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瓷韻匠心

在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七月十五頗富特色,既是民間的鬼節,俗稱「七月半」,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還是道家的中元節。對於以瓷器為基業的景德鎮而言,這一天更具有特別的意義,是瓷業窯主決定傭工請進、辭退及結算上半年工薪的日子,因窯主要在這一天決定是否更換工匠,故稱「變工節」。

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

要是高庄稱好,船連載任分攜。

燒制瓷器首先要開採瓷石(屬石質礦物)作為原料,這首詩前兩句講述的是在山裡開採瓷石後,再運到設置在溪河邊的水碓(利用流水衝擊帶動碓車)加工,經粉碎、淘澄後,製成磚狀泥塊,稱謂泥(dǔn),又稱作子。後兩句是間接稱讚高庄出產的子質量高。高庄即浮梁(今江西景德鎮)瑤里高嶺山,以出產優質瓷土而聞名世界,高嶺土在後世成為世界礦物學專用名詞。高嶺土礦物組成獨特,不必粉碎,只要用水濾去尾沙,即可製成子。

方方窨子濾澄泥,古語兒童莫壞坯。

煉到極稠捶極熟,一歸模範即佳瓷。

——龔鉽 《陶歌》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唐人白居易這首《憶江南》是公認描寫江南景色的名作——碧綠的江水,艷紅的江花,絢麗多彩,生機盎然。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怎由得人不深深嚮往?

由於白居易曾在蘇杭為官,加上另有兩首詩明確提及杭州、蘇州,因而公認此詩所描繪的亦是蘇杭風光。但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白居易筆下的「江南」其實是指浮梁,更具體地說,是昌江之南的景德鎮。

白氏長兄白幼文曾任浮梁縣主簿,白居易青年時期曾在昌南住了幾年。吸引他的不單有光彩奪目、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還有當地朝茶暮酒的習俗。這一段生活經歷時間雖不長,卻令他刻骨銘心,以致後來白居易做了杭州刺史,還特別號召天竺、龍井一帶農家學習浮梁茶農墾山種茶,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此即後世著名杭州龍井茶之來歷。

唐宋時的浮梁,確是人間天堂——境內遍布山巒、河流,秀峰綿延,山色如黛,河溪婉轉,綠水似練;山中有水,樹色參差,水帶環山,浟湙瀲灧;山色水光,交相輝映,天光雲影,並生共處,正所謂「湖光接晴空,山色有無中」。以山林為骨,以河水為脈,「浮梁」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 。

浮梁所轄景德鎮 距離縣城二十里,這一帶更是典型的水鄉風光——鎮內青山起伏,昌江自東北向西南穿過鎮區,又分出許多寬窄不一的支流港汊,水深足以行船。民居依山而建,面河而立,粉牆黛瓦,兼之小橋流水,靈動飄逸,古樹森然,恬靜澹然。外人來到這裡,便會不由自主地醉倒在水鄉的風韻中。

北宋時,大名士蘇軾和黃庭堅到浮梁拜訪好友佛印 ,三人乘船夜泛昌江 ,到東河與昌江交匯處,驚嘆於月色下的清幽江景,樂而忘返,留下一段風流佳話,被後人稱為「三賢夜遊」。以蘇、黃二人之見多識廣,尚且為昌江月色所陶醉,足見風光之旖旎。

可惜的是,元代以後,簡約生動的鄉土自然風光逐漸消失了。隨著青花瓷器技術的進步,景德鎮發展成為典型的手工業鎮市 ,瓷都地位凸顯。這處江南雄鎮的繁榮純然建立在瓷業生產的基礎上,「鎮人日以盛,鎮陶日以精」。所謂瓷之為道,「搗金石之屑,拔草木之精,埏之坯之,輐之繪之,釉之煅之,別土胍火色,尋蟹爪魚子」,所需無非土、木、火、水之物。於是,瓷石、礦土被挖去做坯,林木被砍伐燒窯。由於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出產優質高嶺土的青山最終都變成了光禿禿的平地。不單失去了綠水青山,景德鎮亦不再有昔日婉約可人的風姿,「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號稱「四時雷電鎮」。

轉眼又是一年七月半,是景德鎮一年中最重要、壓力最大的日子,是真正的「夜不能令人寢」。

在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七月十五頗富特色,既是民間的鬼節 ,俗稱「七月半」,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 ,還是道家的中元節 。對於以瓷器為基業的景德鎮而言,這一天更是具有特別的意義,是瓷業窯主決定瓷業傭工請進、辭退及結算上半年工薪的日子。窯主要在這一天決定是否更換做頭師傅即領頭,領頭則決定是否更換板板即小領頭 ,板板再決定是否更換夥計即操作工匠,故稱「變工節」。

事實上,在瓷器行業,一年只有四大節日——

一是二月十二的「花朝節」,傳說這一天是花神生辰,也是景德鎮瓷器行業規定的開工日期,行話叫作「花朝起手」。開工時,窯主要擺「起手酒」,請工匠吃飯。二月份工錢則稱為「起手錢」。

