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百度上市藉助了Google的概念。所以,百度的搜索引擎在國外也一直被稱為「中國Google」。但李彥宏從來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他的目標不僅僅是打敗Google,還要超越它。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比百度和Google更相像的公司了。這對神奇的競爭對手,有著相似的矽谷創業故事,相似的發展歷程,相似的搜索技術,相似的業務模式,相似的界面風格,相似的企業文化,等等,甚至連上市都一樣的風光……可是,兩者的較量不僅精彩紛呈,並且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2004年6月15日,李彥宏向各界媒體透露,包括Google在內的8家公司組成的海外財團正式向百度注資,儘管李彥宏對具體的融資數目和這些海外財團所擁有的股權比例諱莫如深,但媒體依然很快就掌握了情報:Google用499萬美元換取了百度2.6%的股權。於是,海外媒體將此條消息解讀為Google先注資後收購,似乎百度已經無法迴避把觸角伸向中國市場的Google了。
業內資深人士認為Google不會花錢養大一個競爭對手。擺在眼前的例證確是:eBay關於易趣也是先注資再收購。可是,國內媒體並不認同海外媒體的觀點。比如,當時依然雅虎中國總裁的周鴻禕就認為,在中國搜索市場上,Google和雅虎中國將形成兩強對峙的格局。李彥宏的另一個競爭對手中國搜索總裁陳沛稱,Google注資百度並不影響大局,無非是競爭對手由兩個變成了一個。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總經理張謙認為,兩者的競爭將集中於品牌和技術的較量。當然,更多的觀點認為,中國搜索市場群雄並起,強強聯合,資源整合顯然成為這場競爭的主流。
可是,當時正值Google上市前的緘默期,Google久久未對此事加以確證。而關於外界的種種傳言,李彥宏堅定地表示,Google沒有取得對百度的控股權,也沒有任何運作層面的投資意向。百度只是期望能藉助跟Google的合作來增強自己的技術、品牌能力,並大力擴展市場。李彥宏否定了競爭對手的威脅,同時表達了對對手的尊敬,因為他承認Google是一個成熟的搜索引擎,Google比別人更了解百度的價值。
不過,Google是百度在中國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這還是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現在,Google又搖身一變成為百度的股東,使它們的關係更加微妙。對此,李彥宏的回答是,Google和百度的關係遠遠沒有外界想像的那樣複雜。一方面Google作為百度的一個股東,跟其他股東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又是百度的競爭對手,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Google注資百度,究竟意欲何為呢?參照此前曾廣為流傳的,百度要麼被收購,要麼上市的說法,Google此舉不得不引人遐想。然而,在接受了Google的注資不到一年,百度卻出其不意地席捲了納斯達克。人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施密特收購百度企圖的徹底失敗?於是,對於百度接受Google注資後命運怎麼的故事不斷被演繹出來。從李彥宏的角度來考慮,被收購或者上市是當時百度不得不面對的兩個選擇。有觀點認為,儘管百度在國內擁有的搜索市場份額最大,可是,據稱Google上市即可融資27億,伴隨其巨大的資金、技術、品牌實力,大舉進入中國在所難免。而雅虎的YST技術即將推出,又通過併購3721得到了遍布中國的渠道網路。顯然,在整體技術、品牌、資金上,百度與Google、雅虎、甚至微軟都不在同一級別。尤其在資金方面,儘管百度號稱已經實現贏利,但其資金實力相對Google、雅虎而言依然沒有任何優勢的。
上市無疑是百度如此的公司實現贏利的最好出路,可是擺在百度上市面前的不利因素依然不能迴避。比如:第一,中國概念股在海外被普遍看淡,2004年左右上市的盛大、Tom在線、掌上靈通都被稱為「流血上市」,尤其是盛大,預籌的2.5億美元整整縮水1億美元。第二,盛大、Tom在線等擁有較大的市場規模,而相比之下,百度還處於一個比較弱小的階段。第三,由於當時正值Google即將上市,百度與Google、雅虎在中國的競爭關係也使投資者對百度難有信心。
假如上市不是最理想的選擇,退一步想,選擇被收購是否能圈入資金呢?這個時候,Google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線。並且,正如預料的一樣,Google在上市前的敏感時期出手注資,顯示市場競爭比預料的要激烈得多。那麼,百度會怎麼應對呢?
