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方唱罷我登場

——「八王之亂」的「漸入佳境」

惠帝復辟,篡位的趙王倫被賜死,齊王自然也要大賞「功臣」。齊王司馬冏獲封大司馬,加九錫;成都王司馬穎為將軍,加九錫;河間王司馬顒為太尉,加三錫;常山王司馬乂改封長沙王,為撫軍大將軍。其中,齊王司馬冏是惠弟堂兄,成都王司馬穎和長沙王司馬乂與惠帝都是同父異母的同房兄弟(司馬乂與楚王司馬瑋同父同母,楚王起兵時跟隨左右,被貶為常山王),這幾個人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王爺。河間王司馬顒是惠帝堂叔,年紀在四十歲左右。可以想像,這些人在一起,宮中橫坐的又是個大傻帽兒皇帝,誰又能向誰低頭呢?

手奪惠帝璽綬的義陽王司馬威從外退兵至九曲(今河南鞏縣)時,聞聽趙王司馬倫倒台,慌忙丟下所統軍隊,逃歸洛陽大宅子待罪。諸王商議想饒他不死,一直獃獃坐在上座的惠帝忽然發話:「阿皮(司馬威小名)掰我手指,奪我璽綬,不可不殺。」傻爺們兒這句話,也是他當皇帝一輩子唯一自己做出的「決定」,諸王當然無話,派人殺掉司馬威。

剛剛安定沒幾天,數位王爺各自結夥拜祖陵。新野王司馬歆勸說齊王司馬冏:「您與成都王一起建立不世之功,應該留下他在京城輔政,如果無此心,應該削去他的兵權。」長沙王司馬乂在拜陵時對異母兄成都王司馬穎也建議:「天下者,先帝之業,王宜維正之。」意思是應該由武帝一系的人來維持,提防齊王。

成都王幕下高參盧志提出以退為進的謀略,他說:「齊王當時號稱有百萬之眾,為張泓所敗,正是王爺您強攻孫會才成大功。兩雄不俱立,大王您應該以太妃(成都王生母)有病為由,上表還歸鄴城,朝廷委重齊王,此舉可收四海之心。」成都王司馬穎很聽話,馬上入宮辭別惠帝,與從人快馬加鞭從洛陽返回鄴城,「由是士民之譽皆歸(司馬)穎」。回到鄴城後,司馬穎又推御九錫殊禮,表論功臣,賑濟災民,埋葬陣亡將士,「皆盧志之謀也」。史載,「(司馬)穎貌美而神昏,不知書,然氣性敦厚,委事於(盧)志,故得成其美焉」。

齊王司馬冏一直懷疑大才子陸機為趙王司馬倫替惠帝撰寫禪位詔書,就把陸機、陸雲兄弟抓起想殺掉。成都王也為之辯理,救了二人,並表陸機為平原內史,陸云為清河內史。二陸兄弟的友人勸他們趕緊還吳地,遠離是非,陸機認為司馬穎對自己有保薦之恩,「可與立功」,不聽。齊王司馬冏手下的東曹掾張翰(字季鷹)也是吳中人士,「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蒓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遂命駕便歸。」此舉聰明,果然保全性命。蒓菜湯、鱸魚膾不見得多麼好吃,但以此為借口掛帆而去,不僅能避禍,還能留千秋萬古瀟洒之名,張季鷹此舉是真名士所為。

由於惠帝太子司馬遹被賈后殺掉,司馬遹的兩個兒子又被趙王司馬倫殺掉,惠帝就沒有繼承人。按繼承人順序,「大將軍(司馬)穎有次立之勢(可為皇太弟)」,齊王司馬冏當然不會任情勢這樣發展下去,於是他就奏請立惠帝的侄子、年方八歲的司馬覃為皇太子,自任太子太傅,又加封親信東海王司馬越為司空,領中書監。司馬越也是惠帝族叔輩。

齊王司馬冏大權在手後,驕奢擅權,大起府第,耽於宴樂。侍中嵇紹、殿中御史桓豹、孫惠等人皆上書相勸,尤其是孫惠上書,言語懇切,辭理分明:「天下有五難、四不可,而明公皆居之。冒犯鋒刃,一難也;聚致英豪,二難也;與將士均勞苦,三難也;以弱勝強,四難也;興復皇業,五難也。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權不可久執,大威不可久居。大王行其難而不以為難,慮其不可而謂之可,明公宜思功成身退之道……」齊王司馬冏對這些良諫,都「遜辭謝之,然不能從」。

一年多以後,惠帝永寧二年(302),河間王司馬顒在長史李含的慫恿下起兵。李含出主意說:「成都王司馬穎是皇帝至親,齊王司馬冏越親而專權,朝野怨恨,現在發檄長沙王司馬乂討攻齊王,齊王必會先幹掉長沙王,我們因此再以此罪除掉齊王,擁戴成都王入京,以安社稷。」

河間王司馬顒本來就是趙王司馬倫親信,當時也是因形勢所逼才不得已加入討趙王的軍隊,齊王對他一直懷恨在心。至此,他覺得時機成熟,派部將李含、張方為先鋒,率軍直奔洛陽,同時,他遣使邀成都王司馬穎一起發兵。盧志諫勸,司馬穎不聽,準備兵馬待發。

