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五、民國史軍閥篇四圓四方圖解

巧事還不止於此!

這批好戰的軍閥,南打南、北打北,以後又分別打了兩次內戰。這兩次戰爭,也是成雙成對,南北同時開火的。面對圖表,看圖還是不必識字,也可一目了然。

原來,華北的三系軍閥,在皖系(以安徽佬段祺瑞為首)被打垮之後,剩下的直系(以直隸今河北為老巢,以曹錕、吳佩孚為領袖,所謂『曹吳』)和奉系(以奉天今遼寧為根據地,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為領袖),又因分贓不勻,打了起來,是為『直奉戰爭』。這記『曹吳』與『奉張』之爭,死傷好幾萬人。一共打了兩仗: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於一九二二(民國十一年)四月。戰場延及長城內外及北京郊區。這次曹吳鋒頭正健,而奉張準備不足。偷雞不著蝕把米,入關未成,反被打得頭破血流,退回瀋陽(原名奉天或蒙古屯)。(見『圖三』上部)

正當華北的曹吳對奉張在長城各口打得炮聲隆隆之時,華南的粵系(剛打平兩廣的國民黨)陣營之內也出了事,孫中山和陳炯明拔刀相見。孫陳失和始於一九二二(民國十一年)四月。粵軍因此放棄了廣西地盤(新桂系李宗仁因此乘勢而起),孫陳同時回據廣州,到六月十六日便發生粵軍炮打孫中山總統府的事變了。

在粵軍槍炮聲中,中山易服出走,幾遭不測,而孫夫人宋慶齡受驚過劇,竟至當街小產(見何香凝回憶錄)。這次廣州事變的過程,不前不後,正與華北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同時發生,又是一記同時平行發展的『區域內戰』。(見同上『圖三』)可是勝敗原是兵家常事。這平行發展的兩記內戰中的勝利者,兩年之後,又都變成了輸家。原來陳炯明既趕走孫公便獨霸了廣州,而廣州卻是當年華南(今日仍是如此)最『肥』的城市,為南中國大小軍閥所垂涎。中山既失廣州,國民黨的主流派乃號召散居鄰省並與國民黨略有淵源的遊離小軍閥,入粵勤王。果然各路英雄聞風而起,一致沖向廣州,如水之就下。陳炯明孤軍不敵,終於一九三一年底敗退東江。一九二三年二月,孫中山又重返廣州執政,改原『總統府』為『大元帥府』,自任大元帥。奪回廣州地盤之後,中山原是當年華南『統派』(且用個今日台灣流行的名辭)的領柚,不甘心雌伏於廣東一省,乃信使四齣,既要聯絡逐漸得勢的奉張父子,也要爭取皖系的殘餘勢力,一致打倒賄選當政,盤據北京的直系曹吳。——所以孫中山先生在晚年率領一些大小軍閥,不斷的搞其『北伐』,和奉張父子率其奉軍精銳,累次『入關』南下,二者並無太大的區別。事實上他們都是當年軍閥混戰中的主要成員。(見圖三)

再者,孫陳之爭最後中山轉敗為勝,捲土重來,其情況與張氏父子在『直奉戰爭』中,轉敗為勝,捲土重來,也是平行發展,一模一樣的。原來盤據北京的直系軍閥(曹、吳),在打敗奉系之後,因勝而驕,終於演出一幕『曹錕賄選』當總統的醜劇(一九二三)給奉系以捲土重來的機會。在全國各界一致支持之下,奉系的張氏父子於一九二四年九月再度率大兵入關。直系曹吳全師迎擊,這便是史書上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了。(見『圖三』上部)

奉軍此戰不但秣馬厲兵、志在必得,戰前並以重金賄賂直軍前敵將領,那位有名的『倒戈將軍』馮玉祥。因此在兩軍激戰正烈之時,馮氏忽然於長城前線『倒戈』,並於十月二十三日回師佔領了北京,幽禁了曹錕總統。前線各路直軍因之一敗塗地。吳佩孚僅以身免,自海上逃往華南。(見同上)自此華北和東北連成一氣;長城內外九省三市(按:『長城內外九省三市』分別為遼吉黑熱察綏直魯豫九省及北京天津瀋陽三市),就逐漸變成奉系軍閥主宰的天下了。

民初的軍閥混戰發展至此,首先由合而分;接著再由分而合,便逐漸走向傳統的套路,終至楚河漢界,劉項相爭(或後來的蔣毛對立)的局面。但是在兩強對峙、你死我活之前,雙方還得清理戰場,整合內部,才能短兵相接,一決雌雄。為此奉張不惜恩威兼施,以達其整合華北之目的。一面以高位重金招降舊皖直兩系之殘餘,以為己用。另一面則以武力驅逐依賴蘇俄,日漸赤化之馮玉祥。

奉張的另一著棋便是向廣州的中山先生示好,也邀請中山北上共商國是。以奉系九省三市的地盤與實力,中國如能和平統一,則天下誰屬就不難想像了。

可是以電腦細查凡四千萬字的『二十五史』,我們也找不出中國歷史上有『和平統一』的先例。試問我國歷史上哪一個朝代不是槍桿打下來的呢?——劉邦叫做『馬上得之』;毛澤東叫做『槍杆子出政權』。

