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峻之亂的最後平定

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六月,陶侃親率大軍抵至尋陽。當地的朝臣將士均議論紛紛,以為陶侃來後肯定會先「誅庾亮以謝天下」。

庾亮又驚又怕,急得差點跳河。幸虧老友溫嶠出主意,讓他親自前往陶侃營帳拜見、道歉。

陶侃沒有心理準備。忽然看見權傾一時、玉樹臨風的皇帝大舅跪伏於自己面前,口中喃喃道歉不停,也大驚失色:「庾元規竟拜我陶士行啊!」

「(庾)亮引咎自責,風止可觀,(陶)侃不覺釋然」。晉人就是這樣天真、大度,崇仰人物風采。面對這樣一個禍亂天下、引狼入室又曾要加害自己的權臣對手,放在別的朝代別的人身上,早就舉刀惡狠狠當頭剁下。但「魏晉風度」的魅力不可小覷,言語舉止之間,竟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化仇恨為友誼。

陶侃大笑,說:「君侯您大修石頭城就是防備我,今天倒來求我辦事了!」言畢,兩人「談宴終日」。

陶侃出兵,局勢陡然改觀。「戎卒四萬,旌旗七百餘里,鉦鼓之聲,震於遠近」。

蘇峻沒想到陶侃會和庾亮講和,忙從姑孰回軍,還據建康石頭城,分遣眾將以迎戰陶侃。

陶侃,字士行,鄱陽人。他孤貧,喜讀書,入洛陽後,為張華所嘆異。陳敏作亂江南,陶侃在江夏太守任上,屢次破賊。元帝至江東,陶侃多所贊襄,並在進討王沖、杜弢的戰役中立功不少,深得王敦舉薦。後來,王敦又忌陶侃功高,差點殺掉這位自己曾竭力推舉的將軍。王敦之亂,陶侃堅決站在明帝一面。事平後,得授荊州刺史,征西大將軍。「(陶)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於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同時,陶侃本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斂膝危坐,日理萬機。他還尤其憎恨屬下賭錢、飲酒,斥之為「牧豬奴戲」,對犯者痛加鞭捶,無所寬怠。下屬有「孝敬」他東西的,陶侃都問對方何由所得。「若力作所致,雖微心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饋。」在崇尚浮華清談的晉朝士大夫中,像陶侃這樣對政事身體力行的實幹家非常少見,綜理微密,非常人可比。尚書梅陶曾非常中肯地讚歎陶侃:「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曹操),忠順勤勞似孔明(諸葛亮)。」雖如此為世所重,陶侃「然媵妾數十,家僮千餘,珍寶奇貨富於天府」。老頭子富貴榮華,七十六歲時善終,有子十七人。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有個曾孫最有名——陶淵明。可見,富不過三代,到陶潛之時,已經窮得天天思量著是否「為五斗米折腰」了。

話說回頭。蘇峻為保險起見,打好手中王牌,便強迫小皇帝移遷至石頭城。王導固爭,蘇峻當然不聽。「帝哀泣登車,宮中慟哭」。小孩子年僅七歲,忽然從他所熟悉的皇宮被逼搬家,其驚懼可想而知。

到了石頭城,蘇峻騰出一座空倉庫作為孩皇帝的宮室,天天有事沒事在小孩子面前放肆狂言,大罵庾亮等人。這蘇將軍也是喪心病狂,讀書人出身,又曾有大功於東晉,得勢之後,竟天天對著一個小孩發威作福,可見被皇帝大舅庾亮氣成了失心瘋。

幸虧鍾雅、劉超、華恆等幾位大臣忠心耿耿,「臣節愈恭」,輪流伺候這位被幽禁的孩皇帝,並天天教他讀書寫字學文化。

雙方接戰,互有勝負。晉軍取得較大一點的勝利,溫嶠屬下毛寶劫取蘇峻送給祖約的萬斛糧米,並斬殺賊兵近萬,「(祖)約由是飢乏」,削弱了蘇峻這支最重要同盟軍的士氣。

不久,陶侃率水軍進至蔡洲,屯於石頭城西岸的查浦,溫嶠屯軍於沙門浦。蘇峻登上烽火樓,遠觀晉軍勢盛,始有懼色。

庾亮立功心切,派手下督護王彰進攻蘇峻,交戰大敗。慚愧之餘,庾亮把自己的節符送交陶侃請求處分。陶侃倒幽默,派人轉告說:「古人三敗,君侯始二。當今事急,不宜數爾。」

諸軍齊至石頭城後,都想馬上與蘇峻決戰,陶侃拿定主意,說:「賊眾方盛,難與爭鋒,當以歲月,智計破之。」

眾人不聽,結果真的「屢戰無功」。蘇峻軍隊身經百戰,早先在江北常和後趙的羯族軍隊拼殺,驍勇兇悍,一般的晉軍還真干不過這支隊伍。

祖約方面,其侄祖渙被毛寶打得大敗,合肥戍也被晉軍攻佔。不久,祖約諸將又暗中與後趙通謀,石聰、石堪等人指揮後趙大軍搶渡淮水,裡應外合,使得長久以來不得人心的祖約丟棄壽春老巢,逃奔歷陽。

