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絕望與希望 第十一章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過去幾十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平靜的時代。早期農業社會,因人類暴力而死的人約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5%,在20世紀約佔5%,而在今天只佔1%。 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形勢急速惡化,好戰心態捲土重來,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加。 專家和大眾都擔心,正如1914年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遭到刺殺,隨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2018年在敘利亞沙漠發生的某些事件或在朝鮮半島出現的不明智舉動,也可能點燃全球衝突的導火索。

鑒於全球局勢日益緊張,加上華盛頓和平壤等地的領導人的人格特質,人們有這種擔心也可以理解。然而,2018年和1914年之間有幾個關鍵差異。特別是在1914年,戰爭對全球各地的精英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選項,因為當時有許多具體實例證明,如果能打一場成功的戰爭,就能促進經濟發展,提升政治實力。相較之下,2018年,成功的戰爭簡直成了瀕危物種。

從亞述帝國和秦朝開始,各大帝國通常都依靠暴力征服而建立。1914年也是如此,各主要強權都是因為打了成功的戰爭,才得到當時的地位。舉例來說,日本分別擊敗中國和俄國,於是成為地區強權;德國擊敗奧匈帝國和法國,於是在歐洲居於領導地位;英國則在全球打出一系列精彩的小型戰爭,於是創造了全球最大、最繁榮的帝國。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並且在決定性的泰勒凱比爾戰役(Battle of Tel el-Kebir)中只損失了57名士兵。 在我們這個時代,西方國家如果佔領某個伊斯蘭國家,後果只會是一場噩夢;但想當初,在泰勒凱比爾戰役後,英軍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武裝抵抗,就控制了尼羅河河谷和戰略要地蘇伊士運河超過60年。當時其他歐洲強權也模仿英國,不論是法國、義大利,還是比利時,當它們的軍隊打算踏上越南、利比亞或剛果的土地時,唯一擔心的只是被別人捷足先登。

即使美國,其強權地位也是由其軍事實力撐腰,而不只是因為其經濟實力。美國在1846年入侵墨西哥,佔領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也控制了科羅拉多、堪薩斯、懷俄明和俄克拉何馬的部分地區。最後簽訂的和約,也使之前美國吞併得克薩斯共和國成為既定事實。美墨戰爭中,約有13000名美國士兵死亡,但國土增加了230萬平方公里(超過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面積之和), 這可以說是這千年期間最划算的「交易」。

因此在1914年,華盛頓、倫敦和柏林的精英都很清楚什麼是一場成功的戰爭,從中能獲得多少利益。相較之下,2018年的全球精英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種「成功的戰爭」幾乎絕跡了。雖然某些獨裁者和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仍然能依靠戰爭蓬勃發展,但各個大國似乎已經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

在美國人的記憶中,最重大的一場勝利就是美國在冷戰中獲勝,但這場勝利卻不是依靠激烈的軍事交鋒。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曾經短暫嘗到過去那種老派軍事榮譽的甜美滋味,但食髓知味的後果,就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慘不忍睹,浪費了幾萬億美元。中國這個在21世紀初崛起的大國,則是自1979年對越反擊戰之後,便竭力避免一切武裝衝突。此外,中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經濟因素,效仿的不是1914年以前日、德、意三國的帝國體制,而是1945年以後日、德、意三國的經濟奇蹟。在這些案例中,都是不耗費一顆子彈,就促進了經濟繁榮,取得了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即便在中東這個全球戰火燃燒得最旺的地區,各個地方勢力也不知道如何發動一場成功的戰爭。兩伊戰爭讓伊朗長期動蕩,而且可以說一無所獲,之後伊朗也開始避免所有直接軍事對抗。雖然伊朗資助從伊拉克到葉門的各種地方運動,並派遣革命衛隊(Revolutiuards)協助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盟友,但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入侵任何國家。伊朗最近成為該地區的霸主,依靠的不是在戰場上取得的輝煌勝利,而是不聲不響取得的:兩個主要敵人(美國和伊拉克)困於戰場而難以脫身,讓它們對中東這個泥沼的興趣大減,於是伊朗坐享豐厚的戰果。

