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中印公路

整個胡康—孟拱河谷,日軍在佔領期間始終在構築防禦工事。在工事方面,作為強調土工作業並且做事強調貫徹到底的日本陸軍一貫做得不錯。然而,馬拉關方向,田中新一儘管部署了若干大縱深防禦陣地,卻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反攻。

這並不是因為日軍兵力不足。儘管第18師團損失慘重,但是日軍已經意識到,在緬北戰場美式裝備的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為了與中國軍隊相抗衡,日軍從泰國、南洋乃至中國東北等地,勉力抽調兵員增強其戰力,不但補充了大量新兵,而且成建制調撥部隊加入第18師團。

這其中就有以嗜殺成性著名的仙台師團第4聯隊。所謂仙台師團,指的是以日本東北仙台地區兵員組成的日軍第二師團(甲等師團),代號「勇」。第二師團此前參加了著名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因美軍控制了制空制海權,在奪取亨德森機場的戰鬥中被打得落花流水,死傷慘重。戰敗撤退以後,其步兵第4聯隊尚有戰鬥力,經過在菲律賓補充重建,進駐爪哇島駐防,轄第一大隊、第二大隊、聯隊炮中隊、速射炮中隊、通訊中隊等,總兵力四千餘人。1944年1月10日,該部隊接到命令增援緬甸。第4聯隊的先遣部隊由馬來亞直接空運至緬甸的機場,再分乘汽車奔赴緬北戰場。先期到達的是聯隊指揮機關和第一大隊主力,餘下的部隊攜帶彈藥物資,作為後續部隊跟進。是年3月24日,該部主力到達緬北的英開道地區。

該部隊到達緬北後的第一次戰鬥,是攻擊空降後的溫蓋特部隊英軍陣地(此時該部隸屬於獨立混成第24旅團)。中間一度劃歸第53師團(代號「安」),5月24日開始被調撥給第18師團。

東北地方出身的日軍兇悍善戰,在侵略戰爭中頗有惡名。因為曾經是魯迅留學地而受到中國人喜愛的仙台,在軍國主義時代,其實也有著另外的一張面孔。

這個第4聯隊在諾門檻之戰中損失慘重,但很快補充重建,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再次損失慘重,再次重建,而且戰鬥力始終強勁。

補充的結果,是戰後統計戰果和損失時發現,第18師團損失的日軍兵員,超過別的師團兩倍,也超出了一個正規日軍師團的總兵力。

得到增援的田中新一依然無法擋住中國遠征軍前進的腳步,是因為中國軍隊在孟關迂迴之後屢屢施展這一戰術。茂密的叢林里不時出現帶有空中掩護和空運補給的中國軍隊,他們不斷向日軍背後滲透,迫使其放棄與遠征軍對峙的前沿陣地。

第4聯隊的老兵村上磐回憶說,他曾經看到,行軍路上有許多撤退下來的第18師團的殘兵敗卒,這些人踉蹌而行,衣衫襤褸,身形瘦削,面色烏黑,如同活骷髏,而且都患了嚴重的腳氣,雙腿甚至連睾丸都浮腫。行軍路上,許多人不是被炸死就是病死,剩下的疲勞困頓至極,丟盔棄甲。

相對於日軍,追擊的中國軍隊雖然也面臨很大困難,但總是能攜帶足夠的裝備和給養對日軍進行追擊。

在孟拱河谷進攻頻頻得手的同時,1944年5月,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跋涉,中美聯合突擊部隊在森林中潛伏行軍幾百公里,穿越了眾多人跡罕至的山峰和河谷,秘密抵達緬北中心密支那機場附近的密林中,並突然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擔任接應的中國遠征軍乘坐滑翔機突然降臨,一舉拿下了防守空虛的密支那機場,打開了緬北戰場的左翼局面。這是史迪威軍事生涯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冒險舉動,當時全世界為之轟動,英軍的高級將領們聽到後竟然多不能相信。

大量的運輸機運載著部隊和重武器,源源不斷地在密支那機場降落。但是,空降密支那的部隊過於謹慎,他們把大量兵力用於側翼防守,只有一個團進攻兩公里之外的密支那城。而日軍乘機收縮外圍部隊,以一個聯隊的主力據壘進行防守。

由於兵力太少,久攻不下,加之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原先的突襲變成了強攻。盟軍幾度攻入城區,又幾度被日軍逐出。中國軍隊不斷空降補充到戰場,雙方在密支那火車站一帶反覆爭奪,傷亡都很慘重。

不過,戰略上,孟拱河谷的節節推進與奇襲密支那,已經讓中國軍隊完全掌握了緬北戰場的主動權。

這一切,得益於僅僅距離戰線背後一天路程的中印公路。1943年年底,中國遠征軍駐印部隊發起反攻之戰後,總的來說一路向前,勢如破竹。其中,及時穩定的後勤補給是中國軍隊作戰的一大保障。作戰中,中美運輸部隊利用中國遠征軍背後已經修築完成的中印公路部分路段,派出汽車不斷將物資運往前線。

