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竇太后與漢景帝的家庭生活

竇太后,出身於平民家庭,被漢文帝立為皇后,生女兒劉嫖,大兒子漢景帝,小兒子梁孝王劉武。景帝繼位後,尊竇後為皇太后,武帝繼位尊她為太皇太后。劉嫖嫁堂邑侯陳午,封為館陶長公主。

梁孝王與竇太后母子感情特別好,梁孝王當母后病時,焦急得飯也不能進口,睡也不能安寢。在封地也想念母親,經常要求留在京城,得和母親常相見。太后對小兒子最喜愛,賞賜多得不得了,給他的封地多達四十餘城,梁孝王自己建東苑,方圓達三百餘里。太后還令景帝給他天子旌旗,出行清道戒嚴,稱作「警蹕」,與天子的儀式相同。梁孝王特別富有,「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漢書·梁孝王傳》)。

漢景帝因為母親的關係,對弟弟百般照顧,封賞之外,允許他經常回長安朝見,並特許多住些日子。當梁孝王入朝時,景帝派使節用皇帝的馬車去迎接。在京城,他們遊獵上林苑,回宮,兄弟二人同乘一輛車。梁孝王的侍臣也得出入宮門,與宮中的宦官一樣對待。景帝給予弟弟的優待超過一個親王應當享受的,這在歷史上是少見的。景帝照顧梁孝王更及其子劉買。一次梁孝王帶劉買入朝,劉買年齡幼小,竇太后愛子而及於孫,要提前給劉買舉行冠禮和婚禮。景帝擔起這個使命,一天對梁孝王說,劉買兒可以行冠禮了,梁孝王頓首辭謝,說20歲才行冠禮,取字,現在孩子這麼小,又無顯才高行的表現,怎麼可以行冠禮呢?過了幾天,景帝又說劉買可以娶親了,梁孝王又是頓首謝卻,說孩子不到年齡,還不懂得做父親的道理,哪裡能結婚。又過幾天,劉買到宮中,把鞋子給丟了,景帝看到他衣著還不能自理,知道他實在幼稚,向太后說明他的情形,使太后也知道這孩子確實不能婚冠,事情才算了結(《西京雜記》)。

景帝繼位頭三年沒有立太子,竇太后的意思是將來讓梁孝王繼位,所以景帝於一天宴飲時對梁孝王說,我死後由你來繼位,梁孝王表面辭謝,心裡很高興,竇太后當然更是喜歡,可是在座的太后堂侄竇嬰說:「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擅傳梁王。」(《史記·竇嬰傳》)表示反對,把竇後氣得不認他為親戚,但他的話打動了景帝的心,遂於公元前153年立兒子劉榮為皇太子,封另一個兒子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為膠東王。但在三年後,即公元前150年,又把皇太子廢了。竇太后召宴景帝、梁孝王兄弟,太后說殷朝兄終弟及,周朝父子相繼,道理是一樣的,景帝千秋後,讓梁孝王來繼承。景帝只得答應,於宴會後向大臣袁盎徵求意見,袁盎等不贊成立弟,問竇太后:若梁孝王死了,再立誰?回答立景帝的兒子。袁盎說那樣國家就會出亂子,太后這才沒話可說(《史記·梁孝王世家》),景帝遂立劉徹為太子。梁孝王也不敢再讓太后給他說話,就歸國了。但他對此事沒有死心,派人刺殺反對立他的朝臣袁盎等人,沒有成功,反而暴露了陰謀,引起景帝的怨恨。梁孝王十分害怕,通過姐姐館陶長公主向母后說情,取得竇太后、景帝的諒解,允許他入朝。他聽從一個謀士的建議,入關後輕車簡從,躲進館陶長公主的園子里。景帝派人出關迎接,只見車騎,而找不到梁孝王,事情傳到宮內,竇太后急壞了,以為景帝把梁孝王暗殺了,大哭大鬧,說皇帝殺了我兒子。景帝受此冤屈,又不知弟弟在哪裡,也著實焦急和恐懼。但是梁孝王突然負斧至闕下請罪,太后、景帝見到了非常高興,相對痛哭,和好了。但景帝對弟弟演出的這場鬧劇不滿意,感情上回不過來,不再像以前出入同輦了。待到後來梁孝王死,竇太后悲傷到了極點,不吃飯,說皇帝果然把我兒子殺了。景帝見母親絕食,既難過又害怕,同姐姐館陶長公主商量,決定把梁國分為五國,給梁孝王的五個兒子,另給他五個女兒湯沐邑,竇太后這才高興,恢複了吃飯(《史記》、《漢書》)。

