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胡康谷口

中日兩軍的戰線,依然膠著在胡康河谷西口。

打入新平洋的遠征軍先頭部隊如同一根魚刺,日軍動用了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大隊的主力,鏖戰兩個月,仍然無法將這根魚刺拔掉。12月底,當新38師和新22師先後投入戰場之後,日軍的日子越發不好過起來。

12月26日,孫立人親自指揮新38師主力發動為「李家寨」守軍的解圍之戰。這一仗打得乾脆利落,僅僅四個小時,在「李家寨」外圍駐壘圍困李克己部的日軍就敗退下去。

其實孫立人的增援部隊趕到,日軍早已得到情報。此時由於日軍的宣傳和那嘎工作隊的努力,當地相當一部分「山頭人」,也就是緬甸少數民族克欽人,對日軍態度比較友好,所以中國遠征軍的行動經常由於他們的通風報信而暴露。只是日軍低估了中美工兵的施工能力,不相信遠征軍能夠這樣快組織起攜帶重武器的大部隊翻越野人山來增援,認為這只是一支試圖與包圍圈中李克己部進行聯絡的偵察部隊。12月14日,遠征軍第114團一部曾試圖發動解圍之戰,但由於沒有重武器,在優勢日軍面前吃了敗仗,連長許炳新陣亡。有這次戰鬥的經驗,日軍對再次來援的遠征軍部隊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

之所以孫立人直接指揮的解圍戰鬥取得這樣的成果,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圍攻「李家寨」的日軍彈藥食糧皆不足,而且在此前的戰鬥中,雖然想盡辦法,仍然拿這支中國孤軍沒有辦法。此時看到遠征軍的大隊援軍到達,日軍士氣為之低落,因此戰鬥意志不夠堅定;其次,這支中國軍隊打仗的法子有些古怪,實在讓日軍難以適應。

戰鬥一開始,中國軍隊竟然用P-51式野馬戰鬥機進行火力準備,隨即使用炮兵猛烈攻擊大龍河東岸的日軍炮陣地。這陣突如其來的立體式攻擊異常兇猛,讓日軍大為驚訝。「李家寨」的地點在大龍河西岸的叢林中,日軍在胡康河谷最前方的大本營是孟關,第18師團前線指揮部和補給物資都集中在那裡,日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藉助簡易公路勉強把大炮從孟關拖到大龍河東岸,就再也沒法向前移動了。而且,由於道路泥濘,又經常被雨水沖壞,日軍的炮彈很難送得上來,大炮一直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很難發揮火力。所以,儘管日軍的炮兵對第112團防守陣地的威脅很大,但情況並沒有孫立人預料的那樣嚴重,因為日軍的進攻主要還是依靠步兵。李克己的迫擊炮和衝鋒槍,雖然打日軍的山炮不是對手,但收拾起扛著比人還長的三八大蓋的日軍步兵,卻是遊刃有餘。「李家寨」就是一個依託大樹建立的環形步兵防禦陣地,儘管飛機不斷空投物資彈藥,但不可能連鋼筋混凝土一起投下來,因此當地根本無法建造堅固的永備工事陣地。假如讓日軍像孫立人那樣用炮,那十個「李家寨」也早拿下來了。

孫立人是怎樣用炮的呢?中國遠征軍在「李家寨」反擊戰的第一陣排炮,就隔著大龍河把日軍的炮陣地點著了。因為在「李家寨」的戰鬥已經打了幾十天,日軍知道李克己手中並沒有遠程大炮,所以其炮兵根本沒有轉移陣地的習慣,在中國軍隊的炮火面前只好倉促就地還擊。但是,中國炮兵的火力明顯大大超過日軍,幾個回合,日軍的大炮就成了啞巴。

如同前面敘述的,由於兩個師瓜分了相當於三個美軍師的裝備,遠征軍駐印軍的炮兵部隊達到了變態的地步。孫立人部新38師居然轄有三個炮兵營(國民黨美械師正常情況下只轄一個),其使用的美國M1式75毫米山炮是專門為山地作戰設計的,平常用吉普車拖著也能賓士如飛,而它的射程遠遠超過日軍裝備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新38師有27個步兵連,卻有九個炮兵連,其炮兵訓練時間短,四個星期就算培訓完畢,戰鬥力卻很強,其原因讓國內的炮兵們既羨慕又嫉妒。在蘭姆伽訓練中心,中國的炮兵學會開炮以後,美軍顧問就會讓官兵們開車拖著大炮到野外去,用實彈射擊代替訓練,幾次拉練下來,無論射擊的準頭,還是相互配合的各個環節,都得到了最好的鍛煉。這種訓練方法曾有很多遠征軍老兵回憶過,純粹是用炮彈喂出來的,還真是難以效仿。

如同李向陽的好槍法是子彈喂出來的一樣,這種用炮彈喂出來的炮兵果然身手不凡,這一仗孫立人派出了一個完整的山炮營攻擊日軍炮陣地,雙方的炮戰在短時間內就成了遠征軍的射擊表演。

壓制住日軍炮兵後,遠征軍開始對日軍在「李家寨」周圍的陣地發動攻擊。在這裡,日軍最主要的陣地是大龍河上的渡口於邦,只要攻佔於邦,日軍圍攻「李家寨」的五個中隊就成了被掐斷的瓜蔓。

