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蒙恬者,其先齊人也 。恬大父蒙驁 ,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莊襄王元年,蒙驁為秦將,伐韓,取成皋、滎陽,作置三川郡 。二年,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五年,蒙驁攻魏,取二十城,作置東郡。始皇七年,蒙驁卒。驁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嘗書獄典文學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為秦裨將軍 ,與王剪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 。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戌狄 ,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 ,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 。暴師於外十餘年 ,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 。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 ,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 。趙高昆弟數人 ,皆生隱宮 ,其母被刑僇 ,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強力 ,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 。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毅不敢阿法 ,當高罪死 ,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 ,赦之,復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 ,直抵甘泉,迺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山堙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 。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遊會稽,並海上 ,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 ,未反 。

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於胡亥 ,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已也,因有賊心 ,迺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 ,立胡亥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使者以蒙恬屬吏 ,更置 。胡亥以李斯舍人為護軍 。使者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趙高恐蒙氏復貴而用事 ,怨之。

毅還至,趙高因為胡亥忠計,欲以滅蒙氏,乃言曰:「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 ,而毅諫曰『不可』。若知賢而俞弗立 ,則是不忠而惑主也 。以臣愚意,不若誅之。」胡亥聽而系蒙毅於代 。前已囚蒙恬於陽周。喪至咸陽 ,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 ,舉劾之 。

子嬰進諫曰:「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 ,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 ,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 。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 。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 ,獨智者不可以存君 。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 ,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胡亥不聽。而遣御史曲宮乘傳之代 ,令蒙毅曰:「先生欲立太子而卿難之 。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 !」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 ,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非敢飾辭以避死也 ,為羞累先主之名 ,願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且夫順成全者,道之所貴也 ;刑殺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 ,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 ,故立號曰「繆」 。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 。楚平王殺伍奢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 。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 。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於無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 ,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 。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 ,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 ,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 ,公旦自揃其爪以沉於河 ,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 。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乃書而藏之記府 ,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 。』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 。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沉書,乃流涕曰:『孰為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 ,內陵之道也 。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 ,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 ,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 ,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 ,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 ,城萬餘里 ,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葯自殺。

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 ,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 ,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 ,務修眾庶之和 ,而阿意興功 ,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

在這篇傳記中,主要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他們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奪得了幾十座城池,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做了將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始皇兼并天下後,他又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一萬餘里,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擔當軍事重任;蒙毅在內為始皇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

佞宦趙高犯罪當誅,是由蒙毅依法經辦的。始皇念及趙高平常辦事勤勉儘力,又赦免了他。從此結下怨仇。始皇巡遊會稽,中途駕崩,封鎖消息。李斯、趙高、胡亥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寵幸。趙高趁機捏造罪名,日夜毀謗蒙氏,終於把蒙氏兄弟處死。

全文均以概括簡練的筆法,客觀地記述了蒙氏兄弟的一生事迹。使蒙氏的忠與趙高的讒佞奸詐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使兩者形象,忠之所以忠,奸之所以奸,就更加突出、鮮明了,從而表達了作者的愛憎。

蒙恬自殺前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里,此其中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把自己的罪歸咎於挖絕地脈、受到上天應有的懲罰。後來有些史家指責太史公記載「失辭」,是「演說報應」,宣揚迷信。其實贊語末「何乃罪地脈哉」一句,是可以說明太史公並不迷信。這是把蒙恬不願直接指陳殺害自己的罪魁禍首、有意轉換說法,做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解釋,表現蒙恬當時複雜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含蓄、委婉、不露聲色的表現手法。這種文學的表現手法,《史記》其它篇章中不乏佐證。作者有意為之,是藉以揭露統治者殘害功臣的罪行,而不是有意地宣揚迷信。

本傳篇末批判了蒙恬在人心未定,痍傷未瘳的情況下,修築長城、馳道「阿道興功」,而不顧百姓疾苦,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態度和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蒙恬,他的祖先是齊國人。蒙恬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莊襄王元年,蒙驁擔任秦國的將領,攻打韓國,佔領了成皋、滎陽,設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蒙驁攻打趙國,奪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驁攻打韓國,奪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驁攻打魏國,奪取了二十座城池,設置了東郡。始皇七年,蒙驁去世。蒙驁的兒子叫蒙武,蒙武的兒子叫蒙恬。蒙恬曾做過獄訟記錄工作,並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蒙武擔任秦國的列將,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授給他內史的官職。秦國兼并天下後,就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向北驅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的土地。修築長城,利用地理形勢,設置要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逶迤綿延一萬餘里。於是渡過黃河,佔據陽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風風雨雨,在外十餘年,駐守上郡。這時,蒙恬的聲威震攝匈奴。秦始皇特別尊重推崇蒙氏,信任並賞識他們的才能。因而親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著始皇同坐一輛車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