這條公路是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的因,也是反攻緬北的果。說它是因,因為它是為中國輸送彈藥物資的大動脈,正是為了給國內戰場提供真正高效的一條國際運輸通道,中國出動遠征軍從雲南、印度雙向發動了反攻;說它是果,打通緬北的過程中,也確實需要一條進行補給的公路。結果提供補給的公路越修越長,事實上就形成了中印公路。因為由中美工兵合作開路,所以這條路又叫「華美路」;再因修此路是為了打破日軍封鎖,並最終會師東京,所以也被稱為「到東京之路」。

蔣介石將其命名為「史迪威公路」,史迪威自己卻不大買賬。

可以說,遠征軍的緬北反擊,主要就是圍繞著這條公路進行的。

這條公路始於印度雷多,經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畹町與滇緬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騰越龍陵與滇緬公路相接。它是由959.2公里的滇緬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山)密(支那)公路,500多公里的密(支那)雷(多)公路組合而成,全長1800多公里。因為它起於雷多,所以美國人又叫它「雷多公路」。

伴隨這條公路的,還有一條當時世界最長的輸油管,為前方的車輛提供油料,後來又成為中國戰場的輸血管。中印輸油管由直徑十幾厘米的鐵管組成,每節長6.96米,節與節之間相焊接。該油管從加爾各答起,經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長3000多公里。它的開通,改變了中國戰場「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艱苦局面。

擔任這條從印度方面開始的公路築路工程的主力,是中國遠征軍工兵第10團、第12團,美軍工兵第45團、第3302團、第84922航空工程營等,共有工程兵7000多人。在美軍工兵中,大多數是黑人士兵。根據遠征軍老戰士回憶,這些黑人士兵對機械十分熟悉,操作起工程機械來,如同彈奏音樂般順手。

除了工兵,從印度開始修築公路的還有來自印度、緬甸、尼泊爾和來自中國西藏的勞工,這些勞工常年保持在兩萬人左右。

1943年10月,美國特派陸軍工程專家劉易斯·皮特少將任工程總指揮,此人是美國工程專家,曾負責設計修築過密蘇里水壩。他在工程中推行24小時工作制,經常拿著手杖在最困難的地方現場辦公,使公路在莽林中快速延伸。可謂功不可沒。

中國遠征軍的補給除了空運,就是依靠這條公路的汽車運輸,一改傳統戰場人挑肩扛的做法。而輕傷員往後方轉運也依賴這條公路,重傷員則依靠飛機。

在緬北戰場,中國遠征軍戰士部分地得到了和美軍士兵同等的待遇。美國在戰時,在國內實施過配給制。1942年1月輪胎是第一個實施配給的,因為天然橡膠供應中斷。此後不久,1943年11月前小轎車、打字機、糖、汽油、自行車、鞋類、燃油、咖啡、爐灶、肉類、豬油、乳酪、黃油、人造黃油、加工食品、乾果、罐裝牛奶、木柴和煤、果醬、果凍、水果黃油都搞配給。

但是,前線除外。除前線的供應,遠征軍老戰士對艱苦的緬北作戰津津樂道,因為至少在這裡,他們受傷有人管,沒人剋扣軍餉,而且生命比裝備更重要。這些今天看來最起碼的事情,當時就是中國士兵的尊嚴。

有趣的是,中印公路還因為「黃鏡頭」而著稱。活躍在滇緬戰場的中國遠征軍,因其血戰異域,收復滇西,打通中印公路的歷史而被稱作「鐵血遠征軍」。這樣一支鐵血部隊裡頭,怎麼會出來「黃鏡頭」呢?

特別是其指揮官史迪威中將,可是個古板的老頭,他跟陳納德將軍鬧不合,最初就是因為陳納德從印度進口一幫妓女慰安他的那幫壞小子。

自然依舊是美國人的手筆,這個,史迪威也管不了。二戰中,只要有精力充沛的美國佬的地方,好像就少不了帶點兒顏色的東西,雖然美國一再強調自己是個清教徒國家。

中印公路的質量甚佳,即便今天重新啟用這條公路,其工作量也十分有限。有趣的是,美軍工兵往往喜歡在路段的急轉彎處設置希望減速的標牌,上面的主角多是性感女郎。這種路標無論對於美軍司機還是中國司機來說,減速效果都是一樣的好。這就是所謂中印公路上的「黃鏡頭」。

我曾收集到幾張當時路標和加油站的標誌,內容多是衣著暴露的美女。一位朋友看了告訴我:「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