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孟關之二

中國裝甲部隊的參戰,給日軍不小的震動。

當年英軍防衛馬來半島的時候,認為在熱帶雨林中坦克根本不能使用。於是將自己的裝甲部隊全部撤出了這一地區。結果日軍的坦克比英國的還糟糕,卻依然能夠在半島上使用,並且給英軍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在緬北,日軍犯了和英軍同樣的錯誤。

由於認為在這片崎嶇潮濕的土地上不適於使用戰車,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都沒有保留中隊以上規模的戰車部隊。原來準備改為戰車部隊的第18師團騎兵第22大隊被解散撤編。這個決定使緬北日軍的裝甲部隊根本無法與中國遠征軍抗衡。

在第18師團方面,除了師團直屬和偵察部隊的少量戰車外,曾經預備編製一個搜索聯隊,其中包括一個戰車中隊,兩個機械化步兵中隊和一個機械化輜重中隊。所謂搜索聯隊,實際就是後來的所謂摩托化步兵部隊,以機動性見長。事實上,許多日軍其他師團都有搜索聯隊的編製。例如,後來在八莫被遠征軍殲滅的就是日軍第2師團搜索聯隊(原好三大佐指揮)。但是,由於牟田口中將忙於組織英帕爾會戰,大量車輛和兵力都被調到他那一方面,第18師團的搜索聯隊遲遲不能編成。

不過,一部分戰車還是就位了。這支不多的裝甲部隊在中國裝甲兵奔襲第18師團總部時,曾為掩護田中師團長的逃走起到重要作用。

雲南方面的第56師團情況與第18師團相似。情急之中,日軍把中國第一次遠征軍丟棄的若干蘇制T-26坦克修理後使用,卻給中國軍隊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傷亡。

除了數量,在質量方面,日軍裝甲部隊也無法和中國軍隊相比。考慮到道路情況,在緬北日軍使用的戰車,主要是九五式和九七式輕戰車,其中最多的是九七式。

九五式戰車重量7.7噸,裝甲6~12毫米,裝備37毫米炮一門,機槍兩挺。由於中國軍隊普遍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穿甲能力為7毫米,這意味著如果打中薄弱部位,用輕機槍就可以打穿這種坦克。與之相比,九七式輕戰車更為寒酸,僅有4.25噸,裝備37毫米炮一門。

結果,這些戰車在與中國裝甲部隊的戰鬥中,多半不是一觸即潰,就是乾脆被作為堡壘使用。

在孟關的戰鬥中,中國戰車隊初次參戰,日軍一天就陣亡兩個大隊長。這對第18師團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那麼,第55聯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岡田公中佐,是不是日軍到此為止在胡康河谷之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軍官呢?

在中方對於胡康河谷戰鬥的資料中,對擊斃日軍軍官的軍階有著混亂的記載,被擊斃的軍官在日軍的作戰序列中常常查無此人。在一些資料中甚至出現了打死某「副聯隊長」的報道,實際上日軍根本不存在這種職務。聯繫到和紅軍作戰時期朱德和賀龍都有若干次被「擊斃」的經歷,不得不感嘆儘管新一軍的訓練是美式的,但國民黨軍的傳統依然根深蒂固。

在日方記載中,到孟關一戰為止,日軍陣亡官兵中職務最高的,是第55聯隊聯隊長藤井小五郎。

藤井小五郎,1894年生,兵庫縣須摩浦人,日本陸軍大佐。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8期。考慮到這個時候大多數他的同學還是大隊長級別,此人可算陞官甚快。中國方面的資料,認為此人在於邦之戰中被擊斃。

關於藤井的戰死經過,中日雙方的記載並不一致。中方對藤井之死的描述極簡單,說他戰死於胡康河谷。然而,按照日方的說法,藤井並不是死在中國軍隊的大反攻中。在大反攻開始前夕,剛剛升任聯隊長三個月的藤井一意孤行,深入前沿「視察」,不知隱蔽,結果被恰好前來探路的中國偵察兵狙擊身亡,可說死得十分窩囊。

事實究竟如何,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從藤井的後任山崎四郎大佐就任第55聯隊長的時間看,似乎日方的記載更為可靠。這簡直像世界盃決賽剛剛開場不到一分鐘,一方就進球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可惜的是,那名中國偵察兵沒有機會因為擊斃一個日軍聯隊長向上請賞了。

如果日方的記載真實,這位藤井大佐應該說死於驕橫。

剛剛和中國遠征軍交手的時候,哪個日軍不驕橫呢?在孟關之戰已經過去65年之後,井上咸等日軍第18師團的倖存官兵,談起遭到中國軍隊戰車部隊的攻擊仍然餘悸未消。他們的看法是,在當時中國軍隊戰鬥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田中新一師團長仍然固執地採取攻擊姿態,是導致整個戰局失利的重要原因。

