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末世土司

沿梭磨河而下,十五公里處就是松崗鄉。再往下是金川,金川再往下便是我們已經去過的丹巴。

電站距松崗鄉所在地還有兩公里左右的路程。

當松崗電站的大壩出現在我眼前時,我卻沒有一點激動之感。我懷揣著一紙入學通知書離開的時候,大壩剛剛澆築完基礎部分。現在壩里蓄滿了水的部分,那時是一個不小的果園。春天,那裡是一個午休的好地方。大家把拖拉機熄了火停在公路上,走進果園,背靠著開花的一株蘋果樹,斜倚在帶著薄薄暖意的陽光下,酣然入眠。

那時普遍缺覺,一台拖拉機兩個人倒班,再說了,加一個班,還有一塊五毛錢的加班費,可以在小飯館裡打到兩碗紅色的甜酒。

有時候,我的同伴們會小小地賭上一把。但我只想睡覺,睡我那十六七歲的人那永遠不夠的睡眠。

但是,那個大壩在我眼裡卻沒有讓人激動的感覺。因為我付出的勞動,因為記憶中那上千人挑燈夜戰的盛大勞動場面,我覺得這個大壩應該更加雄偉高大。我想上大壩走走,卻被一個值班人員不客氣地擋住了。

於是,便更加地興味索然。

好在,再有兩公里的樣子,公路再轉過幾個山彎,就是松崗了。於是,我便離開電站,奔向了松崗鄉。

中午時分,我在一個小飯館裡坐下,要了菜和啤酒,坐在窗前,望著對面山嘴上的松崗土司官寨。

在我眼前,很多建築都傾圮了,只有兩座高高的石碉,還聳立在廢墟的兩頭,依然顯得雄偉而又莊嚴。其中一座碉堡的下部,垮掉了很大一部分,但懸空了大半的上部卻依然巍巍然在高遠的藍天下面。松崗這個地名,已經是一個完全漢化的地名,其實這是藏語名稱茸杠的譯音。這個地方的名字,便是由那山樑上那大片廢墟而來,意思就是半山坡上的官寨。

飯館老闆我認識,因為我們那時曾在他的地里偷掰過不少玉米棒子。為此,他來找我們的領導大吵大鬧過。當然,他不認識我,所以,我也沒有為此補上一份賠償。

我只是跟他談起了松崗土司寨子。他告訴我,那座懸空的碉堡,是「文革」武鬥時一個重要的堡壘,進攻的一方曾用迫擊炮轟擊,卻只炸出了下半部分那個巨大的缺口。我說,再轟幾炮不就倒了嗎?

他笑笑,說:「那個時候嘛,也就是擺擺打仗的樣子,沒有誰特別認真地打。」

看他年紀,應該知道一些末代土司的事情。他果然點頭說,見過少土司的。我也多少知道一些這個末世土司的故事。後來,這個土司在五十年代末從西藏逃去了印度,後來,又移民到了加拿大。八十年代還回到這裡,故地重遊過。

這也是土司故事中一個有意思的版本。一個末世土司的版本。在百姓傳說中風流倜儻的末世土司叫蘇希聖。蘇本人並不是土司家族出身。他的家族本身只是我家鄉梭磨土司屬下的黑水頭人。後來,梭磨土司日漸式微,黑水頭人的勢力在國民政府無暇西顧的民國年間大肆擴張,很多時候,其威信與權望已在嘉絨眾土司之上。

說起來,事情恐怕也不僅僅像是巧合那麼簡單,到了土司制度走到其歷史尾聲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嘉絨境內的眾土司們都有些血緣難繼的感覺了。松崗土司也不例外。正是土司男性譜繫上出現了血緣傳遞的缺失,一個勢力如日中天的頭人的兒子,才過繼過來,成了這裡的少土司。

這些故事聽起來,也像是一些末代帝王故事的翻版。所有宮闈戲劇的一種翻版。

而松崗土司家族本身,原來也只是雜谷土司轄下的一方長官。只是到了乾隆十六年,其治所遠在幾百里外的雜谷土司因侵凌梭磨土司與卓克基土司被清兵鎮壓,雜谷土司蒼旺被誅殺,雜谷土司本部所在轄地改土歸流。松崗這塊地則授由梭磨土司之弟澤旺恆周管轄,並授予松崗長官司印。

這是松崗土司之始。據說這首任土司繼土司位兩年就死去了。後傳十二世至土司三郎彭措,因其無惡不作,激起民變,於一九二八年被殺,並被拋屍入河,土司無人繼任。土司治下八大頭人分為兩派,輪流襄助土司太太執政十五年後,方有末代土司蘇希聖入掌土司印。七年後,嘉絨全境解放,土司時代的事情,就一天一天地變得越來越遙遠了。

那天,在仰望著土司寨子廢墟的那個小飯館的窗台上,我看到一個幾頁紙的已經沒有了封皮的鉛印小冊子。其中一段像詩歌一樣分行排列的文字是歌頌松崗官寨的:

東邊似灰虎騰躍,

南邊一對青龍上天,

北邊長壽烏龜,

東方視線長,

西邊山勢交錯萬狀,

南山如珍珠寶山,

北山似四根擎天柱,

安心把守天險防地,

飛中聳立著,

松崗日郎木甲牛麥彭措寧!

