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編 信玄

「天下庶民,無不戰慄。」

光秀在琵琶湖邊修建著坂本城,心裡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不知道,誰會是明天一統天下的人?更換了主人,京都的貴族們,連同各國的大名、豪族、武士、士卒乃至和尚和神官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將會被改寫。

「信長不會有這種好運。」

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居多。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絞盡腦汁,拚死抵抗。一旦信長當上了這個世界的統治者,他們面臨的只有滅亡。

在反織田同盟當中,與信長直接交鋒的有:

攝津石山本願寺及其全國的門徒

越前的朝倉義景

近江北部的淺井長政

美濃失去領地的流民齋藤龍興及其黨羽

近江南部被信長殲滅的六角(佐佐木)承禎及其黨羽

三好黨

等等。

從外部支持這些人的,東部有甲斐的武田信玄,西部有掌握瀨戶內海制海權的中國毛利氏。而他們身後的秘密主謀,正是京都的足利將軍義昭。

這些人將勝利的期望幾乎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甲斐的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和他率領的精良部隊甲州軍團,除了越前的上杉謙信可以勉強相比之外,是日本史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就連京都衚衕里的三歲頑童都知道此事。

「信玄要是出兵的話。」

對反織田同盟而言,信玄的出兵是他們最值得歡呼的期望所在。信玄的武力如此雄厚,而且,對反織田同盟最大的魅力所在,是武田信玄這個人物的思想守舊,絲毫不輸給上個世紀的古人。比如說,信玄崇拜比叡山的古典權威,他甚至花錢買到權大僧正的僧位,親自披戴著袈裟而開心不已。信長火燒比叡山後,有和尚逃到信玄跟前哭訴,信玄答道:

「那就把比叡山搬到甲斐來吧!」

可見不是一般的袒護。就連比叡山的和尚們都對他的勸誘感到半信半疑,最終還是拒絕了。

信玄的頭腦在指揮軍隊和經濟行政上充滿了科學性,無法容忍任何瑕疵。然而在社會思想方面,他不愧是自源平時代以來最古老的家族,極其的守舊。這讓他的支持者們感到欣喜。反織田同盟的成員首先是舊時代的亡靈室町將軍,隨後是比叡山和本願寺,還有舊室町體制以來的守舊家族出身的武將們。

「武田信玄一定會保護舊勢力、舊階級,崇尚佛祖神靈的。」

他們心中充滿了期待。

天下的保守勢力們雖然如此看好信玄,卻遲遲不見起兵的原因是由於背後有被稱作關八州之王的小田原北條氏。當代主公北條氏康才華超過了祖先早雲,越後的上杉謙信和甲斐的武田信玄雖然屢次入侵,氏康都憑著智謀與戰術粉碎了他們的野心。而這個氏康,卻在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後的第二個月患病身亡。

其子氏政庸碌無為。

武田信玄乘機施展他高超的外交手段,高調地對氏政進行籠絡,締結為同盟,這樣一來,關東的致命威脅暫時得到了緩解。

信玄放下心來。

他有了「西上」的精力。

雖然北方的越後還有個上杉謙信,不過謙信的日子也不好過。北陸一帶的本願寺發生暴亂,謙信自然無暇分身去入侵信玄的領地。

信玄採取了行動。

不言而喻,他的正面敵人是佔據遠江與三河的家康。最近,家康離開了他久居的三河岡崎城,把大本營搬到了距離信玄更近的遠州濱松城。

「濱松離敵人太近了。搬回原先的岡崎城去。」

岐阜的信長特意派使者前來忠告,家康卻回絕道:

「謝謝殿下挂念,我自有主意。」

信長的忠告在戰術上固然合理,家康面臨的現實情況卻不得不這麼做。

德川勢力分為歷代老臣和旁系武將(本地豪族)。這些遠江和三河的本地豪族們都認定——

家康很快就要完蛋了。

他們開始與信玄私通。

這種局勢下,如果家康撤退回本城,難免更加動蕩人心,陣腳不穩。對家康而言,無論形勢多麼逼人,他也絕不會撤下濱松城牆上飄舞的葵花紋白旗。

信玄的出兵選在元龜三年晚秋的一個吉日。這天,共計兩萬七千大軍從甲府出發。德川在遠州的城池被接連攻陷,每陷落一座城池,傳言都會滿天亂飛,影響到信長的聲望,尤其是京都的輿論對信長日漸冷淡下來。

