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家譜系(1978—2018)

我一直在潛心觀察這一切,但我感興趣的是大潮,而不是潮水所裹挾著的魚蝦。

——安德烈·紀德

本文所定義的企業家是指從事商業活動的私人資本經營者。2013年,全國在冊私營企業數量突破1000萬家,約佔全國企業總數的80%。到2017年,這一數字約為2000萬家。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份《2015勞動力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每天新增私營企業約一萬家。

企業家作為一個階層,在1956年曾經被制度性地清除。 從1978年之後,企業家從無到有的出現過程,可謂本輪改革開放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因而具備了創世紀般的特徵。四十年間,企業家第一次替代政府成了解決就業和擺脫經濟危機的領導力量,富有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深刻地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領域,並重新塑造了一代中國青年。

歷時四十年的中國經濟崛起運動——改革開放,啟兆於對計畫經濟和階級鬥爭理論的告別,它開始得非常匆忙且充滿了爭議,因而並無「藍圖」可言。不過,其發起的路徑則是清晰的:所謂改革,是從農村發動,以「包田到戶」承包製為突破口,解放農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所謂開放,則是試圖以特區和沿海城市搞活的方式,引進國際資本,實現製造業的進口替代。

因而,企業家的萌芽,便是在這兩大領域中率先出現,並以「農村能人」的廣泛湧現為最重要的特徵。

在廣袤的農村地區,企業家的誕生分為三類族群,一是政經合一的村級帶頭人,二是社隊作坊或小工廠的廠長,三是縣村個體勞動者。

社隊企業的歷史非常悠長,幾乎與人民公社同步。它在資產歸屬權上具備集體所有制的性質,同時還帶有「強人經濟」和家族世襲的特徵。

社隊企業的代表人物:

禹作敏——天津,靜海大邱庄;

吳仁寶——江蘇,江陰華西村;

王宏斌——河南,臨潁南街村;

徐文榮——浙江,東陽橫店村。

上述「一庄三村」,是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農村工業經濟改革典範,此四人均為村級組織的黨支部書記,同時又是企業的法人代表,兼具地方行政治理和經營贏利的雙重職責。

除了這一特殊模式之外,還有一些人並不具有行政身份,是村級或縣級工廠的負責人:

魯冠球——浙江,蕭山萬向節總廠;

沈文榮——江蘇,張家港錦豐軋花剝絨廠;

步鑫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

何享健——廣東,順德北街辦塑料生產組。

儘管這些人所創辦的企業被統稱為「鄉鎮企業」,不過在創建模式上還是有很微妙的差別,後者更符合經典意義上的企業組織。進入90年代之後,後者中的大多數完成了產權改制,而前者迄今仍在所有制上模糊不清。

第三類人是個體勞動者,他們大多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拾荒者、失地農民或「壞分子」家庭,具備草根創業的特徵。在早期,因為鮮明的私人資本特徵,遭到激烈的公共爭論,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制度性打擊:

年廣久——安徽,蕪湖「傻子瓜子」;

溫州「八大王」——浙江,溫州的生產或貿易從業者;

劉永行、劉永好四兄弟——四川,新津鵪鶉養殖。

在對外開放領域中,率先出現的是香港商人,這與深圳特區的創建和華南地區的開明治理有關。一個非常隱秘的事實是,這些進入內地發展的香港商人中,有相當比例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回歸。

從1984年起,城市體制改革拉開帷幕,經濟改革的主戰場從農村向城市轉移,承包制被大規模引進——即所謂的「包字進城」,城市經濟中的邊緣青年、大型國營工廠的下崗人員、找不到工作的退役軍人,以及不甘於平庸生活的基層官員,成為新的創業者族群。

1984年,可以被視為「中國企業元年」。在這一年,一批極富個性的城市創業者集體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其中名氣最大的四個人,分別代表了四種不同的經營模式:

柳傳志——北京,聯想公司,「貿工技」模式的代表;

張瑞敏——山東,青島海爾冰箱廠,「工貿技」模式的代表;

王石——廣東,深圳萬科公司,貿易及專業化經營的代表;

