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火與水

從觀察得到的事實,科學家推斷我們的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個由液體物質組成的球體。你肯定會問:那它從哪兒來呢?它來自創造出萬物的上帝之手。

之後,地球就形成一片火海,沒有海床,也沒有海岸。而火海中洶湧的熱浪就是陸地和海洋形成的最根本原因。那時候,白熱的物質就像液態金屬的流體一樣,從煉爐里流出。隨著最外層的慢慢冷卻,地球逐漸獲得了一層堅固的外殼,可是這時候的外殼卻跟剛從鐵匠的鍛鐵爐里取出的鐵一樣熾熱。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地球的外殼慢慢變厚,它過多的熱量也一點一點地消散,到最後就停止發熱了。地球發光發熱的時期結束了,但是它周圍的大氣並沒有像現在我們看到的天空一樣清澈碧藍,而是又厚又渾濁,由很多種氣體組成,太陽光很難透過大氣層射到地球表面。

在地球堅硬的外殼初步成形時,地球內部的流體物質就開始對它產生作用——這種作用從未停止過——就是在這股力量的作用下,地球表面才變得那麼不規則,凸起的部分形成了陸地,下沉的部分形成了海洋,還有一條條被峽谷隔開的山脈拔地而起;就是在這股力量的作用下,海床被挖空,一座座高山聳入雲間。地球內部的流體物質對地殼的作用過程就跟蘋果逐漸變干、表皮長滿褶皺的過程是一樣的。

新鮮蘋果的表面是光滑的,包含著多汁果肉的表皮上沒有一點褶皺。但是不久,部分果肉就會脫水,而脫水的地方就會產生輕微收縮。事實上,乾燥的表皮並不含多餘的果汁或水分用來蒸發,所以它不會像多汁的果肉那樣收縮。那麼,如果蘋果皮的大小不發生改變而裡面的果肉收縮的話,顯然,對於果肉來說,這層果皮太大了。因此為了要保持與果肉緊貼,果皮就肯定會萎縮,長出褶皺。從太古時代以來,地球的外殼就不斷有褶皺的形成,現在它就像某種干縮的水果表皮一樣皺巴巴。

地球外殼之所以會收縮,是因為在相同的時間內,液體流失的熱量總是比固體流失的多。地球中心的流體物質慢慢釋放出熱量,並在周圍的空間中消散,這些熱量比地球固體外殼在同一時間內釋放出的熱量要多,雖然這兩者的差別並不是那麼明顯,但是久而久之,內部的流體物質肯定會與外殼分離,那麼就肯定會發生下面兩種情況中的一種:第一種,地殼的韌性足夠,會摺疊起來,形成褶皺,來保持與收縮的地球內部的接觸;第二種,地殼的韌性不夠,無法摺疊,形成褶皺,那麼在它自身重量的壓迫下,地殼就會破裂,甚至有些地方還會倒塌,但是因倒塌而產生的地殼碎片藏身於地球內部流體物質之間的縫隙,所以地球的外殼就變得很粗糙,形成各種不規則地形。地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有高有低,有溝壑,有懸崖,有山谷,有山脈,有深不見底的深淵,也有高不見頂的高山。我們很難想像如此高大的山脈竟然只是地球表面一處小小的很不起眼的褶皺。但是,與龐大的地球相比,阿爾卑斯山真的是微不足道,因為就算是最小的褶皺與蘋果的比例也比安第斯山與地球的比例要大。

很明顯,地球表面不規則的幅度和程度取決於外殼的厚度和硬度。如果外殼很薄很有韌性,當地球內部的流體物質流失時,它並不會產生大幅度的收縮,形成小波浪形的褶皺;如果外殼很厚很硬的話,那麼就可以產生更持久的阻力來對抗與地球內部物質的接觸,但是當阻力到達極限時,外殼不會只發生一點點變化,而是會發生大斷裂,同時水平岩層會變得垂直或接近垂直。因此,越到現代,地球表面的不規則就越明顯。事實上,已經證實現存的一些圓頂小山都是在史前時代形成的,而安第斯山和喜馬拉雅山這些巨大的山脈是在更近代時形成的。接下來我們會知道山脈的形成年代是如何判斷出來的,儘管地球表面不規則的形成時間比人類的出現還要早很多。

地球外殼的破裂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有前期準備的。事實上,在地球外殼的韌性承受得住的情況下,堅固的外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與地球內部的液體物質的收縮運動保持一致的。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幾個世紀後,才能看出它的變化:地球的表面開始變形,有些地方凹進去,有些地方凸出來,直到最脆弱的部分發生破裂才停止。之後,才形成了對比鮮明的陸地和海洋;根據變形的方式,以及變形的程度,遠古的海洋可能變成陸地,而以前的陸地可能變成海洋。最後,地球的秩序被重新修復,新的平靜期又開始了,等待著下一次暴動。我們古老的地球發生過無數次這樣的暴動,它們不僅改變了地表,也改變了陸地和海洋的框架,陸地上到處可以看見海水流過的痕迹。

