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英帕爾

1944年三四月間,彷彿藏在時空角落的中印緬戰場,突然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英帕爾是一座不大的山城,英軍在緬甸失陷後,在此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軍事基地和補給中心,作為保護東印度的中樞。英帕爾戰役(又稱「英帕爾—科錫馬戰役」)被寫入了世界戰爭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取得的僅次於諾曼底和阿拉曼的重大勝利。甚至在西方世界,有很多資料把中國軍隊的緬北反攻和英帕爾戰役合二為一,使這場戰爭的戰果顯得更加豐厚。英帕爾戰役被視為英國軍隊的榮耀,其最大的閃光之處是它基本是英國自己打贏的一戰,不像諾曼底,那裡面唱主角的其實是美國人。

英帕爾之戰,關鍵的問題是為大英帝國保住了印度。在英國眾多的殖民地中,印度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也是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投入最厚,收穫也最豐的一塊沃土。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中,丘吉爾之所以至死不能原諒老朋友蒙巴頓勛爵,就是因為蒙巴頓支持了甘地主導下的印度獨立。丘吉爾說他「使大英帝國破碎了」。

雖然從歷史角度來看,蒙巴頓是站在了歷史潮流的一邊,但不得不佩服丘吉爾老辣的政治眼光。失去了印度的英國,就如同失去了祁連山的匈奴,從此江河日落,再也沒有緩過氣來。

不過,在1944年春天,英軍東南亞部隊總司令蒙巴頓勛爵,在丘吉爾眼中卻是英屬印度的保護神,正走在他一生中最危急,也最榮耀的一戰之中。

平心而論,雖然戰史中對日軍這一戰的指揮官牟田口中將評價不高,但是,在英帕爾戰役初期,他的指揮頗有亮點,以至於整個戰役英軍面臨極大壓力。當時,中國遠征軍的作戰範圍在印緬邊界北段,英軍在印緬邊界的部隊位於中國遠征軍部隊的南方,主力為英第14集團軍,從北到南擺開第4軍、第15軍、第33軍,三個軍15萬人。1944年2月,在緬甸與印度南部邊界若開地區,按照牟田口的要求,日軍第28軍發動「哈」號作戰,以戰,以第55師團對駐守在今孟加拉國西部的英印軍發動了掩護性的攻勢(歷史上稱為第二次阿吉普戰役)。這一戰,日軍輕易包圍了戰鬥力不強的英印第7師,進逼戰略要地吉大港,迫使英軍調派位於緬印邊界中部,戰鬥力最強的主力第15軍前來增援。這樣,當日軍從印緬邊界中段渡過欽敦江發起真正的攻擊時,英軍就陷入了顧此失彼的地步。

英帕爾背後,就是東印度阿薩姆鐵路。切斷它,中國遠征軍在印度的基地雷多將會成為一座孤城,日軍完全可以從背後反包圍已經深入緬北的中國遠征軍駐印部隊。

如果英帕爾戰役的價值僅僅是為了保護中國遠征軍的後背,英國人鬧不好又會重演一次在緬甸的「金蟬脫殼」,拋棄「中國朋友」而走——大英帝國不承認友誼,只承認永遠的利益。

但是,這一次日軍要奪取的是印度,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而不是無足輕重的緬甸。為了大英帝國的生命線,英國人不得不拚死迎戰。

日軍攻擊印度可說有備而來。除了三個步兵師團和兩個裝甲兵聯隊,他們的手中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用潛水艇從德國接回來的,親日國大黨獨立派領導人、「印度汪精衛」錢德拉·鮑斯。鮑斯是甘地的密友和學生,兩人都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但謀求印度獨立的方法不同。甘地主張通過民主的手段,利用印度國內各基層的力量迫使英國放棄殖民統治;鮑斯則主張藉助外部力量,聯合軸心國勢力驅逐英國。鮑斯在印度民間頗有聲望,尼赫魯曾經將甘地和鮑斯的照片並列懸掛。

英帕爾進攻開始後,錢德拉·鮑斯指揮的所謂「印度國民軍」(主要由在新加坡被俘的印度軍人組成)隨日軍進入印度境內。如果日軍拿下英帕爾,鮑斯很可能利用他的威望在印度建立日本的傀儡政府,並發起一場全國性的反英暴動。這是英國完全無法承受的。

在1942年的緬甸之戰中,中國遠征軍曾全力協助英軍,試圖守住緬甸。結果英國人把中國人留下打掩護,自己卻轉身跑掉。當戴安瀾率第200師死守同古之時,英軍在不通知中國軍隊(理由居然是中國軍官不可靠、怕泄密)的情況下,放棄側翼陣地撤走,使第200師陷入重圍。新22師奉命星夜馳援第200師,鐵路卻被裝運英國殖民地官員傢具細軟撤退的列車佔滿,廖耀湘只好下令徒步行軍。當盟軍被迫撤退緬甸時,英國竟然對中國遠征軍宣布:「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准許中國入緬軍隊及其裝備到印度避難,但按照國際慣例,貴軍入境前須申請難民身份,由英國軍人予以收容,並在指定地點集中管理……」

