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密支那之三

在5月下旬,柏特諾向密支那發動的幾次攻擊,都碰在了硬釘子上。根據柏特諾的報告,不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美軍梅支隊傷亡太大,補充進來的工兵戰鬥力不足。而投入戰鬥的中國遠征軍新軍,表現也差強人意。

僅僅進行了訓練,沒有實戰經驗的部隊突然投入殘酷的戰場,這種情況無法避免。在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有一位下級軍官回憶戰鬥打響,開始衝鋒時,他的部下有一名戰士軟倒在地,拖都拖不起來。然而,度過最初的艱難時刻,在此後的戰鬥中,這名戰士卻表現得非常驍勇善戰。

在密支那序戰中吃了虧的新30師,在此後的戰鬥中也是越戰越勇,成為遠征軍中數得著的王牌部隊。

大多數中國軍隊方面的報道,把柏特諾描述成擅長指手畫腳,但指揮戰鬥經常畫蛇添足的反面人物。

密支那打成膠著確實是一個指揮問題。

佔領機場之後,遠征軍各部和梅支隊按照美式操典,正兒八經地運輸物資,鞏固陣地,然後四平八穩地開始攻城,結果在已經緩過神兒來的守敵面前,撞了個頭破血流。與之相對的是後來朝鮮戰場的長津湖之戰,在冰天雪地中追擊的志願軍部隊因為凍傷和斷糧出現大量損失,仍然不顧一切地在美軍陸戰一師背後窮追不捨,終於把這支美國的王牌軍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盡沒在荒蕪的朝鮮山地。在1989年海灣戰爭之前,美軍擅長正規戰,卻不善於出奇制勝,所以對這種奇襲之後應該怎樣擴大戰果,缺乏經驗。

實際上,柏特諾在美軍中並非無能之輩。他指揮的幾次進攻雖然失利,但也擊斃了日軍第三大隊大隊長中鈿少佐,重創其所部,不能說一無是處。柏特諾的缺點,第一在於不了解中國軍隊的作戰特點,經常以傲慢的態度對待中國遠征軍各級將領(這直接導致了他的印象分不佳),第二在於和日軍作戰不適應其刁鑽的東方式戰法,在叢林中試圖打一場更適合在平原地帶進行的「美國式進攻」。

所謂美國式進攻,即嚴格依賴大量的火力和兵力優勢,重視對敵人正面的壓力,在兵法中可稱「一力降十慧」,讓許多傳統兵家為之扼腕。但在密支那城下,空降到達的盟軍並無絕對兵力優勢,後勤在雨季中舉步維艱,空投十分困難,一個炮兵單位一天只有150發炮彈的補給,所以,柏特諾的打法在此處有些文不對題,在戰鬥經驗豐富的日軍部隊面前顯得戰術呆板,缺乏變通。這就難怪深諳東方兵法的中國軍隊各級將領,對這位柏參謀長缺乏敬意了。

無論是在義大利的安奇奧還是在越南的西貢,美國人始終沒有找到怎樣在山嶽叢林中,和精通戰術的對手交戰而有效取勝的戰術。一直到今天,在阿富汗,這個問題依舊讓許多美軍將領頭痛。

儘管進展不利,但柏特諾少將繼續組織部隊做攻擊準備,試圖儘早拿下密支那。

6月1日,日軍發現有大量盟軍部隊在密支那北方機場集結。也就在此時,一個危機如同雷雨前的積雲一樣,在中國遠征軍的頭上出現。

5月20日,丸山大佐發出密支那遭到襲擊的電報。為了增援密支那守軍,日軍負責緬北戰區的第33軍軍長本多政材中將,當即下令第53師團主力組成密支那救援部隊從南向北,全力向密支那攻擊。第53師團共有三個步兵聯隊、一個炮兵和一個輜重兵聯隊,但該部隊無法將其全部投入密支那戰場。該部有兩個聯隊的兵力正和英軍溫蓋特旅,在溫藻地區進行最後的決戰。空降在溫藻的英軍由於溫蓋特的飛機失事而變得群龍無首、戰術呆板,最終該部隊不得不在中國軍隊的掩護下撤離陣地,日軍緬北鐵路一度恢複通車。第53師團集中其他部隊,以一個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為主力,避開鐵路線上的阻擊陣地,和史迪威偷襲密支那一樣從叢林中穿過山谷,向密支那挺進,試圖解丸山大佐之圍。由於從印度方向殺來的遠征軍部隊主力,此時尚在孟拱河谷與敵第18師團鏖戰,而且對敵軍沿山地穿插準備不足,第53師團這一部進展順利,6月6日,離城最近的第53師團部隊打到密支那西北方僅有兩公里的地點,包圍圈內外日軍的槍炮聲清晰可聞。

丸山房安大佐已經控制兵力,準備在8日和第53師團裡應外合,奪回機場和失守的市區,將遠征軍部隊一舉趕回山區。

不過,第53師團的好運到此為止。在密支那郊外,這支日軍遭到遠征軍後續部隊的猛烈阻擊,傷亡慘重。幾乎就在同時,6月7日,本多政材中將下令第53師團火速掉頭,轉向孟拱河谷,搶救田中新一的第18師團!