現在我們的地球正處於平靜期,此時改造陸地的地下熔爐活動似乎已經停止了。我們很難相信有一天,我們的地球會變得完全不一樣;我們認為陸地是非常堅固穩定的,它永遠也不會離開它現在所處的位置,而海洋則會一直流淌在它所佔據的領域裡。地球內部的火不會再燃起來了嗎?地球已經進入永久平和期了嗎?種種跡象都證明事實與之完全相反,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可以證明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是很不穩定的。地面到處都有持續的輕微震動,遲早有一天,整片陸地會因為地球內部流體的運動而動搖。

當地球外殼發生斷裂時,在固體表層的重力作用下,地球內部的流體物質被擠壓到裂縫處,把裂縫差不多都填滿了,有時候會從地球表面溢出,溢出的液體甚至會形成液體流,有時候還會在兩邊裂縫的壓迫下形成液體柱。對此,我們可以用冬天表層冰破裂時,冰層下面的水的流動情況來解釋這些現象。當表層冰破裂時,下面的水被迫上升到冰層之間的縫隙,有時候會從冰層表面溢出,如果周圍的溫度夠低,水就會凝結成冰,把分離的冰塊接合起來,有時候還會沿著冰塊之間長長的縫隙形成冰柱。在地球發展史的上個時期,特別是地球的外殼還很薄、經常發生斷裂的時期,地球內部的液體物質就會這樣流出地表,從而形成堅硬的外殼。

地球表面一開始的不規則,一開始在光滑的表面形成的與地球內部流體相連接的突起,主要歸結於火山不斷噴出熾熱的岩漿,岩漿冷卻變硬後形成了錐形山丘。後來,地球外殼的韌性變小,形成了無數橫七豎八的裂縫,地球內部的流體物質受到的壓力變得更大,溢出地表,在裂縫上形成了大山脊,從側面看,每座山脊的脊骨呈鋸齒狀,高聳入雲。一直以來,地球內部流體物質受到向上的作用力,被迫從地球外殼的裂痕流出是經常發生的狀況,所以,現在我們腳下一半的土地都是由岩石組成的,這些岩石曾經都是地球內部的流體物質。另外一半則是由洪水過後留下的沉積物組成的。

地球內部流體物質灌入地球表面的裂縫,溢出後在地表形成山脊,同時凝固的岩層摺疊傾斜也會形成山脊,而山脈就是由這些山脊組成的。地球表面的裂縫沿線就是地震多髮帶,因為這些地方的抵抗力比其他地方小,也就是在這些沿線上會經常形成噴泉,因為地熱更容易通過裂縫傳送到地表;同時,沿線上還分布著大量的火山,就像很多連接地球內部與外部的煙囪一樣,屹立於同一裂縫之上。

當地球的溫度降到足夠低時,我們周圍的大氣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到目前為止,當溫度很高時,水沒辦法以液態形式存在,只能以水汽凝結成的密雲形式飄浮在地球上空。海洋就要形成了,不過還不是時候。當第一滴水落在熾熱的地球表面時,新的世紀到來了。第一次下雨不過是小陣雨落到了熾熱的地面,水很快就變成了水蒸氣。更大的降雨不斷發生,而且像往常一樣把過多的熱量蒸發掉。直到地表溫度冷卻,水才能以液態形式留在地球表面,從那時候起,大氣中儲藏的水分越來越多,形成了大量降水。

安的列斯群島的颶風、印度颱風所形成的連續閃電,以及所帶來的洪水泛濫,好像已經耗盡了地球的所有資源。在遠古時代,當陸地成形,地球準備孕育生命的時候,因傾盆大雨造成的地球、因洪災而變成一片汪洋的景象,現今幾乎是看不到了。一大片水汽聚集的烏雲籠罩著整個地球。時不時迸發的閃電點亮了昏暗的天空,讓人不禁想起遠古時期地球還是熾熱的發光體的時候。電閃雷鳴不斷,彷彿整個宇宙都要墜毀一樣。洪水像大瀑布般傾瀉而下,其氣勢是我們現代的尼亞加拉瀑布都無法比擬的。地面和天空在持續的大量降水中彷彿連成了一體。與此同時,地面在水柱和垂直的水流的衝擊下猛烈震動。今天任何風雨都無法比擬的龍捲風衝破一縷縷水柱,狂暴地將它們拋擲而下。

等到天上的水庫被掏空後,整個地表已變成一片奇怪的汪洋,它的海水是熾熱的,而且混雜著各種厚厚的泥土,形成了一種冒著熱騰騰的蒸氣的礦物溶液。也許,不規則的地球表面的一些暗礁和最高山脊的山巔都會浮出水面。原始海洋的濁浪只有拍打在零星散布在水面的暗礁上才會變碎,泛起泡沫。而其他沒有海岸的地方,海浪一個接著一個。不久,陸地從海底深處升起,逐漸成形,同時,地球的外殼不斷遭到破壞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