牟其中——四川,南德公司,中國最早的資本運營模式的代表。

這四位企業家的早期歷史,都與全球化有關。無論是聯想、萬科的進出口貿易,海爾的德國生產線引進,還是南德的「罐頭換飛機」,均展現出新的產業變革生態,是進口替代戰略的獲益者。其中,張瑞敏的實踐最具時代的先進性,海爾的質量管理模式啟蒙了一代實業者。

隨著東南沿海優先發展戰略的執行,企業創新的主流區域集中於沿海各省,由此出現了不同的地域性流派。

蘇南模式:以鄉鎮及縣市集體經濟為特徵,包括了江蘇南部(蘇州、無錫、常州)和浙江東北部(杭州、寧波、紹興)的主流企業發展路徑。代表人物有:

周耀庭——江蘇,無錫紅豆,服裝;

蔣錫培——江蘇,無錫遠東,電纜;

李如成——浙江,寧波雅戈爾,服裝;

鄭永剛——浙江,寧波杉杉,服裝;

宗慶後——浙江,杭州娃哈哈,飲料。

溫州模式:以私營經濟為特徵,代表了最早期的私人資本創業路徑。與蘇南模式相比,在整個80年代,溫州模式一直飽受爭議,也是最勇敢和野蠻成長的一支。代表人物有:

南存輝——浙江,溫州柳市正泰,低壓電器;

胡成中——浙江,溫州柳市德力西,低壓電器;

王振滔——浙江,溫州永嘉奧康,皮鞋。

珠三角模式:這一模式介於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之間,部分地呈現為混合所有制的特徵,因地方政府的開明,這一流派的企業非常顯赫和引人矚目,其產業較集中於食品飲料市場,有「珠江水、廣東糧,北伐全中國」的說法。代表人物有:

李經緯——廣東,三水健力寶,飲料;

潘寧——廣東,順德科龍,電器;

何伯權——廣東,中山樂百氏,飲料;

李東生——廣東,惠州TCL,電器。

除了上述三大地域性流派之外,這一時期還零星地出現了大學生及科技人員下海經商的現象,他們中的一些人創造性地改變了一個行業的中國式成長模式。代表人物有:

任正非——廣東,深圳華為,通信設備;

段永平——廣東,中山小霸王,學習機;

王文京——北京,用友,財務軟體服務。

這一時期的企業發展有兩個顯著的特徵:

其一,為了滿足短缺的消費市場,從國外引進大量的生產線。質量管理和商品意識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日本式的管理思想得到極大的普及,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車間管理能手。

其二,民營企業的成功集中地發生在「吃穿用」——飲料食品、紡織服裝和家用電器——三大領域。它們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以重工業和軍工產業為主的計畫經濟模型,推動了民生產業的快速擴張。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中國真正進入「發展才是硬道理」、用金錢重估一切價值的世俗狂歡時代,下海經商成為人們的主流生存選擇。企業家作為一個社會階層,開始整體出現。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社會主流人群的創業經商運動,是從1992年開始的。

「92派」:特指那些在大學院校、中央及省級黨政機構就職的知識分子,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他們積极參与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1992年之後紛紛下海經商,其內心均有濃烈的社會改造情結。他們後來發起創辦了亞布力論壇。代表人物有:

陳東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泰康人壽,保險;

田源——國務院經濟改革方案辦公室價格組副組長,中國國際期貨公司,金融;

馮侖——中央黨校政治學博士,萬通,房地產;

郭凡生——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所聯絡室主任,慧聰網,電子商務。

大學生下海派:與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92派」不同,這一部分創業者均是60年代生人,他們更帶有經商的主動性和純粹性,並沒有政治上的抱負。代表人物有:

史玉柱——廣東,珠海巨人,電腦漢卡;上海健特生物,保健品;

求伯君——廣東,珠海金山,軟體開發;

郭廣昌——上海,復星,市場調查、房地產;

王傳福——廣東,深圳比亞迪,充電電池。

整個90年代的中後期,是民族品牌大規模崛起的階段。經歷了十多年的產能擴張之後,短缺經濟迅速向過剩經濟轉化,企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