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詞韻味 五、幸虧還有辛棄疾

蘇軾之後除了秦觀,還有賀鑄。

我們在《大宋革新》中曾經說過,才華橫溢的賀鑄是因為「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名句,而得到「賀梅子」之雅號的,吟風弄月並不輸晏殊和秦觀,比如: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

綠萍漲斷蓮舟路。

斷無蜂蝶慕幽香,

紅衣脫盡芳心苦。

這首詞寫的是荷花。荷花夏天開放,秋天花瓣脫落以後就結出蓮子。蓮子很甜,蓮心卻是苦的。然而「紅衣脫盡芳心苦」卻未必只是寫實,因為賀鑄的內心也很苦。豪俠任氣的他一直都有報國之情,卻不能得志。因此他的詞作就不僅限於淺斟低唱,也會有逼近蘇軾的豪雄之氣,比如:

少年俠氣,

交結五都雄。

肝膽洞,毛髮聳;

立談中,死生同。

一諾千金重。

可惜這只是個案,賀鑄詞還是風花雪月居多。

真正的雄風也只能來自辛棄疾。

辛棄疾比蘇軾還要蘇軾,比如: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

風流總被,

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

這首《永遇樂》詞,是辛棄疾以六十六歲的高齡在鎮江知府任上所作。如果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只是開閘放水般地傾瀉了萬丈豪情,那麼辛棄疾這首《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幾乎直截了當地宣布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那就是堅持抗金又反對冒進。這是通過一系列的典故表達的,包括讚揚在鎮江抵抗曹魏的孫權和成功北伐的劉裕,批判好大喜功的劉義隆,還提到飲馬長江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老當益壯的戰國名將廉頗。尤其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一句,就更是對自己當年參加抗戰的回顧。

下面這首也是同樣的情懷: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實際上,辛棄疾不止一次提到孫權。二十七年前他因任職湖北,乘船沿長江溯流而上,一路上感慨良多。詞人聲稱那些過眼溪山都是舊時相識,以往歲月則長為過客,而吳頭楚尾之地更讓他想起坐斷東南、北拒強敵的孫權。於是他在途中所寫一首詞下片的開頭,便發出這樣的聲音:

吳楚地,東南坼;

英雄事,曹劉敵。

被西風吹盡,

了無陳跡。

這讓我們想起了蘇軾的「親射虎,看孫郎」和「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看來,兩位豪放派領袖都對這段歷史情有獨鍾,也都喜歡東吳人物,調性卻又不同。

蘇東坡汪洋恣肆,辛棄疾沉鬱蒼涼。

氣吞萬里如虎,則一樣。

相同的還有風格的多樣,比如:

杯,汝來前!

這是一首號稱要戒酒的詞,詞牌《沁園春》。《沁園春》開篇確實是四個字,但沒有這樣斷句的。後面通篇都是作者與酒杯的對話,甚至有「吾力猶能肆汝杯」之語,意思是我這點力氣對付你這杯子還綽綽有餘;而酒杯則回答說:麾之即去,招則須來。這種寫法,實為罕見。

事實上,如果說蘇軾開了「以詩為詞」的先例,那麼辛棄疾便進一步創造出「以文為詞」之新風,甚至滿不在乎地使用口語。這當然有風險,辛棄疾卻寫得天然渾成:

醉里且貪歡笑,

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

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

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鬆動要來扶,

以手推松曰:去!

這其實相當不容易,也不能只靠革新精神。畢竟,詞是要講究格律的。表面上脫口而出,實際上格律謹嚴,非高手不能為。否則,要麼顧此失彼,要麼弄巧成拙。

然而改革的紅利也很可觀。至少在辛棄疾那裡,不僅是大江東去波瀾壯闊,同時也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沒有什麼題材不可以考慮,沒有什麼事物不可以描繪,沒有什麼意境不可以表達,就連牢騷都可以發得趣味盎然: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斷雲依水晚來收。

紅蓮相倚渾如醉,

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風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覺新來懶上樓。

這首詞是辛棄疾罷官閑居上饒期間的作品,當時年齡在四十三歲到五十三歲之間。年富力強卻報國無門,內心苦悶可想而知。然而無論上片之寫景,下片之抒情,語氣都相當平和:溪邊草堂的枕簟(讀如電,竹席)初涼乍冷,讓人感到夏日未盡而秋意已濃。傍晚時分,斷斷續續漂浮在水面的煙雲漸漸地消散。落日餘暉之下,紅蓮相互偎依,宛如美人醉酒;白鷺默默無言,看似詩人多愁。一切的一切都那麼地靜謐恬淡,就像什麼都沒有變化,什麼都沒有發生。

不平靜的只有詞人的心底,下片更是一口氣連用了三個典故:東晉的殷浩罷官之後憤憤不平,每天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個字,這就是「書咄咄」;唐代的司空圖自嘲,說自己才疏學淺,位卑職低,年事已高,無論哪條都該退隱,這就是「且休休」;而「一丘一壑」的意思,則是在哪裡不能夠風流倜儻呢?只不過「但覺新來懶上樓」而已。

這可真是平淡之極,也深沉之極。

但,一丘一壑也風流,卻是真的。比如: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這跟前面所引蘇軾《浣溪沙》是同樣的題材,風格相近又略有不同。這種細微的差別,其實只要比較一下「敲門試問野人家」和「醉里吳音相媚好」就能體會出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更貼近農村和農民。

也許,這就是辛棄疾了。他跟蘇軾一樣,是波瀾壯闊和豐富多彩的,甚至更加海納百川。正是這種超乎常人的豪雄剛健和豁達大度,使他即便風花雪月也不同凡響: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

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

僝讀如蟬,僽讀如晝,僝僽就是折磨,而凄風苦雨折磨的是剛剛盛開的春花。落花原本是詞人最愛的題材,這樣的寫法卻很罕見,幾乎可以看作元曲的前奏。更重要的,是其他同類作品不是感嘆人生易老,就是傷心命運多舛,這首詞卻表現出超越個人身世的悲憫情懷,讓人怦然心動。

辛棄疾的確是不朽的。

沒有辛棄疾的宋詞,則無法想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