以色列也是如此。以色列最後一場成功的戰爭發生在1967年。在那之後,雖然以色列日益繁榮興盛,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諸多戰爭絕非助力,而是負擔。多半時候,雖然它擴張了領土,卻讓自己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束手束腳的政治責任。以色列的情形很像伊朗,其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並非通過發動成功的戰爭,而是通過避免貿然發動戰爭。於是,雖然在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的戰爭讓以色列過去的敵方元氣大傷,但以色列只是保持冷眼旁觀。沒有捲入敘利亞內戰,可以說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anyahu)最偉大的政治成就(至少到2018年3月為止)。只要有決心,以色列國防軍短短一周就可以奪下大馬士革,但這對以色列到底有什麼好處?如果以色列國防軍真想佔領加沙、推翻哈馬斯政權,更是輕而易舉,但以色列也一再拒絕這個選項。雖然以色列政客手中的軍事實力十分強大,也總會發表鷹派言辭,但心知肚明,發動戰爭幾乎無利可圖。正像美國、中國、德國、日本、伊朗等國,以色列似乎也了解,到21世紀,最成功的策略就是作壁上觀,讓其他人為自己打仗。

到目前為止,21世紀強權成功的唯一例子,就是俄羅斯得到克里米亞。2014年2月,該地併入俄羅斯聯邦。俄羅斯幾乎沒有發動戰役,就取得了在戰略上極為關鍵的領土,讓鄰國心生恐懼,也讓自己再次躋身世界強國。其實,這次軍事行動可以說因為兩個特殊情況,才得以成功:首先,不論是烏克蘭軍隊,還是當地居民,對俄羅斯都無心激烈反抗;其次,其他強國也並未直接介入干涉這場危機。這些情況在全球其他地方很難再現。如果發動成功戰爭的先決條件在於敵方無意抵抗,那麼這種條件自然極少能得到滿足。

事實上,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取得成功之後,想在烏克蘭其他地區依樣畫葫蘆,碰上的反抗就特別激烈,例如,在烏克蘭東部的戰爭就陷入僵局,徒勞無功。更糟糕的是(對俄羅斯來說),這場戰爭激起了烏克蘭的反俄情緒,將烏克蘭從盟友變為死敵。就像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嘗到甜頭,就不自量力地企圖染指伊拉克,俄羅斯也可能因為在克里米亞取得成功,就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吞下烏克蘭。

整體而言,21世紀初,俄羅斯在高加索和烏克蘭的戰爭,實在稱不上非常成功。雖然戰爭提升了俄羅斯作為大國的聲望,但收穫的不信任感和仇恨也水漲船高。就經濟而言,更是不划算,僅靠克里米亞的旅遊景點,以及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殘破的蘇聯時代的工廠,這場戰爭根本入不敷出,更別談還有外國抽離資金、國際制裁的成本。想看到俄羅斯這種政策的局限,只要對比近20年中國的情況便一目了然:中國維持和平,經濟大幅邁進;俄羅斯取得「勝利」,經濟卻停滯不前。

雖然莫斯科嘴上說得好聽,但是俄羅斯自己很清楚這些軍事投機行動究竟花了多少成本、帶來多少收益,所以現在才會一直小心翼翼,不讓局勢繼續惡化。俄羅斯一直遵守著校園霸凌的潛規則:「要打就挑最弱的,而且別打得太狠,免得老師出手。」如果普京在發動戰爭的時候真的以斯大林、彼得大帝或成吉思汗為榜樣,那麼俄羅斯的坦克應該早已沖向喬治亞和烏克蘭的首都,甚至一路沖向華沙和柏林。只不過,普京既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斯大林。他似乎比誰都知道,軍力在21世紀的作用有限,而且一場成功的戰爭必定是一場懂得剋制的戰爭。就算在敘利亞,雖然俄羅斯空襲轟炸毫不留情,但普京一直盡量減少派出地面部隊,把近距離交戰留給別人,而且避免戰火蔓延到鄰國。

事實上,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近年來的種種舉動雖然看似侵略,但並非打算開啟新一輪全球戰爭,只是想加強自己目前薄弱的防禦。俄羅斯大可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簽訂和平條約之後,俄羅斯就被視為「戰敗國」,美國和北約趁俄羅斯國力較弱,便無視承諾,將北約版圖擴大到東歐乃至之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西方還進一步不顧俄羅斯在中東的利益,以荒謬的借口入侵塞爾維亞和伊拉克,於是俄羅斯認識到必須靠自己的軍力,才能讓自己的勢力範圍免受西方侵犯。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近來之所以採取這些軍事行動,除了普京該負責,柯林頓和小布希同樣難辭其咎。

當然,俄羅斯在喬治亞、烏克蘭和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可能只是序幕,後面隱藏著更大膽的帝國計畫。而且,就算普京目前並未認真計畫征服全球,成功也可能會讓他的野心膨脹。但還是要記住,普京執掌的俄羅斯的國力仍遠遠不及斯大林執掌的蘇聯;除非有其他國家加入,否則它連一場新的冷戰都無力維持,全面的世界大戰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