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八莫之二

在太平洋越島作戰中,塔拉瓦守軍指揮官柴崎少將曾對戰前離開的記者說了這樣一段話:「美國人用一百萬大兵,花一百年時間也拿不下塔拉瓦。」

雖然事實證明柴崎這段話純屬誇大其詞,但塔拉瓦之戰的確給美軍造成了極重傷亡,很多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那樣的血戰中倖存下來的老兵,卻在這個無名荒島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以至於直到今天,美國海軍仍把一艘萬噸兩棲攻擊艦命名為「塔拉瓦號」,來紀念這場戰役。

八莫日軍守將原好三,在防衛八莫的時候,未必沒有和柴崎一樣的雄心壯志。

同樣是密集築壘防守,塔拉瓦守軍有四千餘人,八莫的守軍只有三千餘人,數量上略少,但原好三大佐隨時可以得到南坎方面的支援。而進攻八莫的中國遠征軍不可能像塔拉瓦戰役的美軍那樣,用300毫米以上的重炮直接轟擊日軍陣地——那是大洋海軍戰艦的專利。特別是八莫戰役打響前,由於新一軍、新六軍在密支那徘徊不前,一個新的消息讓日軍上下頗為振奮。日軍中風傳由於大陸戰局緊張,國民黨政府準備將在緬北戰場的遠征軍駐印軍部隊空運回國。如果這樣一來,八莫方面日軍的防禦之戰豈不唾手可得?

在豫湘桂戰役中被打得全線吃緊,元氣大傷的國民黨政府的確有這個意思,而且後來果然抽調了新六軍部分部隊空運回國作戰,但仍然留下了新六軍的第50師,與新一軍配合作戰。

密支那戰役後,新六軍包括新22師在內的部分部隊空運回國,在國內戰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參加了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最後一次大戰役——雪峰山會戰,這一仗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有三支部隊參戰,即新六軍、第18軍、第74軍。早已油盡燈枯,連輕度智障都派上前線的日軍,實在抵擋不住如此豪華的陣容,一半逃遁,一半被殲。雪峰山戰役勝利結束,大陸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終於以一場勝利為八年血戰畫下一個句號。

在八莫戰役時,中印—滇緬公路還沒有打通,抽調遠征軍主力回國顯然會影響整個中印緬戰場的格局,這肯定不為盟軍所接受;而眼看公路和輸油管都快要鋪進國內,在松山、騰越付出了重大代價的中國也亟待收穫犧牲的成果,所以,咬著牙也不會這時做出自毀長城的事情。

在這種簡單的邏輯面前,日軍卻急於傳播和相信「美械支那軍即將離開」的謠言,顯然軍心已經不那麼可靠。

10月15日,中國遠征軍在密支那的部隊大舉東進,日軍的幻想徹底破滅。耐人尋味的是,這次攻擊作戰,進攻部隊擺了個分成左、中、右三縱隊的奇怪隊形。

擔任主攻的,是左路孫立人所部中國遠征軍部隊新一軍,從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從西北向東南方向攻擊前進,目標直指八莫。中路廖耀湘的新6軍第50師則向南直插,從八莫以南的南支(Nauchye)、曼那等地直取西堡(Hsipaw,也有翻譯成「細胞」、「昔卜」的),從戰術上看,似乎是要肅清八莫以南的日軍第2師團策應部隊,掩護新一軍對八莫的攻擊。而在這支策應部隊的南邊,還放了一支莫名其妙的右縱隊,這個右縱隊不是中國軍隊,主力是英國陸軍第36師。

有廖耀湘的一個軍掩護八莫戰役的側翼難道還不夠,還要放一個英國師來掩護廖耀湘?

這個從軍事角度看有些古怪的陣容不免讓人遐想。其實,只要看看地圖,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廖耀湘所部攻擊的目標西堡,是日軍在緬甸中部的軍事重鎮。當年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日軍就是出動一個師團,通過叢林穿插,經西堡向北,攻佔了遠征軍的後勤中心臘戍,使整個緬甸戰局急轉直下的。更重要的是,西堡的路標上清楚標明,此處到緬甸古都曼德勒只有124英里。戰史專家晏偉權先生去緬甸考察的時候,儘管道路情況很糟糕,但租一輛日本轎車,上午從曼德勒出發,下午就可以到達西堡。

實戰中第50師倒沒有獨立完成任務,但在攻克八莫的新38師配合下,兩支如狼似虎的中國遠征軍交錯前進,不但在1945年3月24日拿下了西堡,而且繼續向南挺進,前鋒部隊第50師一直打到曼德勒郊外,攻佔了號稱「曼德勒門戶」的喬美鎮(Kyaukme)和南燕鎮(Namyeng)。這時,已經被中國遠征軍打怕了的日軍紛紛向南或向東潰敗,很多通過邊界進入泰國境內,如果打瘋了的中國人加一把力,曼德勒已在囊中。

當年,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廖耀湘率部以滾筒式撤退一舉成名的斯瓦逐次抵抗作戰,就發生在曼德勒的南面。當年那一仗打得不錯,卻是敗退中的戰鬥,隨後的野人山大撤退令人痛心疾首,戰功赫赫的新22師只有不到3000人走出叢林。可以想像,睚眥必報的湖南人廖耀湘多想在曼德勒一報前仇!