河間王部將李含、張方臨近洛陽屯軍,便發檄讓長沙王司馬乂攻討齊王司馬冏。兩位王爺本來同時在京,關係還不錯,但齊王認為長沙王與成都王是兄弟(同父異母),便先下手為強,派人攻襲長沙王。「(司馬)乂身長七尺五寸,開朗果斷,才力絕人,虛心下士,甚有名譽」,他率百餘人飛馳入宮,關閉諸門,「奉天子攻大司馬府」。有皇帝在手,一下子就轉被動為主動。當夜,城內大戰,齊王稱「長沙王矯詔」,長沙王稱「大司馬(齊王)謀反」,飛矢雨集,火光衝天。在上東門樓上哆嗦避難的惠帝又被嚇了一巨跳,「矢集御前,群臣死者相枕」。

連戰三日,齊王部隊大敗,司馬冏被自己的長史趙淵執送入宮。「(司馬)冏至殿前,帝惻然,欲活之」,傻帽兒皇帝也知道好壞,這位堂兄擁立自己複位,很想饒他一命。「(司馬)乂趣左右牽出」,斬於閶闔門下,循首六軍示眾。齊王司馬冏是八王中第四個死掉的王爺。

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李含、張言等人聞知齊王已死,就引兵還據長安。

才過半年多,惠帝太安二年(303)八月,因長史李含等人為長沙王司馬乂所殺,河間王司馬顒又起兵討伐。成都王雖一直在鄴城,但恃功驕奢,起先還能「遙制朝廷」,但隨著長沙王司馬乂翅膀漸硬,兄弟生出嫌隙,於是成都王附和河間王,共同前往洛陽討伐長沙王。盧志諫勸,司馬穎不聽。

河間王司馬顒以張方為都督,將兵七萬自幽谷東趨洛陽。成都王司馬穎引軍屯朝歌,以陸機為前將軍、前鋒都督,率二十多萬人南向洛陽。

眾人大戰,死傷數萬。長沙王手中有惠帝這張王牌,關鍵戰鬥皆在軍中顯耀皇帝旗鼓。建春門一戰,陸機大敗,「赴七里澗,死者如積,水為之不流。」由於陸機兄弟與成都王司馬穎的太監孟玖不合,孟玖就說陸機有二心想聯合長沙王謀反。成都王沒主見,下令誅殺二陸兄弟及其三族。殺頭之前,大才子陸機嘆道:「華亭鶴唳,可復聞乎!」與當年咸陽市上被腰斬的秦朝丞相所發黃犬之嘆,大相類似。知退不退,後悔無及!

打敗成都王派來的陸機,長沙王司馬乂深覺惠帝這個幌子確實好用,又「奉帝攻張方,(張)方兵望見乘輿(皇帝御車)皆退車,(張)方軍大敗」。

雙方僵持不下。長沙王主簿祖逖(「聞雞起舞」、「擊楫中流」兩個典故的主人公)建議,派人持詔到西北,命雍州刺史劉忱起兵襲擊河間王司馬顒的後方,這樣,張方軍不得不回,可解京城之圍。

長沙王司馬乂雖然總是把皇帝大傻哥哥弄在軍中打仗,「而未嘗虧奉上之禮」,服侍周全,禮數不虧,故而「城中糧食日窘,而士卒無離心」,前後斬獲六七萬人。圍城二王兵馬略盡,張方也準備逃回長安。

關鍵時刻,本來與長沙王一夥的惠帝族叔東海王司馬越「慮事不濟」,害怕城外二王兵馬越聚越多,就與殿中親將密謀,半夜沖入司馬乂房中,把這位俊偉英勇的長沙王捆綁起來,關在金墉城裡,並以皇帝名乂下詔免其官職,召成都王司馬穎等入城輔政。「城既開,殿中將士見外兵不盛,悔之,更謀劫出(司馬)乂以拒(司馬)穎」。司馬越見情勢不妙,大懼,想殺掉長沙王司馬乂以絕眾望。黃門侍郎潘滔(與潘岳同官同姓同為文人)出了個絕好的壞主意,遣人密告張方,借張方之手除掉司馬乂。

張方本性殘暴,派兵從金墉城中押出司馬乂,綁縛於城外兵營中,放在火堆上慢慢烤炙而死,時年二十八。「(司馬)乂冤痛之聲達於左右,三軍莫不為之垂涕。」八王之中,長沙王司馬乂是第五個被幹掉的。

交戰中數次大敗的成都王司馬穎此刻得意,耀武揚威入京師後,又還鎮於鄴城。「詔以(司馬)穎為丞相,加東海王(司馬)越守尚書令。」司馬穎又派親信將領石超守洛陽十二城門,「殿中宿所忌者,穎皆殺之,悉代去宿衛兵」。並廢齊王所立的皇太子為清河王,河間王司馬顒也乖間買好,表請立司馬穎為皇太弟,「詔從之」。

西北方面,河間王司馬顒屢為劉枕所敗,急召張方還長安。張方臨行,掠劫洛陽宮中男女萬餘人而去,途中乏食,便殺掉掠來的男女夾雜牛羊肉充當軍糧。到關中後,張方與司馬顒雙方合軍,大敗劉枕,腰斬了這位雍州刺史。

「太弟(司馬)穎僭侈日甚,嬖倖用事,大失眾望」。居於京中的東海王司馬越也久有自固之心,於惠帝永興元年(304)秋天勒兵入雲龍門,聲討成都王,並恢複司馬覃的皇太子身份。司馬越還效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