祖約敗訊傳來,蘇峻心腹路永等人害怕大事不濟,勸蘇峻盡誅王導等大臣,清空朝堂。蘇峻一直敬重王導,不聽。

眼見己計不用,路永等人對蘇峻也起了二心。王導聽聞消息後,反而派人誘使路永歸順自己,並在十月間由路永引路,帶著兩個兒子奔逃出石頭城,跑到庾亮駐軍的白石。

雙方相持之中,數次交鋒,晉軍多敗。從石頭城逃出的朝臣都講:「蘇峻狡猾有膽略,其徒驍勇,所向無敵。」溫嶠氣得大罵:「諸君真是怯懦,怎麼反誇賊人英勇?」

「及累戰不勝,(溫)嶠亦憚之。」

更要命的是,溫嶠軍隊的軍糧很快食盡,不得不向陶侃借糧。陶侃憤恨溫嶠等人輕易出兵,不答應借糧,並想撤兵再作打算。最後,毛寶自告奮勇,前去激勸陶侃,並親自率兵燒毀蘇峻在句容等地的軍儲。陶侃定下心神,怒氣漸消,重新布置兵力,並分糧米五萬石給溫嶠軍隊。

蘇峻的軍隊,確實是善打硬仗的士兵。這些叛軍不僅不理虧勢窮,反而連連掉轉頭主動進攻晉軍在建康周圍建立的城壘。白石壘攻不下,他們又猛攻大業壘(今丹陽附近)。陶侃本想派兵救援大業,他手下長史殷羨勸言:「我們的兵士不習步戰,如果救大業而不勝,則大勢去矣。不如急攻石頭城,則大業之圍自解。」陶侃從之。當時,吳縣、嘉興、海鹽、宣城等地戰場,官軍連連敗績,形勢一片大壞。

如果此時沒有出現一件離奇的偶然事件,晉軍不一定打勝,雙方苦戰,麻桿打狼,沒準哪天蘇峻一生氣,殺了孩皇帝和諸大臣,東晉王朝就一下子玩完掉。這一離奇事情太不可思議,就像一個蹩腳的小說家,為了偏幫理想中的正義一方,憑空給「壞人」安排了一個離奇的死亡結局——蘇峻陣亡!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東晉將領溫嶠和趙胤得知同盟軍陶侃逼近石頭城,龜縮已久的憋氣終於演化為NFDA2人之膽。他們從自己的壘中率步兵一萬多人南上列陣,想居高臨下進逼叛兵。蘇峻絲毫不懼,只率八千人出戰迎擊。對陣之時,蘇峻的兒子蘇碩與叛軍勇將匤孝兩人只率數十騎人馬,沖著趙胤的前軍就奔殺過來,竟然把晉軍打得大敗。

幾十騎打一萬多,這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蹟。蘇峻立馬陣中,看得高興,連飲數盞美酒,忙派人重賞那幾十個得勝還營的將士。估計是太過高估自己的身手,蘇峻對左右說:「匤孝能破賊,難道我本事不如他嗎?」言畢,他自己一人躍馬沖入溫嶠那小部分要跑未跑正在猶豫的晉軍軍陣,身後只有數騎親兵跟隨,其屬下大軍都還未緩過神來。

酒勁發作,風吹加顛簸,蘇峻搖搖晃晃,平時的英武只剩下空架子。他突陣未遂,被立陣的晉兵用長盾和長矛阻擋不得前進。見不能入陣,蘇峻掉轉馬頭,想就近趨上高坡,再掉轉馬頭借坡勢重新突陣。

晉軍陣中幾個牙門將抓住這千載難得的機會,把因醉在馬背上搖搖晃晃的蘇峻當成活靶子,就近嗖嗖甩出數枝投矛,一下子把蘇峻洞穿數處,這位傳奇將軍摔下馬來,糊裡糊塗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幾個晉將急忙趕上前,揮刀剁下蘇峻首級,肢解屍體,並在陣前把剩下的中間一截屍體焚燒(頭顱四肢用作領功邀賞)。「三軍皆稱萬歲」。

一切發生得如此突然,叛軍一方只得眼睜睜看著主帥被本來大敗的晉軍當成一隻白切雞「料理」了。

與一般的叛亂不同,這次即使首領蘇峻被殺,叛軍仍舊人心未散。蘇峻的司馬任讓推戴蘇峻之弟蘇逸為主,繼續與晉軍抗衡。

蘇碩悲懼之下,找到庾亮父母的墳墓,剖棺焚屍。一報還一報:「我爸爸屍體被肢解焚燒,你父母屍體我也點著當柴燒。」

蘇逸一方,也只能閉城自守。蘇峻派外攻掠的諸將,聞主帥死訊,也只好紛紛回撤。雖然仍能定住軍心陣角,但蘇峻的突然死亡,叛軍銳氣已泄,只能反攻為守了。

晉朝的冠威將軍趙胤也恢複了精神,率軍猛攻龜縮於歷陽的祖約。眼見城守不住,祖約率家族及親信數百人北逃,投降昔日他哥哥祖逖的死對手後趙「天王」石勒。

石頭城內的晉朝侍中鍾雅、右衛將軍劉超等人聽聞蘇峻死訊,暗中積極活動,準備乘間帶著小皇帝逃出石頭城,投向四面集結的政府軍。謀發事泄,蘇逸派任讓去捕殺鍾、劉兩人。看見叛軍兵士手執明晃晃的兵刃,把正教自己習字的兩個忠臣綁起,粗暴地往外推搡,孩皇帝上前抱住兩人,悲哭不已,叫道:「還我侍中!還我右衛將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