其實,無論百度作何態度,Google要收購百度,首先就要面臨一個兩難選擇:收購抑或「親征」。因為此時Google也是上市在即,即將受到十分大的利潤增長壓力。並且,Google能否適應中國市場的「水土」也依然個問題。
Google進軍中國市場可以說是必然選擇,因為Google在美國本土的在線廣告增長率已經逐漸放緩,只有擴張歐洲、亞太等市場,才能實現利潤的繼續增長。在Google的招股說明書中,稱國際化對其長遠的成功十分關鍵。可是,正如大家所見,受文化因素的影響,由於缺乏運作經驗,使Google很難在國際擴張中取得絕對勝利。此前,Google在中國處於「無作為」的境地,僱員很少,甚至伺服器都設在美國。有人認為,在中國壓低投入正是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在這一點上,Google與雅虎事實上是很相似的。
看來Google想「親征」似乎不容易,因此Google就只好通過收購進入中國。那麼收購對象為什麼是百度呢?因為靠「競價排名搜索」業務打天下的百度,自建立之始就與Google風格「神似」。近兩年,百度在渠道營建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並在全國的中小企業中逐步開拓市場。這關於Google是難以做到的,同時與雅虎看重3721的渠道能力也如出一轍。Google併購百度是一舉多得,能將百度的流量、本土團隊也攬入懷中。可見,百度確是Google收購的最好選擇。
並且,假如Google收購百度失敗,讓百度上市成功,那麼Google在中國的處境將會十分尷尬。一方面,百度上市圈進資金之後,肯定會與Google、雅虎激烈競爭。另一方面,雅虎中國攜YST技術和3721的本土渠道及團隊,是Google短期內無法自建的。
因此,綜合各方面緣由,都表明Google在百度上市前的敏感時期出手注資,是對百度的志在必得的表現。面對這種威脅,百度將怎麼應對呢?
賽迪集團下屬的《中國電腦教育報》於2003年5月28日,舉辦了一個名為「Google VS Baidu——兩大搜索引擎對決搜索之巔」的萬人公測活動。2003年6月4日下午4點30分,公測結果出爐。在參加評測的10015名普通用戶中,55%的人選擇了「Baidu比Google好」,10%的人選擇了「Baidu、Google基本上」,35%的人選擇了「Google比Baidu好」。這次數據顯示,百度已經超越Google,成為中國網民首選的搜索引擎。當然,任何調查都會有人質疑,此次也不例外。但無論怎麼,有一點是肯定的:今天的百度已經具備和Google正面對抗的能力。
其實,從創建百度到融資1000萬美元,從賣技術給門戶網站挖到第一桶金,到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再到「閃電打算」,李彥宏一直承受著來自Google的壓力,因為永遠有人在拿百度和Google作比較。因此假如要李彥宏問全體網民一個問題,那一定是「百度與Google到底哪個更好?」而這次公測的結果,是否可以從此打消李彥宏的顧慮了呢?
的確,Google一直是百度最強勁的敵人,而Google也一直視百度為心腹大患。為此,Google很多發展策略都是針對百度進行的。比如,當Google開始它的「中國之旅」時,矛頭直指百度,並不惜冒著被微軟起訴的風險聘請了擁有華人背景的李開復擔任Google中國總裁,同時大規模地招聘本地人才。並且Google加緊在中國布局的第二招確是尋找代理商,開展在中國的搜索廣告業務。
2005年8月8日,在百度上市3天後,Google的中國首家代理商中企動力在媒體面前高調亮相。百度感受到了Google迅猛的本地化進程,在這個搜索巨人面前,無疑令百度壓力大增。互聯網分析師呂偉鋼認為,Google首家代理商的確認,標誌著Google對中國發展有了明晰的戰略方案。隨後,Google又宣布了兩家合作夥伴上海火速和廈門中資源,正式授權它們代理銷售Google的Adwords關鍵詞廣告服務。如此一來,Google在華的三家廣告代理商已經正式浮出水面。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