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我願天宇清,浮雲掃形跡。庶俾陽德亨,萬古明不息。

——于謙《初日》

大元王朝雖然滅亡,但蒙古帝國的勢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歷史上將這一政權稱為「北元」。終明一朝,北元始終對明朝的北部邊疆構成強有力的挑戰與威脅,此即史書中所言:「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這「邊防」,即指明廷為了防禦蒙古北元勢力入侵所設置的「九邊」防線。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乘勢而起,烽火燃遍中原大地。義軍在與元軍的交戰中接連獲勝,而元朝各地將領擁兵自重,內訌不斷,元朝廷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狀態。歷史的天平開始向義軍中勢力最強的朱元璋傾斜。

當時天下的局勢是——義軍方面,朱元璋繼承了老丈人郭子興的勢力後,經過多年艱難經營,打敗了東南一帶最具威脅的陳友諒和張士誠,成為南方割據勢力中力量最強的一支。雖然還有陳友定等人割據閩廣地區,但勢力相對弱小,討平只是早晚之事。

元廷方面,儘管元軍還有相當勢力,不過分散在全國各地,各自為政,不能相互呼應。駐守山東一帶的是元將王宣,實力不強,構不成太大威脅。最有實力的是盤踞在河南的元大將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但其人剛愎自用,為了爭奪地盤,與佔據陝西、甘肅一帶的元將李思齊、張良弼等人勢同水火,積怨很深。元關中諸將甚至推選李思齊為盟主,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王保保。雙方正你來我往,真刀真槍地互相火併,元順帝妥歡帖木兒多次下詔令,也不能制止。

在局面十分有利的狀況下,朱元璋開始了北伐步伐,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二十五萬大軍,水陸並進,北取中原,直搗大都 ,從而邁出了奪取天下極為關鍵的一步。

徐達字天德,濠州 人,為朱元璋同鄉,自小家境貧寒,卻由此而磨鍊得性格堅毅,遇事善用腦筋。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當時隸屬於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朱元璋回家鄉招募兵士,二十二歲的徐達仗劍從軍,從此開始了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達因戰功被擢升為鎮撫。不久,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和州 事變。紅巾軍首領之一孫德崖因其部缺糧,到和州請求朱元璋資助,朱元璋以大局為重,收留了孫德崖的部隊。而朱元璋岳父郭子興與孫德崖素有嫌隙,知道後很是生氣,親自從滁州趕到和州訓斥朱元璋。孫德崖聽說後有些害怕,便打算悄悄地溜走,卻被郭子興派人抓住。孫德崖部下聽說後大為氣憤,一場內訌即將發生。

剛好此時朱元璋趕往孫德崖軍中,打算為其送行,結果被孫德崖部將趁機扣住,並揚言要殺掉朱元璋為主帥報仇。徐達在城中聽說朱元璋被孫德崖部將扣為人質,生命危在旦夕,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到孫德崖軍中勸解,並請求代替朱元璋作為人質。後來經過多方調解,孫德崖、朱元璋均被對方釋放,一場危機得以平定。

正是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捨身相救贏得了朱元璋的絕對信任,後來朱元璋羽翼漸成,雄霸一方,徐達總是位在諸將之上,長期擔任最高軍事統帥,為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立下了蓋世之功,被譽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

北伐事關重大,朱元璋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分為三步:第一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第二步,「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第三步,「進兵大都」,滅亡元朝。

按照部署,徐達、常遇春率主力軍由淮安北上,直取山東。同時,朱元璋麾下另一員大將征戍將軍鄧愈也率領軍隊進入河南境內,自襄陽向北攻打南陽,目的在於分散元軍兵力,配合徐達主力軍作戰。徐達、常遇春的主力軍非常順利,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很快佔領了山東全境,隨即率軍進入河南,兵分南、北兩路,南路攻取歸德、陳州、許州,與鄧愈軍會師;北路軍則由山東鄆城溯黃河而上,直逼軍事重鎮汴梁 。

先看南路軍。當時駐守陳州的元將名左君弼。左氏最初是南方彌勒教彭瑩玉 的門徒,紅巾軍起義爆發後,他聚眾數千人響應,與巢湖紅巾軍趙普勝部勢相聯結,後因與趙氏不和,獨據廬州十餘年,為天完政權汴梁行省首領,曾經出兵相助朱元璋死敵張士誠,被朱氏擊敗。朱元璋發兵攻打廬州時,左君弼不能抵禦,逃奔汴梁投降元軍,後奉命防守陳州。