二是「變工節」,是總結上半年生產情況、制訂下半年計畫的重大日子。通常要放假三天,窯主先請做頭師傅上館子吃大茶,即炒菜喝酒,在酒宴上決定是否更換做頭師傅。如果做頭師傅留下,又決定留下板板及其夥計,便先由做頭師傅出面請眾人上茶館吃油條,叫作「定事茶」,再由窯主出面請各板板吃蒸肉飯,表示勉勵之意。

因「變工節」當日又是鬼節,各行幫 、會館 通常也在這一天置辦酒食,派人到墳山祭祀亡者 。

三是十月二十六的「人丁節」,是確定來年人工的日子,性質類似於「變工節」。窯主會在這一天置辦酒席,請吃「人丁飯」,決定是辭退還是繼續留用做頭師傅。如果窯主在席間大談來年計畫,即表示有意留下做頭師傅。如果只提一些感謝的客套話,便有辭退之意,做頭師傅對此心照不宣。若是做頭師傅不願意在原處工作,也要當天提出辭工。

做頭師傅確定留下後,就要立即找齊各個工種的板板,再由板板找齊本工種的夥計。定事後,工匠可向窯主借定錢,叫作「扯八中」。打比方說,工匠先借八兩銀子,為年底回家過年做準備,到來年「變工節」結算時,要按十兩銀子在工錢中扣除。

四是十二月十三的「歇手節」。按照行業慣例,坯工統一在這一天停工,不再做坯,故稱歇手。俗語云:「起手三日衍,歇手三日趕。」歇手並不意味真正的停工,工匠還需要繼續做完架上的半成坯,大約花費數日時間,這才能趕回家過小年。若是生意好,窯主可以延長做工時間,叫作「扯尾巴」,但是必須取得工匠同意,還得在「扯尾巴」期間每天多供應每位工匠四兩肉和「耳朵錢」。

瓷器是景德鎮的經濟命脈,鎮中之人直接從事瓷業者十之八九,餘下民眾亦多靠與瓷業相關產業謀生。在這樣的氛圍環境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不再是春節、中秋、冬至等傳統節日,而是七月十五「變工節」及十月二十六「人丁節」。

「變工節」尤其關鍵。瓷業行話有云:「七死八活九翻身。」說的是每年七月以前是淡季,坯工通常都會在七月歇工。到了八月秋收季節,各地行商都會趕來景德鎮購買瓷器,瓷業迅疾轉入旺季。且九月秋高氣爽,瓷坯容易乾燥,是做坯的黃金季節。工匠能否掙錢,就要看這幾個月的做活兒。俗語云:「做吃不空,坐吃山崩。」工匠若是不能在「變工節」被窯主僱傭,便只能「坐公館」,失去飯碗,坐吃山空,還要遭人白眼。手藝差些的工匠往往寢食難安,有一技之長者亦有相當的危機感。蓋因景德鎮是中國瓷都,制瓷水準在世界首屈一指,巧匠雲集薈萃,名家層出不窮。俗語有云:「一山還比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在利潤巨大、競爭激烈的瓷業更是如此。

以民窯為例,景德鎮號稱「民窯三千」,嘉靖、隆慶年間以都昌人氏崔國懋所燒崔公窯為冠。崔窯擅長模仿宣德、成化青花,所燒瓷器精美絕倫,能夠以假亂真。後來更在青料匱乏的情況下發展出青花五彩 ,亦有相當特色,獨步一時。

五彩是以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工藝。五彩通指藍色以外的其他彩色,如紅色、黃色等。因為明代尚未發明釉上藍彩,彩繪中的藍色須得使用青花,稱為藍彩。如此,定好瓷器圖案後,需要先以釉下青花描繪藍色部分,上釉燒成後,再用釉上彩料繪完剩下圖案其他部分,最後入窯燒制而成。

最早的青花五彩由成化鬥彩 發展而來。鬥彩與五彩情形大致類似,也是以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拼合成紋,來完成彩繪。但在鬥彩瓷器中,青花在圖案中以骨架形式出現,是構成整體裝飾的決定性主色,諸多釉上彩色只是附庸和陪襯。而在五彩瓷器中,青花並不是主色,只是普通一色,地位與紅、黃、綠等彩色相同。由於青花所起的作用截然不同,五彩和鬥彩製成品的風格也完全不一樣——五彩紋飾滿密,色彩艷麗,華麗之極,有大富大貴之氣,圖案富有層次感和真實感;鬥彩則保持了青花的幽倩色調,主體畫面高潔樸素,間或點綴的彩色又改變了青花的單一色相。

青花五彩瓷器盛行於嘉靖、萬曆年間,雖並非崔國懋首創,卻在其手中發揚光大。崔氏更是在傳統五彩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