日軍在於邦的陣地與李克己的「李家寨」很相似,也是依託叢林中的大樹配置兵力,在樹上設置被稱做「鳥巢工事」的機槍陣地,一棵大樹就可以控制周圍幾百平方米的範圍。說起來,李克己設計出「李家寨」防禦體系,可能還參考了於邦日軍陣地的模式。這是因為,於邦是日軍常備設防陣地,早就修有工事。根據《大公報》隨軍記者煦東記錄,10月底的進攻中,李克己曾經指揮所部試攻過於邦,遠征軍對於邦敵軍的陣地印象深刻,稱「敵人的工事做得意外新奇,那戰壕有兩米多深,外面卻沒有一點積土,而壕底的兩邊,入口很小,壕內有寬敞的橫洞,當我們的士兵沖入壕溝時,敵人便一個個都鑽進洞里去了。這時候那些滿布在樹上的敵軍輕機槍巢便用猛烈的火力,向我們這些沖入壕溝的士兵射擊,洞里的敵人也用手榴彈向外面亂扔」。結果,第112團陣亡了兩個排長也沒有拿下來。

遭到日軍圍攻的時候,李克己布置的「李家寨」,和於邦敵軍陣地頗有些神似。應該說這種陣地在叢林戰中十分適合,日軍步兵很難接近「李家寨」。

攻克這種陣地,如果使用戰車還是比較有把握的。日軍進攻馬來亞的時候,英軍的指揮官柏西瓦爾將軍和遠征軍參謀長柏特諾,頗有些相似的教條主義精神,按照教科書得出了熱帶叢林戰中無法使用戰車的結論,於是把所有戰車部隊調離戰區。偏偏日軍這方面的書本教育不夠徹底,於是山下奉文將軍的部隊在戰車開路的情況下,接連擊破和繞過英軍七道防線,直抵英軍老巢新加坡,橫掃整個馬來半島。事後,軍事家分析日軍的戰車無論設計還是機械性能,在熱帶叢林中都是一種糟糕的武器,故障率極高。但是,哪怕少數幾輛戰車,在進攻戰鬥中,在防守一方缺乏重武器的情況下,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突破效果。到了二戰後期,美軍在謝爾曼坦克上裝備火焰噴射器,這種噴火坦克簡直是太平洋諸島日軍守備部隊的夢魘。

第18師團直屬部隊有一支使用九七式戰車的裝甲部隊,參謀長片岡衷少將也考慮過使用這支部隊攻擊進佔新平洋的中國遠征軍。不過,緬甸雨季的洪水摧毀了日軍在胡康河谷簡易公路上的橋樑,日本工兵僅僅來得及搭起簡易的浮橋,勉強可以通行空載的卡車。日軍向前線增援的時候,遇到橋樑,需要車載的步兵下車才能通行,而且公路也只能通到孟關,再向前方就需要用人力、獨木舟乃至大象完成運輸了。在這種情況下,四噸半的九七式裝甲車雖然被稱做「豆戰車」,但要想運到前線還是天方夜譚。無奈之下,片岡衷只好把這支裝甲部隊留作師團前線指揮部的警衛部隊。這個部署無心插柳卻起到了重大作用,這支部隊在3月8日遠征軍突襲孟關日軍司令部的時候,與遠征軍坦克第一營發生激戰,儘管全軍覆沒,但如果不是他們的阻擊,第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可能就被趙振華營長抓俘虜了。

解圍「李家寨」的遠征軍部隊也沒有戰車,如果單純使用步兵進攻或許還不如日軍。這是因為,當時新38師並不是搜索營那樣的突擊部隊,全軍的步兵武器還達不到人手一支衝鋒槍的水平,普通步兵使用的是,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使用的迦蘭德式步槍。遠征軍的老兵回憶,「我們新38師源自老稅警總團,在稅警總團時代,我們配備的武器裝備是比當時其他國軍來得先進,使用捷克制的步槍和機關槍。我們到了蘭姆伽整訓後,美軍就把我們的裝備換裝成美製。在國內的人不知道,以為美式的裝備一定比原來的好,其實不然!因為美國給我們中國駐印軍的裝備,都是美國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庫存貨,原是美軍已經不要了,是要報廢的武器。我們在實彈射擊練習時,都發現用美援的步槍,在射擊時往往打不準!因為槍的準星和儀錶針都鬆掉了!但是美軍的後勤能力很好,美軍把槍發給我們以後,美軍的後勤人員經常開著一部車,它好比等於一個小型兵工廠,他們到駐印軍各單位來,若是武器有缺失,他們馬上為我們維修。」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步兵對步兵打近戰,遠征軍未必能占太多的優勢。

但進攻的中國兵根本就沒有靠近日軍陣地的企圖,他們採用的戰術是用炮彈將日軍陣地周圍的植被炸光,然後用迫擊炮將暴露出來的日軍工事摧毀。如果日軍逃跑,則中國步兵的機槍子彈和手榴彈正等著他們。

沒有了炮兵的掩護,日軍步兵只能趴在地上挨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