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二氧化碳吸收劑?」

「無誤。」

「伺服與框架控制?」

「無誤。」

「擋流板完好率?」

「100%。」

「慣性制導指示器?」

「綠色。」

「電磁閥狀態?」

「最大。」

「溫度感測器?」

「無誤。」

托馬斯·阿德金森轉向他的儀器操控板,關閉了領航員和工程師兩人之間的反覆詢問。他自己的面板燈是綠色的,固定在彈球底部的機械手臂已經準備開始工作了。

來自球殼外面的「嗡嗡」回聲已經停止,代之以微弱的「嗖嗖」雜訊:進口艙蓋已經焊接完畢,所有的焊縫也都做了拋光處理。一個來到鑽探工場里的新來者,圍繞著這個彈球轉上一圈,只能看到一個毫無瑕疵的光滑球體,一點也看不出裡面有3個人的跡象。

3個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里的不舒服的人。

阿德金森在他的小金屬椅子里轉動著身體,試圖為自己度過未來的24小時找出一個好受些的位置。因為進出彈球非常耗費時間——進來的準備工作需要90分鐘,出去則要花30分鐘——為求最大效率起見,乘員們不得不把工作時間延長為通常的3倍。

最大效率,得了吧。老天爺!肯定能找到個比這更輕鬆的謀生方式。

通訊鏈路里傳出嘰嘰喳喳的說話聲。「彈球1號,我是潛水控制中心,」耳機里傳來一個空洞的聲音,「你們的狀態?」

領航員格羅夫拿起了麥克風,「我是彈球1號。所有系統運行正常。」

「明白。」

阿德金森偷偷地看了一眼格羅夫。作為領航員,他是這次下潛的技術負責人,說起來這真是個笑話,因為這傢伙除了看幾個儀錶,確保工作不被弄砸,幾乎不幹別的事。真正的工作都是他自己和工程師霍斯特兩個人在做。即便如此,格羅夫還是那種類型的人:他時刻都意識到那些音像信息不僅要傳回鑽探工場,而且還要傳給華盛頓郊外的一個安全基地,所以沖著攝像鏡頭,他也得表現得像個指揮官的樣……

通訊鏈路里又響起了嘰喳聲。「彈球1號,水閘開啟。可以下潛。」

「明白,」格羅夫說。

過了片刻,一切都沉寂下來。彈球旋轉著離開船台移向水閘時,坐在裡面的人先是感到突然顛簸了一下,接著就有漸漸的下沉感,然後,固定它的夾具鬆開、彈球向閘門落進去時,又突然感到一陣短暫的垂直下墜。加壓門合上時,頭頂上傳來「轟隆」一聲,跟來自外面的所有其他聲音一樣,這聲音減弱的方式十分奇特,它蕩來蕩去,以古怪的方式朦朦朧朧地迴響了無數次。

那都應歸功於彈球非比尋常的——事實上是怪異的——結構。它的外殼是由鈦金屬和環氧陶瓷硬質合金經特殊層壓處理製成的,內殼則用鋼材做了加固。不過對潛水裝置來說,採用雙層外殼是很普通的事。使彈球獨一無二的是兩層外殼之間的填充材料。阿德金森看過示意圖和照片,那裡面的支撐物是成百上千個數不清的支杆。這些支杆不僅分布在兩層殼體之間,也分布於支杆與支杆之間。

彈球的設計者是從大自然中得到了設計的靈感,而這正是阿德金森感到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他們闡述這一點時,他覺得他們簡直是在開玩笑。複雜得難以置信的支撐桿模仿的對象是……啄木鳥。這種看上去與其他鳥類別無二致的鳥,日復一日地鑿擊著樹榦,在這種撞擊的培育下,創造性地使它的大腦演變成了果凍一樣的膠狀物。而啄木鳥的顱骨是雙層的,這中間——猜猜是些啥?——就有著許許多多微小的支杆。

阿德金森搖了搖頭。一隻啄木鳥。耶穌啊!而就因為有非常大的壓力,還不得不把人完全密封在這麼一個亮閃閃的球里……

這個壓力。阿德金森總是竭力剋制自己不要去想它。

「彈球1號,」通訊鏈路里又發出了嘎嘎的呼喚,「我是潛水控制中心。你們已經通過水閘。加壓密封啟動。」

「明白,」格羅夫說。他放下無線電話,轉向霍斯特。「『獅蟻』狀態如何?」

霍斯特正趴在他那有3個顯示屏、1個鍵盤和2個小橡膠操縱桿的操控台上。「正在獲取。」

閑著沒事的阿德金森在旁邊觀看著工程師的工作。霍斯特眼睛專註在屏幕上,上面能看見3個物體的淡綠色聲納圖像,每個屏幕上有1個:他們自己的彈球在第1個屏幕上;第3個屏幕上是隧道掘進機;而在中間那個屏幕上,則是俗稱為「獅蟻」的遠洋機器人。船上只有一個「真正的」外部攝像機,那是由無線遙控的可視區勉強比潛望鏡大一點的裝置,是給領航員專用的。