但是,政治卻不允許他向南踏出一步了。在他南翼的那個英軍第36師,與其說是打日本人的,不如說是防中國人的。

遠征軍老兵回憶,儘管南面應該有英國人掩護,但攻克西堡以後,中國兵睡到半夜卻發現日軍越過英軍戰線來襲,六輛日軍坦克差點兒端了遠征軍第149團的團部,連團長羅錫疇也受了重傷。關於羅團長負傷的經過,原第50師譯員王瑞福回憶,當晚,他與羅錫疇團長在一幢破舊民房裡住宿,兩人並排睡在地鋪上,已經睡熟。半夜突然槍聲大作,睜眼一看,只見曳光彈亂飛,羅團長坐起身準備外出查看,尚未離開地鋪,一顆流彈飛來正中羅團長後腦。經及時送院搶救,羅團長才保住性命。這一戰幸而部隊警惕性高、裝備好,激戰之後,日軍戰車不是被擊毀就是落荒而逃,總算沒有讓它佔到便宜。

英國大兵們那邊在幹什麼,就只有天知道了。

添亂的英國人還有一大問題,就是很多英國兵分不清中國人和日本人,見到遠征軍部隊時常誤以為是日本人而發生誤會。遠征軍官兵為此十分頭疼,但很快想出了辦法——當他們與英軍相遇,會說「頂好」兩個字作為暗語——這是英美軍人到中國學習的最初級漢語,但日本人顯然沒見過這本教材。

1945年的緬甸,在國際政治地圖上,仍然是英國人的緬甸。

大英帝國絕對無法接受中國繼續在這個胞波之國取得輝煌的戰功。緬甸在歷史上就曾經是中國的屬國,如果中國在這裡擴大影響,會引發緬甸人與英國無可避免的離心,使帝國在這裡的殖民事業於日軍打擊後經受第二次的失敗。

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時候,英國人的如意算盤就是讓中國人掩護其撤退,但絕不讓中國人打贏。因為如果日本人打了勝仗,就算現在逃到印度,只要盟國贏了整場戰爭,緬甸一定還會被歸還給英國。如果中國人打了勝仗,那緬甸屬於誰,可就不好說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英國紳士們算是把這個原則貫徹到了極致。

只是英國人沒有想到,在戰後世界性民族獨立運動的風雲中,大英帝國不但失去了緬甸,連「女王王冠上最亮的明珠」——印度,也沒能保住。殖民主義在20世紀已經逐漸日薄西山。

無論如何,在1945年,英國人是無法容忍中國軍隊在曼德勒舉行一場入城式的。這條底線,蔣委員長和美國人,也並不想去觸碰。於是,政治決定了軍事,遠征軍在攻佔西堡後不久,即將其城防交給了英國人。

儘管西堡周圍的戰鬥因此有一點失色,但仍是遠征軍作戰中非常值得紀念的一戰。

說西堡戰鬥值得紀念,至少有三條理由。第一條理由,西堡之戰參戰日軍的番號極為龐雜,都列出來長得可以當一封信。根據戰史記錄,西堡之戰,日軍共集中了包括第29、第56、第113、第146、第148五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還有23個其他單位的部隊。要是齊裝滿員,這批日軍可以達到三萬名,而中國軍隊一個第50師就敢單獨對這裡發起強攻。

實際這些日軍部隊都是驚弓之鳥,他們有的曾被遠征軍殲滅過,有的經過多次補充,戰鬥力極差。兩軍交鋒僅僅三個小時,日軍殘部就棄城逃走,我方統計斃傷日軍約1600名。

想一想,日軍在抗戰中通常按照一個聯隊頂中國軍隊一個軍來計算,攻的和守的多少都會有點兒感到吃驚。

西堡日軍其實並非全無還手之力。第50師特務連在進攻西堡時,承擔沿公路左側,直接對市區進攻的任務。攻擊開始後,連長曹卓琨到第一線指揮,路上被敵人發現,軍官打扮的曹卓琨立即遭到日軍狙擊手的重點「照顧」。儘管曹反應迅速,未被擊中,但其身邊的連隊司號員周勇卻中彈陣亡。曹在回憶錄中寫道:「戰後清點人員,特務連傷亡二十多人。最使我悲痛的是,我失去一位貼身號兵周勇,他當年不到20歲,對我十分忠誠。原想隨我到最前線吹奏衝鋒號以助軍威,未料過早死去。敵人善於狙擊指揮官,狙擊手發現了我,是向我射擊的,不料號兵替我死去。每當念及此事,心中感到十分難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