圓盤所發出的光芒以及在它前面的物體大小,來判斷它離我們近還是遠。

在離你們前面十步遠的地方,放一盞亮著的燈。倘若在燈與你們之間的空氣是非常透明的話,那麼燈所發出來的光線到達你們那裡時是非常亮的,在你們看來,燈離你們有十步遠。但是如果空氣是霧蒙蒙的,並且燈光被霧氣籠罩,是暗沉沉的,那麼這盞燈看上去似乎離你們就會遠一些。我們都已經注意到,在夜晚霧氣很重的時候,某個房間中所發出來的光,看上去似乎比實際上離我們的距離更遠一些,那麼這些錯誤的判斷是怎樣產生的呢?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於通過視覺的清晰度來判斷距離的遠近,會不自覺地將亮度的削弱與距離的增加聯繫起來,而實際上,亮度削弱也有可能是因為空氣的透明度不夠。

↓4.一座高山,孤零零地矗立在地平線上。我們非常容易對它跟我們之間的距離產生錯覺。我們認為幾個小時就能走到這座山前,但實際上花幾天的時間都可能不夠。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我們眼睛望向這座山時,在我們的前面沒有任何其他景色來參考,沒有看到成排的丘陵,也沒有彎曲的小河……如果這些東西一個個擺在那裡,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跟這些東西的比較,來估測出這座高山離我們的路程遠近。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它們峰巒疊嶂,那麼,我們就能知道,在它們後面的這座高山離我們就更遠一些。

正是由於這兩個原因,我們對於太陽才會有這樣的錯覺。太陽在地平線上的時候,由於受靠近地面的霧氣遮擋,它的亮度會降低。此外,在我們與天邊之間,能看到一些地面物體的遠景,在我們看來,太陽是在這些物體的後面出現的。相反,當太陽到達最高點時,它處於最亮的狀態,這時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最高的,我們的視線沒有任何參考點。因此,太陽在前一種情形下看上去,似乎比在後一種情形下離我們更遠。這些是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產生錯覺的原因,同時也是使得我們對太陽的大小產生了錯覺的原因。一個物體,錯覺在於它是處於實際離我們更遠的地方,但同時我們的視網膜上總是會對它產生相同大小的像,那麼我們會覺得這些物體更大一些。這是因為,儘管距離增加了,但是影像卻沒有變小,我們將原因歸結為是物體變大了。出於這個原因,處於地平線上太陽看上去離我們更遠,因此在我們看來它彷彿更大些。

↓5.大氣層所造成的錯覺比上文中所提到的原因所造成的錯覺更為明顯:在太陽實際升起來之前,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整個的太陽,而在實際落山之後,我們還是能夠看到整個的太陽。早上,當太陽的圓盤已升起來的時候,事實上,它的上緣僅僅剛擦過地平線。在傍晚,當我們看到太陽與天際線相接時,實際上它剛剛完全消失。大氣層把太陽移到我們的視線之外,也就是說,大氣層將太陽從地平線上升高了一段距離,這段距離跟太陽的直徑大小相等。對於其他的星體來說,情形也是一樣的。通過大氣層的簾幕,我們看到了這些星體,同時,大氣層也使得它們看上去比實際上的更高一些。這不僅僅發生在地平線上,而且在其他的區域也會出現同樣的景象,只不過當星體越來越接近天空頂部的時候,這種偏差就會越來越小。在天空頂部,我們看到的太陽位置跟它實際的位置是一致的。但是在其他時候,從表面上看太陽所在的位置,並不是它實際所在的位置。在下文中,我們研究一下發生這種奇怪的偏移的原因。

光線只有在一種情形下才會沿著直線傳播:即我們所說的它處於同一個空間並穿過同樣的物質,即穿過同樣的介質。如果介質發生了改變,那麼光的傳播方向也會發生改變,而且是瞬時改變的。在圖39中,兩種不同的介質被平面MM′分開,比如說,在平面之上是空氣,在平面之下是水。一道光線AB穿過空氣到達水平面上的B點。在B點,光線不再沿著一開始傳播的方向傳播,它會突然改向,沿著BC的方向傳播,並與垂直於水平面的法線NN′構成角′,這個角比原先的角ABN小一些。倘若光線從真空中進入空氣中,從水中進入玻璃中,也就是說從密度小的介質中進入到密度大的介質中,光線的方向都會發生類似的改變。我們一直會看到當光線進入密度大的介質時,它的方向總會改變,並向垂直線靠近。由此我們得出下面的第一條定律:當一道光線從密度小的介質進入密度大的介質時,它會改變原來的方向,向著垂直線靠近。

我們假設在圖39中光線是從下面傳播到上面的,即是從水中進入到空氣中的。在水中時,光線沿著CB方向傳播,但當它進入到空氣中時,它會瞬間改變它的路線,它會離開垂直線,沿著BA方向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