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

1944年雨季旱季之交,中國遠征軍開始發動對密支那的攻擊,在密支那的郊區和日軍展開激戰。密支那之戰,是目前很多人缺乏了解的一場戰爭,因為它發生在遠離中國的緬甸境內。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中,講述抗日戰爭時將其列為每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內容,這說明了它的價值。為了能夠更圓滿地講述這場戰爭,筆者採訪了《中國騎兵》和《戰場上的蒲公英》的作者王外馬甲。

作為一名自幼受遠征軍老戰士熏陶的作家,他的描述,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此戰的全貌。

1944年5月,遠征軍新編30師和新編38師部隊向緬甸北部重鎮密支那發起攻擊。我們或許要問,遠征軍為什麼選擇在5月這個時候發動進攻呢?為什麼選擇一定要攻擊密支那呢?

先說攻擊密支那的原因。這是因為當時雲南的第二期遠征軍已經做好向滇西騰越這個方向進攻的準備。密支那是日軍在緬北的中心,是最適合防守的一個重鎮,也是緬北最重要的軍事支撐點,等於說如果拿下密支那,就把緬甸北部的主導權拿到手了。

什麼叫緬北呢?從緬甸的傳統歷史角度來講,我們現在雖然把緬甸說成緬北緬南,實際上更正規的稱呼應該是上緬甸下緬甸。它是以曼德勒為界限,緬甸人自己都這樣說。上緬甸是什麼概念呢?上緬甸曾經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在明朝以前在這裡都實施過直接有效的管制。第二個特點是,上緬甸即使在二戰那個時候也是以撣邦為主要管理統治民族的,而撣邦就是我們中國的傣族,它對中國人的支持度和情感度,以及中國對它的理解度跟下緬甸不同。

下緬甸在歷史上就是另外一個國家,英國人在同意駐印遠征軍對緬甸作戰時,英國人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他也是希望中國多在上緬甸作戰,而盡量不要進入下緬甸。他認為以仰光為中心的下緬甸是殖民統治的基本地盤,正因為如此,對上緬甸,也就是緬北的日軍攻擊的抵抗基本上落在了中國軍隊的身上。中國軍人如果要看哪裡是上緬甸軍事支撐最主要一點,密支那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其主力部隊新38師和新30師重點攻擊目標。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在5月初或者5月中旬發動進攻緬甸密支那的作戰呢?從胡康河谷戰區到密支那要穿越叢林,穿越原始叢林。在雨季穿越原始叢林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新38師和遠征軍選擇在這個時候穿越,是不是因為不了解地理情況呢?不是的,恰恰是因為這個地理環境和這個時間對他們有著太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新38師。在這之前,1942年新38師曾經來過緬甸。到1944年,大部分到達印度的遠征軍還沒有能夠有機會回國,已經在印度待了兩年,他們當時從緬甸推進到印度的時間恰好是1942年5月。5月這個時間段是印度雨季和旱季之交,是一年旱季的終結,也是一年雨季的開始。印度和緬甸之間是原始森林,除了植被特別茂密以外,地質上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這種原始森林的土壤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沙石地質,地表層是沙石,下面是石灰岩質的。石灰岩質的地質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旦雨季來的時候,它會隨著雨水沖刷,立即出現很多溝壑,出現大小不一的河流,而這在旱季根本見不到。其次,它會造成山體滑坡塌方。遠征軍1942年是以敗退狀況通過野人山的。在這個原始森林中間犧牲很多的戰友和軍官。正是因為這些大山阻擋,使得他們在很長時間內處於困境,此後兩年都無法返回中國。駐印軍新38師1942年是敗退離開緬北的,他們出征時,中國人稱他們為「百年來第一次出國征戰的勁旅」,而第一次出國征戰的勁旅居然敗得連回國的機會都沒有,使得自尊心很強的遠征軍將領感覺到莫大的恥辱。如孫立人、廖耀湘,他們都是性格很剛烈的,而且這個時候他們獲得新的名稱叫做「駐印軍」,在很多的「駐印軍」軍官裡頭是很討厭這個名稱的,這名稱沒有一點中國的痕迹,給人感覺彷彿是印度僱傭軍。

他們很想用自己的戰績打一場漂亮的攻擊戰,獲得勝利,當然的選擇是打緬甸,從緬甸的地盤上返回中國。他們要殺出一條血路,回到中國。而這個時間,當然最好在他們敗退的同一個時間段上,也就是5月。