事後,日軍上下對本多政材的指揮頗有微詞,認為他這樣讓第53師團武裝大遊行是不通兵法,在馬上就可以對密支那發動攻擊的瞬間取消作戰計畫,他的指揮失誤是密支那失守的重要原因。

本多政材,長野縣人,陸大第29期高材生,畢業後先後供職於參謀本部、軍校和法國公使館,擔任過陸相秘書官。此後在日軍中歷任旅團長、師團長、支那派遣軍參謀長、裝甲部隊司令官等職務,絕非庸碌之輩。他做出這個決定,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

這是因為,倒霉的第18師團,此前在孟拱河谷和新一軍主力打成頂牛,一直可稱雖敗不亂,這時卻突然變成了瓮中之鱉,師團長田中新一連連告急,聽來大有立即就要全軍覆沒的危險。

密支那作戰,是遠征軍的一次奇襲,中國遠征軍從印度進攻緬北的正面戰場,一直在沿著胡康—孟拱河谷持續向東推進,這裡和遠征軍死死鏖戰的,就是從瓦魯班戰場撤下來,喘息剛定的第18師團。

英帕爾作戰打響後,牟田口曾親自到第18師團,為其補充了一批新兵,並面授機宜,令其死死拖住緬北遠征軍,掩護英帕爾作戰的側背,阻止中國軍隊打通歸國之路。牟田口廉也走後,第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坐鎮胡康河谷西段重鎮加邁縣城,以谷口的孟拱為後方,面對中國新組建裝甲部隊的強大攻擊力,指揮部隊在庫芒山(也翻譯作苦蠻山)苦苦支撐。

這段戰鬥日軍損失甚大。5月中旬,敵第55聯隊從前線給司令部所發報告被我穿插部隊截獲,可見其困窘之情:「職部自4月27日以來控制第一線陣地於英開塘之線,力圖阻止敵軍(筆者註:指中國遠征軍)之前進並適時實行反攻,但因受敵重壓,我部戰鬥至5月7日後,第一線陣地逐漸喪失,部隊將主力分散轉進於瓦拉、錫瓦拉、馬蘭等各處預設陣地,在這裡屢次阻止敵軍戰車部隊的進攻,殲滅敵軍戰車數十輛。我軍亦曾對敵反擊,但因敵增加兵力,不斷迂迴包抄我之後方,加強對我壓迫,疲兵久戰,戰力日趨低下,陣地實已不堪重壓。

「因戰鬥持續不斷,我部始終不能得到休整,部隊半年以來都在前線,其辛勞累計,十分艱難。最近連續一周時間皆為陰雨,距敵數十米處之第一線戰壕內,滿浸泥水,官兵不得睡眠,體力之低下可想而知……

「對於如何增強我軍戰力之劃策,尚未有具體實施辦法,但因為補給線不夠完備,我部通常利用戰鬥餘暇四處採集野生植物,努力維持體力。」

儘管損失較大,但敵第18師團不愧為日軍戰鬥力最強的九州部隊之一,「叢林之虎」決非浪得虛名。田中置主力於加邁以西的庫芒山陣地中,頑強阻擊遠征軍的東進,無論如何算是遵循著原定計畫,步步遲滯著中國遠征軍返國的腳步。

事情在5月27日發生戲劇性的轉折。這一天,中國遠征軍新38師第112團突然從叢林中出現,一舉攻佔日軍在加邁和孟拱之間的補給中轉站西通,當即將日軍第18師團斬作兩段。

此戰,稱為西通截路之戰,被認為是遠征軍的神來之筆,也是抗戰中,中國軍隊迂迴作戰的典範。孫立人將軍曾這樣描寫此戰:

緬甸反攻之戰,前半段最為艱苦,當時我軍主力兩師,由新38師打側面山地,廖耀湘將軍的新22師打正面,於1943年10月開始反攻,曾以兩月時間一鼓而下於邦,可是敵人的戰力仍是很強,真是寸土必爭,在孟拱河谷,就費了一大段時間,前後八個月作戰未曾休息,直到1944年5月半,尚未打下孟拱,被阻於卡盟(筆者註:加邁的另一種譯法)附近。孟拱、卡盟、密支那,呈三角形,互為犄角之勢,如不急速打下,接著就是雨季降臨,一個月可以落下400英寸的雨,敵人就是想利用雨季,將我軍困死。因為雨下得多,交通阻塞,補給困難,加以疾病、潮濕、蚊蟲、螞蟥等等,都足以困壞部隊。那時雖然從國內調來第50師兩團,第30師一部分,第14師一部分,還有美軍一個團,對密支那來一個奇襲,側應卡盟,不斷變成了陣地戰,一個多月未曾拿下,還無法支持,所以敵我各部,都成了膠著戰爭,無法進展。說來事有湊巧,一日我部攻擊一個山頭,從打死的敵軍官身上搜得一封信,那是日軍卡盟守軍步兵指揮官,即第18師團步兵團長相田俊二少將寫給那被打死的第18師團補充兵大隊指揮官野恆光一大尉的信,信上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