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八莫之三

在寫作這部作品的中間,筆者意外得到了一件禮物。一位曾在筆者所在公司工作過的美國友人,告知可以為中國的戰爭研究者提供一批錄像,主要是美國國防部的解密檔案。

當時,他提到的內容主要是朝鮮戰爭。這裡面,涉及志願軍抗美援朝的部分吸引了筆者。因此,筆者表示感謝,並請他將這批錄像寄送過來。

錄像寄到的時候恰好是聖誕節。寄來的郵包毫不起眼,並沒有一點聖誕節的感覺。不料,拿到的時候,卻發現收到的資料比預期的要多。

打開看,發現多的部分,是一些美國官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錄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主題竟然是中國的抗日戰爭。

僅僅一瞥,已經令人十分驚異。

中國炮兵奮力拉開炮閂,向日軍陣地傾瀉出一發又一發炮彈。

中國的六噸半戰車在廣西的山路上滾滾前進。

中國的縴夫喊著號子,拉拽著裝滿軍用物資的小船在江邊艱難行進。

中國傘兵部隊在湖南向日軍腹地發起反擊。

……

來不及看完所有的內容,也不知道這批錄像到底在國內是否已經公開過,但那份民族的感召,令作者感到,這或許是最好的聖誕禮物了。

其中,一部分錄像的內容,介紹的正是攻打八莫的戰鬥,甚至還有中國步兵潛伏進日軍陣地前線,引爆炸藥摧毀其據點的整個過程。

但這只是偶然的事情,真正的戰鬥,是炮兵進行的。中國炮兵用美國工兵運送來的炮彈,密集轟擊八莫日軍陣地,成為戰鬥的主力。我軍當時曾調用大量多種火炮聯合進攻,使用的有七五山炮、八二重迫擊炮、一〇五和一五五兩種榴彈炮。

從地圖上看,八莫城背靠伊洛瓦底江,面向東方,而這座城的東方,就是中國軍隊回國的道路。假如不打下八莫,日軍守軍可隨時威脅遠征軍的後背。

當時,辻政信認為緬北滇西戰場的中日軍隊,比例能夠達到15:1。但日軍以其在八莫的兵力,這種威脅,其實只是理論上的。

然而,中國遠征軍方面還是決定非打下八莫不可。

原因有二:第一,遠征軍在取得軍事裝備現代化的同時,也學會了美軍的「臭毛病」——在地面推進時,絕不留敵人的堅固據點在身後。這個原則直到海灣戰爭,「沙漠軍刀」行動的時候,美軍開始使用以直升機敵後機降為主要戰術的「蛙跳」作戰,才有所改進;第二,日軍在八莫掌握有一支機動性很強的機械化部隊,包括多數戰車,令遠征軍上下深感憂慮。

這倒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儘管裝備了相當多的裝甲車輛,但原好三大佐大擺烏龜陣,並沒有把戰車派出來在外圍和中國軍隊交戰。這也一度讓中國方面比較疑惑,他們曾經多次派出飛機對八莫日軍進行偵查,卻一無所獲。似乎,日軍是把坦克作為神秘的預備隊,藏在了這座滿布佛寺的小城之中。要到打下八莫,中國軍隊才明白其蹤跡何在。

不過,要打八莫,首先要打開其外圍。因此,攻克鐵壁關後,中國遠征軍揮師向八莫進軍。10月29日,新38師抵達八莫北部天然屏障太平江,和日軍第一道防線交火。

和鐵壁關守敵一樣,這裡的日軍屬於八莫守軍中的游什部隊,在前面的戰鬥中消耗甚大,在兵力、火力上與中國遠征軍相差甚遠。

在太平江北岸「三角山陣地」與中國軍隊作戰的第18師團55聯隊第二大隊補充兵中隊中隊長吉田秀男中尉,是少數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日軍軍官之一。從「怒濤」般進攻的中國軍隊面前逃出的吉田中尉,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裝備煥然一新的美械重慶軍在炮擊之後陷入沉寂,倖存的日本兵匆忙爬出陣地,遠遠地,在硝煙中隱約看到他們在陣地前的河谷中進出,似乎有軍官在喊『keiga』(日語『負傷』的意思。——筆者注),接著聽到越來越響亮的迴音,『keiga!』『keiga!』,而後他們開始向我們射擊,並瘋狂地跳進我們的陣地來。」

美械裝備的中國遠征軍和純粹的美軍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每人一口緬刀,穿插時用於開路,一旦開始戰鬥又可以用來肉搏。