「鎖定了,」霍斯特說。

「明白,」格羅夫在他的主控台上很快地按了幾個開關,然後把一個大旋鈕順時針轉了90度。「加大增益至75%。」

格羅夫的主控台上發出一個唧唧聲,接著似乎到處都響起了低沉的嗡嗡聲。然後,隨著彈球突然向下猛地一沉,他覺得心窩處就像有個氣球被突然拽住了似的,生出一種異樣的感覺。

「全部獲取,」霍斯特說。

格羅夫把無線電話從底座上一把扯下來。「潛水控制中心,我是彈球1號。我們已經鎖定了『獅蟻』。現在正在下降。」

霍斯特回到他的操縱桿上。彈球再次向下猛地一衝,這次感覺稍微要溫柔些,然後就開始平穩地沿著豎井向挖掘工作面降下去。

阿德金森又搖了搖頭。這彈球的結構已經足夠古怪,而它潛水的方式就更加奇特了。他在潛艇里干過,很熟悉潛艇的壓載艙和配平控制操作。可彈球上是沒有壓載艙的——在外殼上開孔洞,哪怕是最小的舷窗都是行不通的。作為替代,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獅蟻」的機器人潛水器,在豎井中,它的位置位於他們的下方,每個班次開工時它都會下行到挖掘工作面上去。它與彈球之間通過一個強有力的電磁場連接在一起:當「獅蟻」往下走時,它拖著彈球一起下行。

下潛之前,彈球上的大氣壓力與研究站上的一致。然後它下降到豎井的底部,通過電磁鏈路遙控「獅蟻」做所有的工作。到下班時,負責操控「獅蟻」的霍斯特只需把電磁鏈路斷開,彈球就會再次向上升起,並不斷尋求與周圍海水之間的氣壓平衡,直到它安全地回到研究站內,氣壓在這裡達到最終的平衡,彈球也停止了運動。

看起來真夠奇怪的。它工作起來就像是在施魔法,一步步地越潛越深。它甚至還帶有故障保險裝置:如果「獅蟻」出現機械失靈或故障,工程師要做的所有工作就是早早地切斷電磁鏈路,於是彈球就會自動升上來。阿德金森真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可整個這套工作程序的安排卻是非常巧妙的。當你徹底了解了它的原理之後,在這個壓力下,你再也找不出其他的解決方案……

又來了——這個壓力。

「相對深度負1,000英尺,」格羅夫通報道。

「電磁鏈路狀態良好,」霍斯特說,「穩速下降中。」

阿德金森舔了舔嘴唇。為在這樣的深度下進行工作,這個壓力不僅迫使他們搞出了這麼一個揮霍的解決方案,而且還使這工作幹起來既緩慢又痛苦。首先,讓堅固且自主運行、堪稱牢不可破的隧道掘進機把豎井向下鑽個十幾英尺深,再讓海水湧進來填滿這個新挖出來的洞。然後,他們就操縱附著在彈球底部的極其複雜和精緻的機械臂,用強化鋼帶對這個新挖出來的空間進行加固。這些都是他的活,還包括用真空吸塵裝置把挖出的淤泥抽上來,再通過一根接在排污口上的粗導管,把淤泥排到離研究站幾百碼以外的海底去。這些活幹起來既要快,還得一絲不苟,否則岩石和沉積物就會塌落下去——可千萬別出這種事——把挖掘機掩埋掉。

「相對深度負2,000英尺,」格羅夫哼哼道。

當然,那種事不會發生,因為他們都受過極好的訓練,而且整個過程也處在嚴密的控制之下。他的訓練——這得感謝那個怪僻的老古板——尤其顯得繁重、不愉快和苛刻。

到他們下班時,在研究站的正下方,中心豎井將再向下擴展300英尺深或更多一點,並且漂亮地被打上加固鋼帶的襯裡——由於豎井裡灌滿了海水,鋼帶本身不會承受任何壓力。

「我們的下降速度慢下來了,」格羅夫說。

霍斯特盯著他的屏幕,「『獅蟻』也走得慢。」

格羅夫皺起眉頭,「這不像上一次,是嗎?」

「上一次」指的是在前一天的任務中,「獅蟻」在接近豎井的最低點時,令人費解地停止了對命令的響應,時間有60秒。阿德金森漫不經心地想,哪個白痴給它起了這麼個綽號。「獅蟻」這名字聽起來像個小可愛,可這玩意的真傢伙看上去一點也不像只蟲子,而且也根本不是什麼小可愛:當你真正看到它之後,你會發現它是個笨重、樣子猙獰的機器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