其實,作為日本陸軍一名優秀的參謀型將領,田中新一在胡康河谷的防衛戰中,始終認為中國軍隊不過是紙老虎,一直試圖以進攻代替防守。

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日本陸軍中將是怎樣在胡康河谷組織防禦的吧。

根據日本防衛廳1968年整理的日軍在緬戰史,胡康河谷之戰,當臨濱日軍(第56聯隊第二大隊第6中隊)1943年10月底首先和中國軍隊發生戰鬥時,田中新一師團長正在密支那召集會議,討論迎戰中國遠征軍反攻的作戰方略。

當時,日軍第18師團的形勢,正是各個部隊均處於分散狀況下而顯得最被動的時期。作為師團步兵主力的五個大隊(步兵第114聯隊的第一、二大隊,步兵第55聯隊的第一、二大隊,步兵第56聯隊的第一大隊)都位於密支那及密支那以東地區,而且其中大部分剛剛在滇西和向怒江以西滲透的中國71軍發生了激烈戰鬥,正在向密支那返回的途中。另外,還有一個步兵大隊被部署在通往雲南的要隘臘戍一帶(步兵第114聯隊的第三大隊)。實際能夠使用的兵力只有步兵第56聯隊的主力(第二、第三大隊),和步兵第55聯隊第三大隊。

這些兵力,相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兩個師,就算中國遠征軍沒有經過美械化訓練,雙方的力量也不能說相等。儘管如此,田中依然制定了「趁敵軍主力從印緬國境侵入之機,將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他認為,雖然中國軍新38師已經攻入大龍河畔,但中國遠征軍主力仍在新平洋以北的山區地帶。所以,田中師團長決定,將師團主力部署在臨濱至新平洋一帶的狹路口附近,並採取積極的攻擊,力圖在那裡阻斷史迪威的反攻。

為此,田中新一仍然積極採取措施,努力將分散於各地的部隊向胡康谷地集結,率領這些部隊沿胡康谷地西進,迎擊中國遠征軍的部隊。他的計畫是派遣長久竹郎大佐指揮步兵第56聯隊主力以及山炮兵第二大隊為右翼,岡田中佐的第55聯隊第三大隊為左翼發動進攻,師團戰鬥司令部於11月上旬從密支那出發,開始向胡康谷地前進。

胡康—孟拱河谷的日方入口孟拱,到兩軍正在激烈交戰的新平洋等地,距離120多公里。這對於沒有什麼機動能力的日軍步兵來說,意味著必須在雨季末期惡劣的道路上艱苦跋涉。由於原始森林中的道路泥濘難行,第18師團部隊前進的速度特別緩慢。

在前線,遭到士氣高昂、兵力占絕對優勢的遠征軍部隊不斷攻擊,特別是中國軍隊迫擊炮的猛烈射擊,日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損失十分慘重。

然而,這是一個帶有積極進攻精神的決定。田中的判斷準確,到達新平洋的中國軍隊,實際只有陳鳴人的第114團一個團。這樣,日軍一度打得有聲有色,將第114團壓縮在胡康河穀穀口不能動彈。田中隨即派出步兵第55聯隊第一大隊(大隊長室積忠少佐),加強對第114團發起攻擊,大有一舉將第114團吃掉的架勢。

為這種情形所激勵,第18師團又將前線司令部進一步從原來孟拱河谷中的加邁向前推進到了孟關,師團二線部隊各部主力,開始迅速向孟關附近集結。計畫在新平洋方向發動一場猛攻,將遠征軍趕回印度。田中預定的進攻時間是12月15日。

應該說,田中這一部署,反映了剛剛和遠征軍交手時日軍的囂張。即便是在於邦戰敗之後,田中仍然在報告中聲稱,假如和中國軍隊一對三,自己有取勝的把握。

然而,這一舉動卻遭到日軍駐緬甸第15軍軍部的反對。

第18師團在發動攻勢的準備中,每一次都將所做出的作戰計畫和部隊部署情況,上報到第15軍軍部。而且,一直以來,軍部對師團所採取的方略都是同意的。

然而,隨著日軍前線戰況的不斷惡化,特別是久攻拉加蘇和「李家寨」都不能將其拿下,日軍上層對第18師團的作戰計畫產生了懷疑。在於邦附近作戰的長久聯隊(第56聯隊)搜集到了許多珍貴的情報和資料。通過這些情報和資料,日軍漸漸對中國遠征軍的作戰企圖,以及部隊編製裝備情況有了較為清楚的了解。特別是,長久聯隊還繳獲了中國遠征軍一個班長的日記,日記上詳細記錄了這個中國軍人在印度受訓以來的所有事情,日軍從中對中國軍隊的士氣、戰鬥意志、訓練程度等諸多情況有所了解。

據此,日軍意識到,在緬北的中國軍隊戰鬥力已經發生了明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