我曾多次聽人說,每個土司官寨造就之時,都有專門的畫工繪下全景圖,並配以頌詞,詩圖相配稱為形勝圖。那麼,這段文字就是發掘來的那種頌詞嗎?在沒有找到原文,或者是找到可靠的人翻譯出來之前,我不敢肯定這段文字就是。但我總以為,這肯定就是那種相傳的形勝圖中的詩句,只不過,譯成漢語的人,可能精通藏文,但在漢語的操作,尤其是關乎詩歌的漢語操作上,卻顯得生疏了些。因為在講究藻飾的藏語里,這段文字的韻律會更順暢一些,而辭彙的選擇也會更加華美與莊嚴。

就在同一本小冊子上,還記住一些較為有趣的事情,有關於土司衙門的構成及一些司法執行情況,也憑記憶寫在這裡吧。

每天,土司寨子里除了土司號令領地百姓,決定官寨及領地大小事宜之外,還有下屬各寨頭人一名在土司官寨里擔任輪值頭人,除協助土司處理一應日常事務外,更要負責執行催收糧賦,支派差役,有能力又被土司信任的頭人,還代土司受理各種民事糾紛與訴訟案件。還要負責派人發送信件,捕獲人犯等等。

值日頭人的輪值期一般在半年左右。所起的作用,相當於大管家。在值日頭人下面,還有小管家,由二等頭人輪流擔任,經管寨內柴草米糧,並把握倉庫鑰匙。

小頭人也要到土司官寨輪值。這些本也是一方寨民之首的頭人,到了土司寨子中,其主要責任卻是服侍土司,無非是端茶送水之類。

另外,土司還有世襲的文書一名。世襲文書由土司賜給份地,不納糧賦,不服差役,任職期間,另有薪俸。其地位甚至超過一般的頭人。

松崗土司還有藏文老師一名,最後一任土司的藏文老師名叫阿措,除了官寨供給每日飯食外,另有月俸六斗糧食。據說最後一位藏文老師因為土司年輕尚武,只喜好騎馬玩槍,最後便改任寨里的管家了。

過去在這裡當修電站的民工時,偶爾也從當地人嘴裡聽到一些土司時代的趣聞逸事,其中一些就有關於土司的司法。就說刑法里最輕也最常用的一種是笞刑。大多數土司那裡,此刑都用鞭子施行,在松崗土司領地,老百姓口中的笞刑直譯為漢語是打條子。笞刑由平時充任獄吏的叫臘日各娃的專門人員執行。而打人用的條子是一種專門的樹條。並由一個叫熱足的只有十餘戶人家的寨子負責供應。當地人說,這種條子一束十根,每根只打十下,每束打完,正好是一百的整數。

據說官寨里還專門辟出一間屋子來專門裝這種打人的樹條。

我曾多次去過通往大金川公路邊的那個叫做熱足的寨子,有一次,我問那裡的老人有沒有全寨人都砍這種樹條來沖抵土司差役這件事情,大家都笑笑,把酒端到來客面前,而不作出回答。

當然,也沒有人告訴過我,這山彎里哪一種樹上長出了專門打人的樹條,更不會有人告訴我,土司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樹條而不是那一種樹條。

而我最記得的是,熱足的寨子家家門前的菜園裡,一簇簇朝天椒長得火紅鮮亮,激人食慾,但是,揉好一碗糌粑,就一小口蘸了鹽的辣椒,結果兩耳被辣得嗡嗡作響,像是有一大群炸了窩的馬蜂繞著腦袋飛翔。

最後,他們沒有告訴我什麼樹條是執行笞刑的樹條,而是告訴我什麼樣的情形下會遭到鞭笞的刑罰。

老人扳下一根手指,第一,不納糧、不支差役,即被傳到官寨下牢,這時如不向土司使錢,便會被鞭笞幾束樹條,即笞刑數百,並保證以後支差納糧,才被放回。

老人再扳下一根手指,第二,盜竊犯,笞刑數百後,坐牢。

老人豎起的手指還有很多,但他扳住第三根指頭想了想,又放開手,搖搖頭說,沒有了。而我的感覺依然是意猶未盡,要老人再告訴我一點什麼。老人有些四顧茫然的樣子,說,講點什麼呢?看他的眼光,我知道他不是在問我,而是問他自己,問他自己的記憶。這時,他的目光落在了槍上。

那是一支掛在牆上的獵槍。

獵槍旁邊,掛著的是一些牛角,牛角大的一頭裝了木頭的底子,削尖的那一頭,開出一個小小的口子,口子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