當然,從軍事角度上來講,5月發起攻擊,軍事上是有突然性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野人山地理環境如此惡劣,日軍也斷然想不到遠征軍會在這個時候展開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為了使軍事行動具有更大的突然性,兵家永遠無所不用其極。對密支那來講,第一步進攻首先攻擊目標是密支那的機場。密支那的日軍從1942年到1944年這段時間,始終沒讓中國軍隊忘記密支那是一個空中要塞——密支那機場有日本航空兵的精銳。這兩年間給人們的印象是密支那和機場聯繫在一起的,日軍起飛的飛機一直在攔劫中美混合航空隊、美國第10航空隊以及中華航空公司飛躍駝峰航線的運輸機。

我們知道,駝峰航線有一個稱號叫做「鋁谷」,它的損失量使其成為二次大戰期間,三個長距離飛行當中損失最大的一支航線。美國人在評價駝峰航線時曾經有一句話,如果說有一支盟國之間運輸飛行的航線,它的死亡率超過了太平洋空戰,那麼這個航線的名字就叫做「駝峰航線」。這個駝峰航線的飛機比英國、美國轟炸德國本土,包括在太平洋上空的空戰損失更大,而造成這個損失的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密支那機場里的日本戰鬥機。因為日本航空兵就在這個航線的中間位置上,因此,中國的軍隊駐印軍覺得打密支那首先要奪取密支那機場,不僅作為戰役起端,也是作為一個標誌性的攻擊目標。因此派出兩路部隊,一路部隊是新38師的一個團,從地面穿越叢林,穿越野人山,預計用十天的時間穿越野人山。

這個計畫令人覺得十分具有挑戰性。我們要知道,1942年5月,當遠征軍敗退時,也是這麼一個計畫,十天的時間穿越野人山,結果他們走了多久呢?走了兩個多月都沒走出來,傷亡很大。這一次,他們依然決定用十天的時間穿越野人山,結果如何?他們這支部隊用七天就穿越過去了,這說明什麼問題呢?今日的駐印遠征軍和昔日的遠征軍,從素質素養以及對地理地形的熟悉程度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它已經成為真正能夠出國征戰的勁旅了。七天之後他們出現在密支那機場,而且很迅速地奪取了密支那機場。

並且在這個時候,迎接他們的第一支援軍從空而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機降方式投入戰場的部隊是新30師第5團,空降在密支那機場。

這兩個師兩支勁旅匯合在一塊,拉開了密支那作戰的序幕。我們會發現,這兩支部隊都沒有直接的戰鬥機掩護。按理說,機降作戰應該是大批的戰鬥機要制空,才有可能實現機降或者傘降,但是在這裡沒有出現戰鬥機的身影,原因是什麼呢?

事實上,在1944年5月對密支那發動反擊之前,駐印軍包括昆明方面的飛虎隊總部都知道,密支那機場事實上是沒有飛機的。當時駝峰有南北兩條航線,北邊比南邊要多繞800到1200公里,南邊只有400多公里,按道理來說,大家肯定願意飛南邊快,但是越靠南受到日軍密支那機場飛機截擊的可能性越大。向北,日軍攔劫的機會少,但是,越往北氣候條件越差,越容易撞山,需要在山谷飛行,所以南北各有利弊。不過,一般的飛行員還是選擇繞北的航線。

中美混合航空隊有一個機組,機長是美國人,報務員和領航員是中國人,一次飛舵峰航線時在飛機上聊,好長時間沒有日軍飛機來攔劫了。中國的報務員就說,肯定是到別的航線作戰,顧不上我們了。而美國的飛行員直接提出很驚人的論斷,日軍這些飛機肯定已經都撤走了,他們現在在太平洋那裡已經打得顧不過來,把所有的飛機調過去了。中國飛行員死活不肯相信,兩人就在飛機上發生了爭執,本來爭一爭就算了,但美國的飛行員本來就是招聘來的二杆子,有性格,為錢開飛機的,一犟起來,說我們倆打賭,就把飛機一開就開到密支那機場上空了。

領航員發現他把飛機開到密支那機場上空,很後悔打這個賭,賭輸了固然要給錢,如果賭贏了一定要丟命,輸贏都划不來。這時候已經沒辦法了,飛到機場上,居然飛了兩個來回,發現機場沒有任何一架飛機起飛攔劫,他們很開心地飛回去了。為了顯示自己膽大,他們把打賭的事情在俱樂部里講了,講了以後馬上就傳到了飛虎隊。

飛虎隊總部也在昆明,我去過那個樓,那棟樓是一棟洋樓,原來雲南農學院一個老師宿舍。當時住的全是飛行員,飛虎隊俱樂部、第4航空隊飛行員都住在那裡。

一講以後,大家都知道密支那機場上已經沒有日軍飛機了。從那天開始,駝峰航線的飛機開始都飛南線了。

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新30師選擇用機降的方式直接降落密支那機場,不需要掩護。當時他們給人一個感覺,這說的是機降機場給地面的感覺——飛機降下來了,機降下來不是一個團,起碼是一個師,包括有很多記載到現在依然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