在此期間,光秀負責守衛的南近江一帶(北近江由木下藤吉郎負責)發生了本願寺門徒和六角氏的殘餘勢力們策劃的動亂,他們到處燒殺搶掠,一發不可收拾。光秀日夜奔波,疲於應對。

身在岐阜的信長判斷:

家康是打不贏的。

當然,即使是信長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前往東海與信玄決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況且,信長麾下的部隊分散在攝津、山城、近江和伊勢的各個戰線,這些戰線的形勢都十分危急,因此,東進與信玄決戰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也只好犧牲家康了。)

信長思量著,此時他的心硬得像塊金屬。家康是信長最長的,而且是唯一的——盟友。他對信長可謂是忠心耿耿,長期以來為他出生入死。

這次與信玄的戰爭也不例外。家康如有異心叛投信玄,大可以擔任武田部隊的先鋒攻打信長。如果他當了先鋒,武田部隊定能揮師進京,信玄也能夠一統天下。

然而,這個即將年滿三十歲的、長著寬下顎一臉穩重的男子,在戰國時期發揮了罕見的忠義精神。他堅守與信長的盟約,與信玄決戰,不惜自取滅亡。他的誠信甚至讓人無法相信。年輕時如此忠義,到了晚年,雖說世人批評他判若兩人,豐臣家的諸侯們在秀吉死後,卻深信——

德川大人重情重義。從未曾背信棄義。我們投靠德川大人,一定會功德無量的。

眾人擁護他在關原大破豐臣的政府軍,並推舉他為天下之主。家康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應該可以說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

信長卻另有打算。

他在派出織田家的三千名援軍時,把大將平手汎秀、佐久間信盛和瀧川一益悄悄喚來,吩咐道:

「你們保持觀望就行,不許出手。」

信長覺得,就算是出兵援助,反正遲早都是輸,就沒必要再讓士兵們白白送死了。派出的三千援兵,不過是面子上做給家康看而已。

信長心裡打著算盤。聽到信玄要打過來時,他閃電般地和越後的上杉謙信結為同盟,又處心積慮地考慮,家康敗亡後,到底是利用謙信決一死戰呢,還是極盡外交手腕與信玄簽訂不戰的盟約呢(當然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他遲遲想不出一個好辦法。

同時,武田信玄卻長驅直入家康的版圖,攻陷了家康最重要的城池之一二俁城,接下來就要侵入家康的大本營三河了。

信玄早就不把家康放在眼裡了。

他的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信玄並不派兵攻打家康所在的濱松城,而是取道濱松朝北二十公里處的道路行軍西上。信玄的目標在於京城,途中與家康的交戰,對信玄來說只是白白浪費時間而已。

(真是奇恥大辱。)

家康的心裡一定是五味雜陳。然而坐視不理的話,那群讓人恐懼的甲州怪獸們將徑直朝西而去。

「要如何是好?」

家康在濱松城召開了軍事會議。信長派來援助的三名大將也在其中。包括這三人在內,家康手下的諸將們一致主張:

「不戰。」

如果在濱松城裡按兵不動的話,那群急著趕路的怪獸們一定會忽略此地。要是打仗的話哪怕有萬分之一打贏的希望也可以一試,然而,這簡直就是白日做夢。眼下,除了忍氣吞聲別無他法。

這時,意外的情況出現了。會議上有個人堅決主張開戰。

他就是家康。

德川家和織田家的將領們面面相覷。凡事深思熟慮、考慮周到的家康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他是不是瘋了?)

家康的歷代老臣們暗地裡擔心起來。實際上,家康在這一過於殘酷的命運面前,的確失去了冷靜。他的言辭顯然不是出於戰術上的理論:

「現在敵人正經過我們的國土。不管武田再怎麼處於優勢,我等只是袖手旁觀,任其蹂躪的話,將為天下人所恥笑,無法再立足於人世。」

而是感情用事。不過,仔細想想的話,也不僅僅是感情論。家康不惜拼上一死也要抵抗到底,是因為他考慮到自己今後的聲望。一旦有了英雄的美譽,今後無論是政治還是打仗都對自己有利,被貶低為膽小鬼的話,就算再足智多謀也會被人看不起,甚至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

(為了今後的聲望這次就豁出去了。)

家康決定。這種氣盛說是出自他的深謀遠慮,倒不如說是由於他尚且年輕。

眾人卻一致反對。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