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空間中的地球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然而,人類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卻十分有限。大約在200年前,我們也才知道了人類最近3000年的歷史。至於之前的歷史,我們僅能靠傳說和人類豐富的想像加以闡釋。很多人認為,我們的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創造出來的。而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大多是從父輩那裡得到了這一信息,然後又將這信息灌輸給下一代。

然而,即使他們都認為世界是突然被創造出來的,他們也有分歧:一些人認為世界創造於春天,一些人則認為是秋天。他們對此爭論不休,而用來支持他們觀點的證據卻是十分荒謬的,要麼是猜想,要麼是對希伯來人《舊約》的生硬解釋。顯然,這種爭論是毫無意義的。現在,學者們也早已摒棄了這種不科學的見解。

如今,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客觀地觀察這個世界,研究各種自然現象。最終,人們認為,我們的世界早就存在,早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年代。當然,正如在房間中面對面各擺放一面鏡子,我們在鏡子中就看不到房間的盡頭一樣,在我們所見到的自然現象中,也有可能會讓我們產生錯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生存歷史絕不只短短的6000多年。所以說,人類歷史始於公元前4004年的觀點,是不科學的,應該徹底被推翻。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兩端稍扁、呈橘狀的球體,地球直徑為8000英里(1英里≈1.61公里)。雖然地球是球體這一觀點,在大約2500年以前就被少數的權威人士所認可,然而,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相信地球是一個平面。為了反駁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觀點,人們還以天空、恆星和行星為地面參照物,以日升月落、繁星高掛等世界各地都一樣的自然現象來進行反駁。

現在,我們知道了,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是因為地球每天圍繞地軸自轉一周;之所以出現季節變化,是因為地球順著橢圓形軌道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當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為9 150萬英里時,便達到了兩者之間的最近距離,距離為9 450萬英里便是最遠的距離。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而體積比它小得多的月球,則以239 000英里的軌道半徑繞地球公轉。當然,太陽系中除了地球、月球外,還有許多星球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比如距離太陽3 600萬英里的水星,距離太陽6 700萬英里的金星,距離太陽14 100萬英里的火星,距離太陽48 300萬英里的木星,距離太陽88 600萬英里的土星,距離太陽178 200萬英里的天王星,距離太陽279 300萬英里的海王星等。

其中,水星和金星屬於內行星,它們比地球更靠近太陽;後五者為外行星,位於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外圍。為了便於大家的理解,我們將太陽與其他行星的大小、距離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到一定尺寸。

首先,我們假設地球是一個直徑為1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小球,那麼太陽就是一個直徑為9英寸的大球。兩者大約相距323碼(1碼≈91.4厘米),相當於五分之一英里——大約四五分鐘的步行距離。地球是小球,而月球就只有豌豆大小了,它與地球的距離為2.5英尺(1英尺≈0.305米)。水星和金星兩顆內行星處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它們與太陽的距離分別是125碼和250碼。

圍繞這些星體的是茫茫無垠的宇宙空間,一直延伸到距離地球175英尺的火星。木星的直徑為1英尺,它與地球的距離約為1英里。在距地球的2英里處,是體積稍小的土星;距離地球4英里的是天王星,距離地球6英里的是海王星。海王星以外的數千里空間中,只有懸浮的稀薄氣體和細微的塵埃。就是按照縮小後的比例,恆星離地球最近也遠在40萬英里之外。

上演生命之劇的宇宙是多麼的浩渺空曠啊——這是我們對以上這些數字產生的一個形象認識。

偌大的宇宙,浩瀚無垠,而我們所熟悉的僅是地球表面的生物。從地表至地心,其平均距離大約為4 000英里,而存在生物的空間卻不過是地下3英里到地表以上5英里的範圍。而其餘的茫茫宇宙空間,顯然是空洞、無生命的空間。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雖然不斷探索,但其深入海底不超過水平面下5英里處(譯者註:1957年,蘇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考察船對馬里亞納海溝進行了詳細的探測,並用超聲波探測儀探測出一條特別深的海淵,其中最深處達到11 022米,這是迄今為止已知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飛機在空中飛行也只能低於4英里(譯者註:從目前的飛行技術來看,太空梭的飛行高度可達100公里,偵察機的飛行高度達50 000米。普通大型民航客機可飛行高度是9 000—10 000米,商務飛機可達到15 000米的飛行高度)。不錯,的確有人乘坐氣球飛到了7英里高的高空中,但他在空中卻遭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且不說人類,單說經常翱翔天際的鳥兒們,至今仍未發現有哪種鳥兒可以飛到5英里的空中,那些被裝上飛機的鳥兒和昆蟲,早在飛機飛到這個高度前就已經失去知覺了。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