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雲霄之卷 第二十章 泣血街亭

街亭之役戰敗後,主帥馬謖被關在軍獄中,孔明必須下令懲處。孔明在判決文上寫了一個字——斬。這個字的字跡暈開了,因為上面滴有孔明的淚水。

原本駐屯於成都城外的蜀漢諸營,開始往新都縣集結,新都縣城位於成都城北方約二十公里處。侍中郭攸之、侍郎費禕、董允,以及留守軍司令官向寵等留守成都的要員,還有出征軍幹部的家族們,一路送行到新都城來。

諸葛孔明暫時滯留在新都縣令的公署中。送行的留守諸官回成都之後,孔明的妻子和甘海仍停留此地數日。

「如果再年輕幾歲的話,我一定親自去看看。……」

甘海邊這麼說,邊向孔明報告各地的情報,雖然它們不是他親眼確認的,但全都來自可以信賴的渠道。

從情報得到的結論是,當前不能指望魏國內部會自行崩潰。曹叡即帝位,一時也沒有足以和他抗衡的大勢力。他是文帝(曹丕)的長子,八個兄弟中有四個已經亡故,剩下的弟弟個個都還幼小,無法成為競爭者。而且,經過曹操、曹丕二代整頓後的體制,一直都將重心擺在削弱皇族力量上面。

明帝曹叡若說有競爭者,那也不是他的幾位弟弟,而應該是諸位叔父,但他們對魏國並不具影響力。皇帝如想將權力集中於一身,就不能將權力下放給和皇帝血緣近的皇族。

文帝曹丕也是曹操的長子,但曹操喜歡三男曹植的才能,曾經想讓曹植成為繼承人。不過,曹操基於法家思想,判斷想維持政權,還是選擇較現實、稍嫌過度冷靜而有冷酷一面的長子曹丕,作為政權之長較為適合。曹丕和曹植二人都具備優秀的才能,弟弟曹植較有詩人氣質,感情較豐富,但作為政治家,這些特質反而可能被認為是缺陷。

曹操晚年,魏國也傳出二子爭指定繼承人的不和諧聲浪,蜀漢曾經期待這當中有可乘之機,東吳必定也有同樣的期待。

「派情報人員去那邊。」

蜀漢有人這麼提議,用意在於使兩兄弟互相殘殺,造成魏國的混亂。

「行不通,他們兩人不是那麼容易上當的淺薄人物。」

孔明排除這個提議。

曹氏兄弟並沒有不和到這種程度,只是他們身邊的人對繼承者之爭一頭熱罷了。

曹操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十月,立曹丕為太子。勝負應該就此分曉了,但曹操卻在兩年後的秋天誅殺了楊修。楊修是曹植身邊第一號人物。翌年正月,曹操過世。曹操在臨死之前誅殺楊修,是想斷絕自己死後可能會發生的紛爭禍根。

接著,曹丕接受獻帝禪讓,登基為帝。沒多久,丁儀與丁翼也遭到誅殺。丁氏兄弟是繼楊修之後的曹植心腹。於是,能引發魏國蕭牆之爭的火種已不復存在。

不過,文帝曹丕死後,還是傳出有人秘密擁立曹植的謠言。即帝位的曹叡雖然已經成年,但叔父曹植才三十過半而已,問題是曹植被放逐在偏僻之地雍丘,羽翼也被斬斷了。

孔明完全不從事任何擾亂魏國內部的活動。

「我看是沒什麼效果。」

孔明不接受這方面的提議,主要是從甘海的情報得出的判斷——曹植的處境甚為凄涼。

封建之侯王皆屬地,空名而無實,王國有老兵百餘人以衛其國。王侯雖有號,乃儕匹夫。懸隔千里之外,無朝聘之儀,亦無會同鄰國之制。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里,又設防輔監國之官(負責監視),以伺察之。王侯雖皆思布衣不能得,既違宗國藩屏之義,又虧親戚骨肉之恩。……

《三國志》有上述的註解。意思是說,皇族被中央派來的監視官盯隨著,不淮與鄰近的家族會面。狩獵也被限制不得超出三十里(約十二公里)。在這種情況下,當布衣(平民)反而比較好,但就算有意脫離皇族族籍,也不能獲淮。

「身比鴻毛輕,謗較太山(泰山)重。」曹植在《黃初六年令》這麼說道。

曹植受這麼多束縛,而且身邊只有一百名老兵,根本不可能引發什麼紛爭。

「丞相應該儘快攻入洛陽。」甘海說。

雖然魏國內爭無望,但洛陽危急時,各地皇族大概也不會去救援,就算想救援,他們手邊也無兵將。

「你說的沒錯,」孔明雖然同意,後面卻加了一句:「王侯是沒有力量……但魏國人才濟濟,要攻入洛陽,可沒那麼容易。……還有個仲達在。」

魏主曹叡是年不更事,但有司馬仲達(司馬懿)這位老練的重臣在。孔明經常會提到仲達這個名字,他是最可怕的敵人。魏國有許多人才,但特別傑出的,當屬司馬仲達。他是後漢京兆尹司馬防之子,出身良好,而且行政能力高強。他策劃屯田政策,收到很多成果。曹丕病情惡化時,遺囑指定曹真、陳群、司馬仲達三人輔佐年輕的曹叡。