孫立人率部撤退到印度時,是用機關槍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才沒有落到被繳械的地步,也因此受到史迪威的青睞。

「不怕狼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盟友。」這句西方成語,中國人和史迪威在緬甸都算是領教了。於是,當日軍打到英帕爾城下時,英國人不得不自己面對危局。

逼急了的英國人,在英帕爾總算打出了高水平。蒙巴頓勛爵得知日軍渡過欽敦江的消息後,迅即親臨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指揮作戰。盟軍的空中優勢抵償了日軍聲東擊西帶來的危險後果。覺察到英軍確實有意死守英帕爾,史迪威雖然不願出動寶貴的中國遠征軍協助英軍作戰,但同意了英方協助運輸兵員的請求,從3月下旬開始,把用於駝峰航線的45架DC3/C-47「達科他」式運輸機借給蒙巴頓使用。這些運輸機滿載著第15軍屬下第5英印師及全部裝備,從若開飛往英帕爾平原,協同第4軍的部隊保衛英帕爾。英軍指揮官斯利姆將軍在回憶中描述,當時美軍運輸機部隊在大雨中「如同蝗蟲一樣,把部隊從阿吉普迅速轉運到英帕爾和科錫馬」。英國人終於感到了滅亡的危險,這使他們在戰鬥中明顯變得勇敢了一些。他們在英帕爾和科錫馬,用戰車和碉堡、壕溝共同組成的「圓筒」型陣地,死死頂住了日軍的進攻。

然而,也就是頂住了而已。15萬對8.5萬,英軍仍然要到6月,才能打出第一個旅級規模的反擊。英帕爾戰役日軍最後戰敗,可說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足夠的補給。戰鬥後期,糧彈奇缺的日軍被迫後撤,結果在雨季洪水暴漲的欽敦江畔被英軍截擊,困在叢林中無法逃脫的日軍不是死於熱帶病就是死於飢餓,情況與1942年撤退野人山的中國遠征軍驚人的相似。此戰,日方認為失敗責任主要在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因為他居然在沒有準備足夠後勤物資的情況下就向英帕爾發動了攻擊,試圖「就糧於敵」。

這種指責對軍事家來說是毫無錯誤的。但是,對牟田口廉也來說,也有不公平的一面。這是因為,受到兵力、後勤、技術的限制,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多次進行過這種不符合軍事常識的作戰,也曾屢屢獲勝。在筆者看來,牟田口不應該因為沒有理智而受到指責,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將領,幾乎無一不瘋,無一不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1942年的緬甸戰役中,日軍也有過類似的瘋狂作戰。同古失守後,儘管英軍不堪一擊,但廖耀湘率新22師在斯瓦打出了一個精彩的滾筒式撤退,利用斯瓦至平滿納多為隘路的地理條件,預設縱深陣地,各部交替掩護,主動而有計畫地節節抵抗日軍第55師團的攻擊。廖耀湘的巧妙布防,迫使日軍的進攻步伐遲緩下來,雙方在緬甸古都曼德勒附近一度打成相持,緬甸戰局大有轉機。但是,此時,日軍以擅長山地叢林戰的第56師團,在和進攻英帕爾一樣沒有任何後勤保障的情況下,繞過東枝,迂迴奔襲近千里,於4月24日忽然攻佔臘戍,切斷了遠征軍的後勤補給,造成緬甸戰局全面崩潰。

有這樣的經驗,牟田口雖然狂妄,制訂英帕爾作戰計畫卻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他非常了解經過武士道精神訓練的日本法西斯士兵在戰場上可以達到怎樣的瘋狂。事實上,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確有過「就糧於敵」的機會。此戰中,日軍也曾如同緬甸戰役中一樣,派出部隊迂迴到英軍背後。這支部隊就是日軍第214聯隊配屬山炮兵一個大隊組成的「作間支隊」,該部隊繞過英軍防線,於1944年3月27日,攻佔了英軍在英帕爾南方的同贊和辛格爾兩個兵站,與正面進攻的第33師團一道將英軍第17師團團包圍。發現情況不妙後,英軍向北拚命突圍。此時,作間支隊在英軍選擇的突破口辛格爾,只有不滿員的一個大隊,經過傷亡慘重的戰鬥後不得不放英軍突圍。日軍第33師團原大尉軍官恆田敬一在回憶文章中,提到當時英軍被圍車輛超過1000輛,並有大量火炮。重圍中的英軍奪路而逃,還奪回了日軍攻佔的辛格爾鎮兵站,將包括1200輛汽車,大量彈藥、汽油、糧秣等物資付之一炬。事後,第33師團長柳田中將被解職。

日軍戰鬥力確實精悍。直到6月22日,儘管幾乎只有步槍子彈、樹葉和冷水,缺少基本的生活和作戰物資的日軍仍然一度擊潰英印第20師,突破了英軍的防線,打到可以遙望英帕爾城的地方。那裡布滿了英軍為了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