在上述母子關係中,館陶長公主不斷地出面活動,也干預景帝的宮內事務,劉榮的廢黜就同她有瓜葛。原來館陶長公主向景帝進獻了一些美人,得到景帝的寵愛。景帝薄皇后無寵無子,故立栗姬子劉榮為太子,栗姬在諸姬中有特殊地位。公主想同她拉關係,擴大自己對宮中的影響,想把女兒配給劉榮,栗姬不滿意她獻納的美人,不答應這門親事。公主改向膠東王劉徹的母親王夫人求婚,王夫人正想同她聯絡,同意了。後來景帝廢掉薄皇后,不立栗姬,反而廢劉榮,改立王夫人為皇后,劉徹為太子。如此太子廢立大事,就同公主嫁女結合在一起了,所以《漢書》說:「武帝得立為太子,長主(館陶主)有力,取主女為妃。」這門親事議定後,他們的婚姻結構如下圖:

武帝繼位後與陳皇后夫妻關係從好到壞,皇后驕橫,自己沒生孩子,卻想害死武帝寵幸的衛子夫,引起武帝的憤怒,把她廢掉。

讓我們把話題從陳皇后轉到她外祖母身上。竇太后喜好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景帝因而讀老子《道德經》,尊行黃老之術。

竇太后娘家貧寒,有哥哥竇長君,弟弟少君。少君四五歲被賣,後隨主家到長安,一聽說文帝立了與自己同鄉同姓的皇后,上書自言是皇后弟弟,證據是跟著姐姐採桑葉,從樹上掉下來過。竇後得到文帝的允許,召見盤問,一一合於當日情景,又問還記得什麼事,少君說:姐姐進宮離家時,我們送到傳舍,我讓姐姐梳頭,你給我梳了,又讓我吃飯,然後才走的。竇後聽到這裡,知道確是自己親弟,於是姐弟痛哭,左右侍御見著這悲歡離合的情景,也感動得流了淚。自此長君、少君兄弟遷居長安,景帝繼位,封少君為章武侯,長君已死,兒子竇彭祖被封為南皮侯。前已提到的竇嬰也入都做官,雖因梁孝王事得罪竇太后,但後來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被用為大將軍,與太尉周亞夫一起立了大功,封魏其侯。所以竇氏一門三侯,也貴盛一時。

漢景帝與竇太后的家庭生活,令我們感到西漢自呂后起,太后權大,干預朝政,一脈相傳,成為漢朝家法。呂后公開執政已為人所熟知,竇後以黃老之術為政治指導思想,繼承了劉邦以後無為而治的政治傳統,參預太子立、廢的大事,製造了梁孝王建天子旌旗的異常局面。太后干政,必然發揮女兒作用,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女兒為惠帝皇后,館陶長公主女兒為武帝皇后,事情如出一轍。皇太后還引用外戚,以幫助她們實現理政願望。竇後的預政,比起呂后是小巫見大巫,但預政則是相同的。竇後之後,元帝王皇后和外家王氏從政,乃至有王莽代漢局面的出現。

我們還感到漢代太后在家庭中地位高,實能主持家政,對皇帝的婚姻、皇太子的建立與婚配,有相當的決定權。皇帝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往往亦由太后來調節。可見在家庭生活中,不都是按皇帝意志進行的。家庭終究是家庭,成員間有血緣輩分關係,子女再尊貴,哪怕是人君,也不能不在家庭生活中照顧長輩的情緒、願望,不能自行其是。

不過我們現在要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漢太后預政出現在封建社會的前期,後世在漢人政權中越來越少,這同當時皇帝制度不完善是否有關?在制度不完善時,小皇帝或不能從政,或缺乏經驗,或與大臣私人關係尚未建立,因而政權不穩定,為不使政權轉移,就要依靠太后及其娘家,恃其輔佐,免得朝臣覬覦。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太后本人若權勢慾望強烈會直接當政,如呂后。外戚也是如此,或掠奪一部分君權,或徑直取而代之,如王莽。經歷了兩漢的實踐,人們感到尊君有利於原有王朝的政權穩定,擁護繼位的幼主,才逐漸摒除太后及外戚的干政。二是這一變化同女子社會地位的變化是否是同步進行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對女子的禁錮與日俱增,她們的社會地位也日益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太后及其女兒參政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了。

我們從漢景帝與竇太后的家庭生活,想到歷史上皇權與男子權力的強化問題,不知是否穿鑿,但漢代皇帝的家庭生活有其特點,應當能說明,說它同政治生活聯在一起大約是不會有差誤的。透過皇室的家庭生活,看其對政治生活的影響,不失為研究生活史的課題之一。

殷朝之後,希望皇位的繼承實行兄終弟及制的,竇太后是一個,北宋太祖趙匡胤之母杜太后也是一個,而且實現了目的,使宋太宗趙光義接替了乃兄成為宋代的第二個皇帝。皇太后主張實行兄終弟及制並不奇怪,這裡有母子感情問題。母親疼愛兒子,大小都一樣,希望他們得到的權益一致,連皇位也要輪流坐,可見母愛是無私的。主張兄終弟及制的太后,還有其特定的政治環境,希望立長君以穩定政權,這也表明女性中有政治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