曹真,本姓秦,因系曹操所養,以曹姓自稱,為一武勇之士;陳群是知名大儒陳寔之孫,曾制定登用人才的「九品官人法」。兩人都長於內政,但比起曹真偏武,陳群偏文,司馬仲達可是文武雙全,又具臨機應變之才,格局又大了許多。

司馬仲達承受輔佐年輕君主的遺囑,成為輔佐的中心人物,這一點可以和蜀漢的諸葛孔明相比擬。孔明要甘海搜集的情報,便是以有關司馬仲達的為主。「知敵」和「知己」並列,都是作戰的基礎,如同《孫子》所言。諸葛孔明費很多心思在「知」司馬仲達方面。

「對方可能也是一樣吧!」孔明喃喃道。

「丞相說什麼也是一樣?」甘海問。

「我是說,仲達大概也一樣多方面在調查我的事情吧!」孔明笑著回答。

「那我這就回去了。」妻子綬說道。她就將動身回成都,但數個月後,她去了東吳。

孔明的姊夫龐山民出仕魏國,官拜黃門吏部郎,前年去世,因此,姊姊鈴回繼母所在的東吳——畢竟長兄諸葛瑾的家才是諸葛氏的娘家。

「我想該去東吳走一趟。」綬這麼說。

「嗯!是應該要去。」孔明點頭。夫婦之間不需要多餘的說明。

蜀漢和東吳目前關係友好。維持友好關係,亦是此次北伐的前提。如果東吳背叛蜀漢,與魏結盟攻擊蜀的話,軍隊幾乎傾巢而出的成都,必將不堪一擊。相反地,在東吳方面,如果現在蜀漢與魏聯手,由荊州和三峽夾擊而來,東吳也無力抗拒。為防東吳背叛,蜀漢必須具體保證不會背叛東吳。

丞相之妻回諸葛氏的本家——這應當是蜀漢給予東吳的最佳保證。

孔明的繼母宋氏已年過七十,仍然健在。諸葛瑾服侍繼母,恭謹一如生母,頗受好評。此外,宋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弘咨的人物,娶了東吳主君孫權的姊姊為妻,因此,諸葛氏與孫權也算是遠親。

「夫人,屬下已經老邁了,可否帶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同行?」

甘海這一陣子經常感嘆自己年事已高,此次隨丞相夫人前去東吳,擔心自己照顧不周。

「不要那麼費心了,我會照顧自己的……而且我也喜歡自己動手。」綬以安慰的口吻說道。不過,這也是實話,她喜歡打理各種事情。

此次北伐,設計出獨特的單輪車,以便在狹窄棧道中搬運輜重的人,正是綬本人。她身為家庭主婦,經常嘗試製作一些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烹調的器具,這些器具也可以應用在軍隊中。

「母親大人,請不要太過勞累。……」兒子喬拱手說道。

「你才不要仗著年輕而太過勞累呢!」

綬知道這個養子體格看來強壯,其實並不怎麼健康。

「對諸葛家來說,你可是無可取代的人啊!尤其,你可別忘了自己是阿攀的父親。關於阿攀的事,不用擔心,我和親家都對他寄以厚望。」綬刻意這麼一提。

養子諸葛喬在今年正月生一男孩,名字叫攀。綬刻意強調喬是諸葛家不可替代的人,是因為阿綿已經懷孕了。

住在諸葛家的西南夷侍女阿綿,成了孔明的側室。這是孟獲所期望的,綬也接納這件事。綬已經過了產子的年紀,她一直想為孔明產子,無奈天不從人願。但她倒也希望至少能替孔明養育小孩。因此,阿綿懷孕,她很高興。

但是,如果阿綿產下男孩,身為養嗣子的諸葛喬也許會覺得自己的地位相當敏感。所以,綬一有機會就告訴他,諸葛孔明家的繼承人還是你,你之後是你的兒子阿攀。

「就算阿綿生下男孩也是一樣。」綬明白點出。

「母親大人,您看,孩兒不是很健康嗎?請不要擔心。也請您替孩兒向東吳的伯父致意。」

喬對綬這麼說。他稱自己的生父為伯父。既然當了孔明的嗣子,這是理所當然。

妻子帶著甘海由新都縣回成都的翌日,孔明命令已集結完畢的軍團往漢中出發。

蜀漢的漢中郡,在當今的行政區划上,隸屬於陝西省。郡中有南鄭、成固、西城、褒中、沔陽、安陽、錫、上庸、房陵九城。郡太守駐在南鄭城。現在地圖上的漢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