在白刃戰之後,負傷的吉田中尉和僅有的幾名部下踏水而逃。顧不上反省自己的奔逃是否符合武士道精神,吉田幾十年後仍然餘悸未消地質疑「中國人為何大喊『負傷』呢?」

作為一個日本人,他當然可以有這樣的質疑,而中國人只要讀一讀那兩個字的發音,就會明白這意味著什麼——keiga,正是中國南方一些地方「回家」的讀音。

打過八莫就到了家的門前,日軍防衛廳戰史稱,中國軍隊開始八莫會戰,意味著打開中印交通線的任務已經完成了99%。

苦走野人山,喋血胡康谷,吃了這麼多的苦,忍受著離別父母親人的煎熬,這些最純樸的中國士兵知道,雲南的山山水水,中國的山山水水,已經就在眼前。

難怪,在響徹雲霄的「回家」的吼聲中,中國兵的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

攻佔北岸之後,遠征軍一部沿太平江向下游搜索追擊退卻日軍;另一部遵照到現場考察指揮的孫軍長命令,向上游從古中緬驛道處過江南下,開始迂迴日軍後方。

遭到預期以上打擊的日本第一線守軍,驚異地發現中國軍隊作戰兇猛,炮兵火力熾烈,而且通過迂迴把戰線拉得很長。考慮到自己兵力不足,江南岸日軍沒有再做頑強抵抗即開始退卻,只是這場退卻由於中國軍隊的迅猛追擊而變成了潰敗,沒有多少日軍能夠逃回八莫。遠征軍迅速突破日軍第一道防線。

突破太平江防線戰鬥的過程,反映了另一名中國將領的作戰風格。此人就是新任新38師師長李鴻。和廖耀湘一樣,李鴻也是一個「湖南騾子」,同時,他也是國民黨抗日將領中讀警校出身的將軍之一。他1904年出生於湖南嶽陽,據說其先祖乃唐代名將李泌。1925年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卻沒有去當警察,而是繼續進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科學習,後成為孫立人最得意的部將之一。推測他在中央軍校教導團期間結識了孫立人,從此李鴻的軍事生涯深深地打上了孫的烙印,被視為孫的鐵杆嫡系。用「榮也因孫立人,辱也因孫立人」形容頗為貼切。

1932年,隨孫立人參加過「一·二八」抗戰後,李鴻得到孫的推薦,調任稅警總團第4團第二營擔任連長,後到江西參加過對紅軍作戰,也參加過「西安事變」時對東北軍的作戰準備。

1937年淞滬抗戰打響,李鴻隨稅警總團參加戰鬥。激戰中,孫立人被敵軍炮彈擊傷,負傷13處,是李鴻命令一個機槍連長將孫背回搶救的。

入緬作戰時,李鴻擔任新38師第114團團長,隨孫立人轉戰緬北,率軍退入印度。退入印度後第114團最先進駐,整理修建改造英軍在蘭姆伽留下的營區,後來有人將李鴻譽為「蘭姆伽訓練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大反攻開始後,他率部攻入緬甸,先後參加了新平洋、胡康、密支那等戰鬥。在攻佔密支那後,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擴編,李鴻接替孫立人擔任了新38師師長。

說到李鴻,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一個「孫立人活埋日本戰俘」的傳說。

作家李驁在《孫立人研究》一書的前言中提到,在遠征軍作戰的過程中,有一個「孫立人活埋日本戰俘」的傳說。網上有對這段傳說的描述:「1942年10月24日,新編第38師第112團開始攻擊前進,29日即佔領新平洋。當被俘的日軍被帶到師長孫立人將軍的面前時,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假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後都這樣辦。』命令被迅速執行。日軍第18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當然在劫難逃。

「結果,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唯一生還的倭寇,是一個叫山田進一的下士。因為經過審訊,孫將軍得知他是台灣人。

「活埋1200名倭寇的事件是二次大戰中比較大的殺降事件,此事被美國報紙披露,震驚了世界,美國方面大為惱火,認為這將使日軍此後更加頑強的抵抗。然而,其結果卻是倭寇一旦聞得新一軍的威名,皆望風逃竄。1945年春,新一軍兵不血刃佔領仰光,緬甸全境光復!孫立人將軍名震全球,成為二戰中與張自忠將軍齊名,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將領。」

這段描述漏洞百出,比如新一軍並未收復仰光。這座緬甸的首都屬於下緬甸,按照作戰序列屬於英軍的作戰區域。而現存的影像資料也記錄了大量遠征軍在緬甸俘虜的日軍戰俘,顯然並沒有被活埋。此外,在當地俘虜的日軍也沒有1200名之多。這些都說明這段描述的不靠譜……

大規模殺俘在遠征軍作戰中看來屬於謠傳,毫無歷史根據。但是,新38師、新22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