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瓦魯班之二

按照雙方記載,遠征軍反攻緬甸之戰,中日兩軍第一次戰車對決,似乎發生在遠征軍坦克第一團進攻大班第18師團指揮部的過程中。日方記載,師團直屬的戰車部隊在大班村附近迎戰來襲的中美聯合部隊,指揮官為原騎兵第22大隊的西正義中尉。戰鬥結果是勉強掩護師團總部人員脫離戰場,但投入戰鬥的戰車全部損失。中方記載,率先突入日軍師團指揮部的是趙振宇的坦克第一營,也提到此戰繳獲兩輛日軍戰車。然而,雙方都沒有戰車間作戰的具體記錄。

特別是中國遠征軍戰車第一營的作戰記錄中,談到對大班的攻擊勢如破竹,不但斃傷多名日軍高級軍官,而且繳獲了日本陸軍第18師團的關防大印,過程十分詳細,唯獨不曾描述過和日軍戰車部隊的戰鬥經過。

不過,從戰場留下的照片看,的確可以確認日軍有戰車在此戰被擊毀。戰鬥結束後,潘毓昆團長還曾站在一輛被擊毀的日軍戰車頂上給部隊訓話。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由於年代久遠,對當時戰鬥的情況只能進行推測。

也許答案就在被擊毀的戰車上面。從照片上看,潘毓昆團長腳踩的那輛戰車是一輛日軍九七式裝甲車,符合日本陸軍從海路運輸到緬甸,配屬到第18師團總部的戰車類型。第18師團也有少量九五式坦克,但原本不是自己的,而是借用的第14坦克聯隊原計畫參加英帕爾作戰,卻掉隊的一支部隊。他們在追趕部隊途中,因為抄近路進入了第18師團防區,被遠征軍打得焦頭爛額的第18師團參謀長片岡衷當即將這些送上門的九五式坦剋扣留。這位外號「雷神爺」的參謀長和正全力籌劃英帕爾會戰的牟田口廉也中將大吵了一場,終於獲准「借」用這批坦克。當然,片岡連第14聯隊的乘員也沒有放過,統統留下參戰。用現在的說法,應該叫做「濕租」。但這些九五式坦克並沒配屬到孟關前線,因為它的履帶壓強比較大,只有被稱作「豆坦克」(即袖珍戰車)的九七式裝甲車,能夠在雨季通過日軍的簡易公路進入胡康河谷。

相比而言,同樣一條路,中國遠征軍駐印部隊反攻的時候,連謝爾曼中型坦克都開過來了。原因無他,是路修得好。看到這個差距,中美聯合工兵部隊的施工水平確實值得稱道。

這種九七式裝甲車,在中國大陸戰場,特別是在華北地區與「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作戰時是名副其實的重武器,動輒橫衝直撞,十分驕橫。後來,八路軍兵工廠用晉造山炮的炮彈改造了一批反坦克地雷,狠狠地炸了它幾輛,才讓它的氣焰稍稍收斂。然而,到了緬甸戰場,面對中國遠征軍的坦克部隊,無論是號稱輕型坦克的M-3斯圖亞特還是中型的M-4謝爾曼,這種九七式戰車裝備的37毫米炮都無法擊穿對方的裝甲。如此,九七式就只有挨揍的份兒了。偏偏無論九五式還是九七式,裝甲都薄得可憐,只能抵擋輕機槍的射擊,所以,在緬北戰場,日軍裝甲部隊總是盡量迴避和中國坦克的正面作戰。

說來有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坦克在中國大陸難覓對手,幾輛「豆坦克」也敢欺負中國的步兵團;美國謝爾曼坦克碰上日本坦克打成一邊倒,戰損率常常如同足球場上巴西隊碰上了中國隊;而德國「虎式坦克」打起「謝爾曼」來如同開罐頭,美軍甚至不惜拿20輛「謝爾曼」換一輛「虎」,很難想像如果德國的「虎式坦克」和日本的「豆坦克」碰上,又會是怎樣的結果。

更讓人覺得有趣又迷惘的是,幾年以後,脫胎於老八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雖然依然裝備簡陋,在朝鮮卻打得美國裝甲部隊哭爹叫娘,連專門設計來打虎式的潘星式重型坦克都被抓到了軍事博物館。這條食物鏈怎麼會偏偏在中國人手裡出現了大逆轉,很多人想不明白。

日本人沒有這種大逆轉的本事,所以日軍坦克在緬北被摧毀繳獲的不少。可惜跟進的美國工兵部隊根本看不上這種廢銅爛鐵,這些戰利品基本上沒有保留下來。美國人有個很不重視戰爭遺物的壞毛病,美國海軍唯一打過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企業號航空母艦,不但戰績輝煌,而且設計優美,是被稱作美國軍事工業「像製作豎琴一樣建造起來的」扛鼎之作,戰後卻被回爐拆毀造了鐵軌,至今令人扼腕。現在,只有作家戈叔亞先生收集了一條被擊毀日軍坦克的履帶,算是這次戰役中日軍裝甲部隊敗北的唯一紀念品。