孫中山先生原來也不相信『和平』可以『統一』。所以他晚年一直在搞他底毫無希望的『北伐』;與陳炯明弄翻了,他由於中山堅持『北伐』,并力主參加軍閥混戰而起。他的『遺教』上也分明指出統一中國必須通過一段『軍政時期』。

不幸,此時蝸居廣州的孫大元帥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大元帥府設在廣州的士敏土廠;可是他大元帥的命令卻不出廠門。那時幫他趕走陳炯明的原是外省『來粵就食』的流亡小軍閥,如來自雲南的楊希閔、范石生;來自廣西的劉震寰、沈鴻英;乃至中山的老同志在母省湖南政爭失敗的譚延闓、程潛和他們的湘軍……,甚至中山的老班底、蔣介石的老上司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等等,都是一批不折不扣的舊軍閥。他們來粵就食擾民是真,擁孫革命是假。他們就地徵稅征捐,包煙包賭包娼,大發橫財,孫大元帥也分不到一文,但是他們都是大元帥的部下。當他們弄得天怒人怨,廣東老百姓至忍無可忍之時,大元帥還要替這些小軍閥背黑鍋呢。所以,在那一段『做廣東人的悲哀』時代,真正能為『本省人』說話的,反而是那些主張『粵人治粵』的陳炯明、陳廉伯(廣州商團總辦)等反革命的『叛徒』。——孫中山先生雖然說得滿口的廣東話,對當地廣東老百姓來說,他所搞的卻是一種令本省人不能睡覺的『外來政權』啊。——所以那時廣東省內真正的黎民百姓實在厭死了孫中山,就是因為中山好大喜功,召來了無數省內省外的蝦兵蟹將,把廣東弄得烏煙瘴氣的緣故。——筆者作此大不韙之言,深知兩黨史家都會口誅筆伐的。但是執簡而往者總應以史實為根據嘛。

中山那時為南方小軍閥搞得走投無路,乃玩個新花樣搞『聯俄容共』。可是俄豈好聯?共豈易容哉?此事非本篇主旨,容另論之。中山其後不得已只好放棄『北伐』,轉而於一九二四年秋,接受北方三大軍閥(段、張、馮)的聯合請柬,北上首都去搞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和平統一』未成,卻於翌年三月齎志以歿。

可是話說回頭,中山如不北上而病死首都,則廣東的政局便不能發生後來的蔣氏獨裁,江浙幫回潮的局面。蓋中山如仍健在廣州,則蔣介石這位寧波佬要想一口氣趕走三位『本省元老』(胡漢民、汪精衛、許崇智),實不可能也。蔣氏後來之能扶搖直上者,成敗之鑒,關鍵在中山之短命也。——中山一死,介石才能抓住軍權不放。終能掃平東江、清除楊劉、放逐許氏、逼走汪胡、壓抑共黨、聯絡李白(新桂系)而統一兩廣。有兩廣地盤與實力作底子,搞出真正的『一國兩府』,然後『革命軍』的蔣總司令才能北伐中原,和『安國軍』的張總司令,一決雌雄。直至張老帥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在皇姑屯被炸身死,中華民國的『北京政府』也正式關門之後,南京的『國民政府』始被全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一致承認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才結束了那歷時十六年的軍閥混戰之局。(見『圖四』)

以上的四個圓圈的圖解,目的只是把袁世凱死後,南北軍閥十多年的『混戰』清理出點眉目,找出點系統,讓一般讀者和本科學生不致因『混戰』兩字便對軍閥時期這段歷史,望而卻步就是了。所以這看圖識字的方法對研究『軍閥史』只是個起步,雖然這個起步的知識,對許多非專業人士,甚或中學文史老師作為班上文史教材,已經很『夠』了。我所教過的美國『在職訓練』課程中的大批中學老師,便很誠懇的向我說過,有的還備有禮品相贈呢。

但是這『起步』對求知慾旺盛,有更上層樓願望的讀者和聽眾,就應該另有階梯,循序漸進。這就是我想進一步淺介的『四方』圖表了。

在國外大學裡教授中國近代、現代、當代中國史,其最難講授的一段,我個人的經驗,是莫過於中華民國初年,軍閥時期那一階段了。這一階段的中國史是一段軍閥混戰史,而軍閥又分『皖系』(安福系)、『直系』、『奉系』、『桂系』和有實無名的『滇系』、『粵系』,另外還有無數其他的小集團、小派系。

各系軍閥之外,幫凶文人還組織了一些政客的小集團,什麼『研究系』、『交通系』、『政學系』等等數不清的幫派;有的還掛著政黨的招牌,從事政治活動。真是系類紛繁,莫衷一是。——他們打起仗來,又是什麼『護國』、『護法』、『直皖』、『直奉』、『定桂』、『援鄂』……,打仗的將軍們,又有什麼綠林大學畢業、倒戈將軍出身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