徐達南路軍到來後,左君弼棄城逃往汴梁,母親卻被徐軍俘虜。徐達對左母以禮相待,不但沒加傷害,還主動將其送往汴梁與左君弼團聚。這一招懷柔戰術相當有效,在左君弼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他感激徐達釋母之恩,開始在戰降之間搖擺不定。

徐達大軍很快包圍了汴梁。守衛汴梁的主帥是元將李克彝。他看見徐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料知孤城難守,不免心中膽怯。加上知道另一守將左君弼無心戀戰,擔心左氏隨時會倒戈相向。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李克彝不戰而逃,趁夜色帶領一萬人向洛陽逃去。左君弼順勢開門迎降,徐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汴梁。

就在朱元璋大軍銳不可當、風捲殘雲般攻城略地的時候,元廷內部正大搞派系鬥爭,元軍各地將領各自為政,與元順帝太子、朝臣黨同伐異,相互攻打,亂成一團。為了充分利用有利時機,徐達提出了直搗大都的計畫。朱元璋表示同意,並親自繪製《征進陣圖》交給徐達。

明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初一,徐達率二十萬大軍渡過黃河,向北挺進,一路摧枯拉朽,風卷殘荷,銳不可當。七月二十五日,徐軍進抵通州 ,大都東邊的門戶已經被打開,元朝京師近在咫尺。

大都即是著名的燕京,其東南面是廣闊無垠的平原,西面是蜿蜒起伏的山峰,一直向東北方向延伸,直到山海關外。山間的關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成為聯結長城內外、大漠南北的咽喉。自古以來,這處形勝之地便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號稱「山川形勝,足以控夷、制天下」,金、元兩朝先後在此建都。到元朝的時候,大都已經成為中原的政治軍事中心,更具有非比尋常的戰略意義。

大都城中的大元皇帝妥歡帖木兒見徐軍勢如破竹,自知大勢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妥歡帖木兒在清寧殿召集三宮后妃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宣稱要動身返回蒙古老家。

宦官伯顏不花進諫道:「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願募集兵民,出城拒戰。」妥歡帖木兒不聽。

伯顏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輕去?」妥歡帖木兒聽了大為不快,拂袖而去。

隨後,妥歡帖木兒又在端明殿召見群臣,名為商議對策,實際上是安排收拾亂攤子之人,為自己逃跑做準備。左丞相失烈門、知樞密院事黑廝等都力勸皇帝固守京城,妥歡帖木兒決心已下,不肯聽從。

當晚半夜三鼓時分,妥歡帖木兒攜皇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經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 ,由此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蹟。

另一面,徐達大軍到達通州後,並沒有乘勝進擊,立即揮師進攻距離僅幾十里的大都,而是駐紮在通州,按兵不動 。直到八月初二,滯留整整七天後,徐軍才進軍大都,至齊化門,將士負土填壕,登城而入。徐達本人親自登上齊化門樓,殺死元朝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和右丞相張康伯等人,俘元王子六人,從根本上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

當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顏率軍二十萬滅掉南宋。時間僅過百年,朱元璋派徐達將蒙古逐回大漠,同樣也是率軍二十萬,不知道是不是歷史的巧合。

在中國歷史上,元代是第一個真正華夷一體、四海渾一的王朝,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遼闊的疆域——大元帝國最盛之時,勢力橫跨歐亞大陸,據說從帝國的中心騎馬向東南西北四方賓士,馬不停蹄,也要一年才能到達邊界。然而,元朝統治中原卻不過百年時間,堪稱中國歷史上另一樁罕見奇事。

元朝一共有十一位皇帝,第一任皇帝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後,九任皇帝一共只經歷了三十八年。這期間,政治陰謀和宮廷鬥爭層出不窮。而最後一位元順帝妥歡帖木兒卻在位三十五年。

妥歡帖木兒為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元朝自元世祖忽必烈之後,皇廷內部權位之爭十分激烈。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元泰定帝在上都開平去世。大都群臣決定立元武宗長子和世瓎為帝,但因為和世瓎人不在京都,便先迎和世瓎之弟圖帖木兒為主,是為元文宗。

與此同時,上都大臣立皇太子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雙方經過武力較量,天順帝敗北,元文宗掌握了局勢。但他不忘大都群臣初衷,請求退位,立兄長和世瓎為帝。和世瓎遂在漠北草原即位,是為元明宗。為表達感激之意,又立圖帖木兒為皇太弟。

兄弟二人最終在大都會面,在虛假的歡愉中舉行了權力交接儀式。僅過幾日,元明宗和世瓎即被大臣燕帖木兒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