然而,潘團長踩的這輛日軍戰車,還算完好。可是,在遠征軍緬北作戰中拍攝的日軍被毀戰車,很少完好,看起來不像被中國坦克擊毀的。

比如,有的戰車的炮塔整個被掀掉了,如同一個鋼鐵的墳丘子一樣落在一邊(參見此圖,在八莫作戰中擊毀的日軍九七式戰車殘骸照片)。中國坦克部隊大量使用的M-3斯圖亞特戰車,其37毫米戰車炮可以打穿九七式的車體,卻沒有能力造成這樣的傷害。

這種損傷,更像是被中國步兵造成的。確切地說,很像巴祖卡式反坦克火箭彈的戰果。

巴祖卡,本是一種管樂器的名稱。美國開發成功這種世界上第一個大批量生產的反坦克火箭之後,立即有人把它與巴祖卡聯繫了起來,於是,這種身管筆直的反坦克武器就有了個浪漫的名字。

雖然中國遠征軍坦克部隊中的美軍官兵,也有人回憶在緬北作戰中,遇到過日軍用火箭彈打我軍坦克的戰鬥,但這應該是個誤傳。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四式70毫米反坦克火箭一直在試驗之中,到戰敗也沒能裝備部隊。

在緬北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在整個戰鬥過程中配備並使用了這種最新式反坦克武器,這種單兵火箭擊中戰車後會產生驚人的爆轟威力,的確可以把九七式的炮塔連根拔起。

遠征軍坦克第一營的攻擊是由新22師步兵一部伴隨發起的。叢林中步兵可以通行的道路遠非戰車可走的路能比,故此,步兵的穿插常常超越戰車。大班之戰,很有可能和日軍九七式裝甲車交手的是超越戰車的遠征軍步兵部隊。日本豆坦克在新22師的步兵面前還是很有威脅的。因此,這支日軍才能暫時阻擋中國軍隊的進攻,掩護日軍師團部的人員撤離。然而,緬北的中國軍隊,早已經不是淞滬戰役時代綁手榴彈炸戰車的裝備水平了。在巴祖卡火箭筒的攻擊面前,數量不多,又缺乏步兵掩護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快就成了火燒烏龜殼。如此說來,趙振宇的坦克部隊趕來時,對手可能只剩了日本步兵,所以沒有和日軍戰車交手的記錄。中國裝甲部隊這次也許是撿了個現成便宜。不過,假如九七式碰上的是中國坦克部隊,那戰鬥要結束得快得多——連中國運輸部隊的大卡車都撞飛過日軍戰車,遠征軍的坦克打九七式是不需要減速的。

這些裝備遠征軍的巴祖卡火箭筒,戰後被新一軍、新六軍等部隊帶回國內,一度進入內戰戰場。不過,戰場上「土八路」的打法根本不和國際接軌,既沒有坦克裝甲車,也很少有碉堡炮樓之類等著挨打的目標。在「土八路」刁鑽的夜戰、伏擊、滲透等戰術面前,巴祖卡火箭筒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這批武器的最後歸宿是上了朝鮮戰場。當時,蘇聯不肯把自己的RPG-2火箭交給中國人使用,擔心中國人會把它丟給美國,暴露蘇聯最先進武器的秘密。結果,中國人只好帶著美國人送來的巴祖卡去打美國坦克,結果收穫甚豐。美國人驚異,或許還有些驕傲地發現,本國武器的使用期限遠比預期為長。而在戰場上,中國還繳獲了美軍最先進的摺疊式反坦克火箭,回來仿製成了五一式反坦克火箭。這個結果弄得蘇聯只好馬後炮似的追著把RPG-2送來裝備志願軍,換取美國的新式武器技術。

這種事兒好不尷尬。

無論如何,在打掉大班日軍第18師團總部的戰鬥中,中國裝甲部隊表現甚佳。

8日,戰車第一營衝過南皮尤河到達南岸,隨即突入日軍在大班的指揮所,在混戰中,日軍師團經理部長(負責財務的)木村大佐等戰死。戰鬥中,班長張天翼的座車沖在最前面,並迎面與日軍兩門47毫米反坦克炮狹路相逢。日軍平射炮陣地設置巧妙,彷彿是從地里鑽出來一般。張天翼眼疾手快,搶先發炮。這顆炮彈打在日軍第一門炮的炮位邊上,在敵人還沒有瞄準完畢就將其掀翻。因為來不及重新裝彈瞄準,為了搶時間,張天翼的戰車直接朝第二門炮壓了上去,反坦克炮的防盾擋不住小山一樣的M3斯圖亞特坦克,日本炮手的人頭掛在履帶上來回滾動,異常恐怖。遠處的目標用槍炮打,近處乾脆直接衝撞,中國軍隊的戰車在日軍指揮所來回碾壓。戰鬥結束後,有人回憶坦克的履帶狀如絞肉機,許多日軍的屍體慘不忍睹。

戰鬥結束後,坦克兵們發現,這一戰最值得記錄的繳獲,既不是六門大炮,也不是被視作稀罕玩意兒的日本海帶,而是一個不大的印章,這就是日本陸軍第18師團的關防。對中國軍隊來說,抗戰以來獲得敵軍師團關防,這還是第一次。

關於這枚關防繳獲的過程,有各種說法,原新38師第112團第二營營附丁滌勛在回憶錄《印緬之戰征戰實錄》中的記載似乎最為可靠。書中寫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