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史人物 向死而生

李玉琢是華為早期的一名副總裁,因為與愛人常年兩地分居,他向任正非提出辭職。任正非聽到這個理由後,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他脫口而出:「為什麼要離職,你可以離婚啊!」

2016年4月的一個晚上,有人在虹橋機場拍到一張照片,72歲的任正非獨自一人拖著拉杆箱,排隊等計程車,身邊沒有助理和專車。過了兩個月,又有人在深圳機場的擺渡大巴上,拍到幾乎同樣的場景。

這一年的5月30日,北京召開全國科技大會——1978年,33歲的任正非參加過這個大會,當時他是6000名與會者中最年輕的人之一——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俱到場講話。輪到任正非發言時,他說:「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熟悉他言行的人都知道,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他一直表現得憂心忡忡,隨時準備迎接「大限」的到來。

事實上,華為是四十年企業史上最成功的民營企業。在2012年,華為取代愛立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設備生產者。2014年,華為的國際專利申請件數超過多年盤踞第一的美國高通,躍居全球公司之首。在2017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中,華為以785.1億美元營業收入名列中國民營公司第一名,全球第83名。

任正非似乎是一個笛卡兒式的懷疑主義者,他們承認知識的有限程度,對人類行為的正面動機缺乏信心,因而更願意以系統性的懷疑和不斷的勇猛考驗,達到求知求實的目的。放置於中國,他則類似於商鞅、曹操這樣的人物。

多年以來,他一直拒絕與媒體直接見面,只在2014年的6月,接受過一次並非事先安排的、短暫的記者群訪。外界對他的思想的了解,全部來自那些有意無意「泄露」出來的內部講話或信件。

2000年,華為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他發表《華為的冬天》,提出「磨難是一筆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我們完全沒有適應不發展的心理準備與技能準備」。2002年,他寫下《北國之春》,認為:「什麼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

2012年,他發表《一江春水向東流》,其中透露:「2002年,公司差點崩潰了,IT泡沫的破滅,公司內外矛盾的交集,我卻無能為力控制這個公司,有半年時間都是噩夢,夢醒時常常哭。我的身體就是那時累垮的。身體有多項疾病,動過兩次癌症手術。」對於危機,他仍然保持了極大的警惕:「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歸納找到方向,並使自己處在合理組織結構及優良的進取狀態,以此來預防未來。」

在一份內部講話中,他更直率地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向死而生」是當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元命題之一,死亡在存在論上不是一個事件,而是存在本身,因此薩特才說,「我不是為著死而是自由的,而是一個要死的自由的人」。在任正非的所有傳世文本中,均未見他言及任何哲學家思想,這隻能說,是生命的苦難和磨礪讓他成了一個悲觀的勇敢者。

華為是一家非常獨特而神秘的企業,在資本架構的設計上有兩個特點。其一,任正非本人在華為的持股比例只有1.01%,其餘的98.99%屬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10多萬名華為員工在服務期間享有股息分紅權,離職之後則再無瓜葛。任正非說這一制度設計是當年他與老父親討論的結果。其二,華為是資本市場的「絕緣體」。在2013年4月的一封內部郵件中,任正非明確表示:「未來五到十年內,公司不考慮整體上市,不考慮分拆上市,不考慮通過合併、兼并、收購的方式,進入資本遊戲。」

在某種意義上,華為更像一個內向繁衍的「種族部隊」,自生胚胎,外拒通婚,因而保持了強大而純粹的文化聚合力,同時也容易引發外界的好奇和猜測。2012年,當華為超越愛立信之際,《經濟學人》曾發表《誰在害怕華為?》一文,質疑華為的崛起,引起了關於網路間諜活動的恐慌,「有人認為中國政府在幫助華為贏取海外合約,以便讓諜報人員利用其網路來進一步窺探全球電子通信網路」。

在企業文化上,華為的全部管理制度和政策強調「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正是這種對前進的不容置疑的擁抱,造就了一個很難被擊垮,卻又有著種種內在糾結的戰鬥型組織。

在華為,有兩個10%的制度。

其一,公司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10%投入科研。這一制度堅持了二十多年,使得華為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具研發衝擊力的科技公司。2015年,華為的研發經費為596億元,這個數字超過了全國25個省市的研發投入。

其二,每個層級不合格幹部的末位淘汰率要達到10%,這使得華為內部的崗位競爭空前激烈。在1996年和2007年,華為曾發起過「集體大辭職」的運動,每次均有7000人遞交辭職報告,在接受組織的評審後,再行簽約上崗。為了保持公司的年輕態,華為還規定45歲即可申請退休。

在任正非的價值觀里,「企業的意義」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東西。活著是至高無上的信條。華為對國家的責任是合法納稅、多納稅,而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則只與契約有關。有一次,管理學教授陳春花與任正非對話,談及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時,她用到了「感恩」這個詞,任正非當即表示不接受,他說:「在華為,我們不需要員工感恩,如果有員工覺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給他的東西多了,給予他的多過他所貢獻的。」

到2017年,任正非創業滿三十周年。如果不是在1987年以2.1萬元資金創辦了一家叫華為的小公司,他現在應該是一個疾病纏身的退伍老軍人,每天鬱鬱寡歡,偶爾寫一點不咸不淡的回憶小文,以翻閱《讀者》雜誌為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