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鹿人的故事 編後記

拿起十多年前編過的這本書,為重版做些準備工作。令我不可思議的是,除了發黃的紙張和粗劣的鉛排字顯露出當年書籍的簡陋,竟仍然讓人感覺到作品語言的精緻和意蘊的深邃。這不禁令我感嘆當今不少出版物空有一副漂亮的外表,翻開卻「缺斤短兩」。而這本書是有份量的,值得人們細細地咀嚼,否則你就難以理解作者怎麼會在十年之後寫出《塵埃落定》,由此走上中國當代文壇的最高殿堂。

最早編這本書時我尚未曾與書的作者謀面,等書出來後,才在一次青年作家的會上見到阿來。他比我想像的要年輕,圓圓的臉龐,留著學生式的短髮。從他的小傳中知道他是藏族,他作品中的主角電大多是藏族,可從他的服飾和相貌上卻看不出什麼民族的特徵。正像他在文章中描繪的那樣:他不是一個善於表達的人。但我知道他為人熱情,那次他邀請我有機會到他的家鄉——阿壩草原去看看,親身體驗一下他作品中的氛圍,儘管這個夢想至今沒有實現。

其實,有時從文學作品中形成對某地的印象,夢想可能比實地更純粹些。阿來作品的畫面感很強:搖搖欲傾的老房子;一步一趨的朝拜隊伍;金黃色的麥地和藍澄澄的湖水;還有近處的草地和遠處的雪山……是的,我從阿來的作品中認識了阿壩,認識了那裡的藏族生活。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都從青年步入中年,阿來還在執著地寫作,雖然作品不多,卻非常紮實。我知道,他心中的那盞文學之燈始終沒有熄滅,而且越點越亮。我們多麼盼望中國文壇上能多幾盞這樣的燈火啊!

許多當代文學創作的驍將都是從作家出版社「文學新星叢書」起步的,阿來也不例外。這次重版,將書的封面和版式重新作了設計,畢竟時代在變化,人們的審美好惡也在變化。不變的是內容,如果一部小說出版十年後還能讀,起碼說明它有些生命力。

有生命力的作品就不會過時。

是為編後記。

楊德華

2000年深秋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