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第二次北伐的桓溫

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元月,羌酋姚襄佔據許昌後,得隴望蜀,又想攻佔洛陽,洛陽當時為晉朝叛將周成所踞,雙方激戰,一時膠著。

姚襄,字景國,是羌酋姚戈仲第五子,「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雄武多才藝」,且「好學博通,雅善言談」。當年降晉,豫州刺史謝尚見其單騎渡淮,也屏去儀仗,便服相迎。一相交談,便歡如平生之交。叛晉之後,姚襄總想佔據有山河四塞之固的洛陽開建大業,不惜損威勞眾,猛攻堅城。

公元356年7月,東晉朝廷拜桓溫為征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諸軍事,進討姚襄,這就是桓大將軍的第二次北伐。

桓大將軍乘船,自江陵率水陸大軍,浩浩蕩蕩直奔中原而來。

夏日晴朗,桓溫與眾位僚屬隨員登上大船頂樓,北望中原,嘆息道:「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可見,對於王衍等人的清談誤國,桓溫深惡痛絕。經過金城,又見自己青年時代親手栽植的柳樹已茁壯長成,桓溫慨然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隨即攀枝執條,泫然流涕。魏晉風神,於桓大將軍真情流露之際可窺見一斑。

9月,桓溫已至洛陽城南的伊水,驚得姚襄急忙撤圍,聚兵結陣,來抵禦晉軍。

姚襄耍小聰明。他先把精兵埋伏於伊水北的密林中,又派人送信給桓溫,表示:「明公您親師王師而來,姚襄想奉身歸命,希望您下令三軍稍稍後退一步,我當親自拜伏道左迎候。」

桓溫何許人也,怎能中此小計。他對姚襄使人說:「我此來是開復中原,拜敬皇陵,與君無關。要來相見便來,馬上就有機會見面,不要再煩使人往還。」

見計不成,姚襄拒伊水與晉軍開戰。

桓溫結陣而前,本人親自披甲督戰。雙方開打,桓沖等晉將勇猛衝鋒,殺得姚襄大敗,數千人被斬首。

姚襄率殘兵數千奔逃於洛陽北山。由於姚襄為人「勇而愛民」,屢戰屢敗之際,許昌、洛陽附近的人民扶老攜幼,仍舊一路跟隨。聽說姚襄傷重身死的傳聞,桓溫營中剛剛被「解救」的百姓竟然「無不望北而泣」,可見這姚小伙確有不凡的人格魅力。

不敵之下,姚襄向西遁逃,徑往平陽而去(今山西臨汾)。

桓溫召見姚襄從前的手下楊亮,問姚襄為人。楊亮回答:「神明氣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

不久,姚襄又想謀圖關中,與前秦爭霸。當時的前秦主苻生派堂兄弟苻黃眉、苻堅等人與之激戰於三原(今陝西三原縣),雙方大戰一場,姚襄不敵,被秦兵擒殺,時年二十七歲。其弟姚萇率餘眾降前秦。後來,苻堅大帝兵敗淝水,各族降將紛紛反叛,姚萇最終縊殺了虎落平原的苻堅大帝(當時苻黃眉本來要殺姚萇,關鍵時刻,身為前秦大將的苻堅求情,才救了他一命),自己建立了後秦,並追謚姚襄為魏武王。此是後話。

憑城瞭望,眼見晉軍得勝,姚襄敗北,洛陽的周成自知不敵,率眾出降。桓溫大軍入城,屯金墉城。桓大將軍本人又親領僚屬,拜謁西晉幾處皇陵,修茸墓所,並留兩千兵士鎮戍,遷降民三千餘家於江漢平原,執逮周成返歸建康復命。

勞苦功高,東晉改封桓溫南郡公,並封其子桓濟為臨賀縣公。至此,桓氏一族,兄弟子侄皆掌重鎮要職,顯赫一時。

公元361年(穆帝昇平五年)5月,桓溫又派其弟桓豁督沔中七郡諸軍提兵回至許昌,大敗前燕大將慕容塵。

6月,東晉穆帝病死,年僅十九。由於穆帝死後無嗣,朝臣擁立成帝長子琅琊王司馬丕為帝,是為東晉哀帝。

哀帝興寧元年(363),前燕軍隊又進攻洛陽,桓溫派兵數千赴援,並上書朝廷,建議遷都洛陽。此時的桓溫,已被晉廷加封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威勢莫此之盛。一言既出,晉廷上下惶惶不可終日。

桓溫遷都之議,確是想以「虛聲威朝廷」。南遷江東的東晉官吏大大小小早已在江南安家立業,廣佔山澤,如果北遷洛陽,丟掉幾十年辛苦積攢下來的家業不說,洛陽地處前線,保不準哪天又失守,身家性命也會一朝玩完。

最終,倒是揚州刺史王述點明桓溫不過是恫嚇朝廷,「但從之,自無所至」,晉廷「優詔」答桓溫,互相都有了大台階下,遷洛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東晉哀帝繼統沒過三四年,就於356年病死,時年僅二十五。其同母弟司馬奕繼位,是為東晉廢帝(海西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