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雲霄之卷 第十八章 白帝託孤

「你的才能足有僭稱者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定國安邦、完成大業。如果朕的嗣子值得輔佐,就請你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能,你取代他亦無妨。」這是劉備給孔明的遺囑。

關羽死後,劉備未嘗有過歡顏。關羽雖是他的手下,但是情同兄弟。失去兄弟,內心當然傷痛。即帝位亦不能消除傷痛。

「碧眼兒(孫權)非擊垮不可!絕不能放過他!」這句話孔明不知道聽劉備說過多少次了。

「要攻擊東吳,必須有相當淮備才行。」孔明總是這麼回答。

「丞相為何不反對呢?」

以趙云為首的反對征吳的重臣們,不理解對皇帝劉備最具影響力的孔明,為何不強烈反對這種無謀的復仇戰。

「關羽被殺,陛下是不甘罷休的。」

孔明心裡這麼想,但他也只能儘可能拖延時間。熟知劉備與關羽情誼的孔明,了解要劉備放棄復仇是不可能的事。

「安民」是孔明的祈願,也是目標。任何事都要比照這個目標再下評估,這是孔明的習慣。

百姓想安樂度日,就得保有和平。和平的前提是統一,國家一旦分裂,各方實力者勢必相爭不休。孔明希望國家統一,卻不希望統一於惡勢力。而孔明眼中的惡勢力,就是魏國曹氏家族。少年時代所目擊的徐州大屠殺,景象仍然鮮烈映在腦里。曹操雖然亡故,但其子曹丕放逐漢皇,自己即帝位。這是篡奪。

不過,孔明對於篡奪的看法,和當時的人卻略有不同。

既然安民是終極的目標,只要能有助於完成這個目標,篡奪亦可肯定。只不過,此次的篡奪是對百姓無憐憫之心的人所為,孔明不予以肯定。

為防止惡勢力統一天下,孔明才擬出「三分天下之計」。得蜀之後,又合里並荊州,眼看此計就將完成了。未料關羽敗於樊城之戰,荊州為孫權所奪。三分之計旨在將天下分成三份,以圖暫時之安定,但就力量的均衡來看,蜀國最弱。除非奪回荊州,否則就不成三分之計。

就這個角度而言,孔明不反對攻打東吳,但必須有勝算才行。趙雲等軍事首腦似乎對現狀缺乏信心。

蜀地多陰天,經常有雲遮蔽天空,所謂「蜀犬吠日」,就是說晴天反倒異常,因此一旦出太陽,蜀地的狗因未曾看過太陽而對著太陽吠個不停。不過,雖然多陰,氣候卻很溫和,物產也豐富,古來素有「天府」之稱。

「阿綿說南方氣候更好,據說沒有酷暑嚴寒,是常春之地。」孔明的妻子綬這麼說。

阿綿是諸葛家的女侍,南方少數民族出身,蜀的漢族叫他們「南夷」。除了膚色淺黑,眼睛清得出奇之外,他們和漢族幾乎沒兩樣。

「哦?……」孔明凝視妻的臉。

「阿綿說她想回去。」綬說。

「是嗎?……」孔明點頭。他知道妻子想說什麼。

昨夜,夫婦談起荊州時代的種種,當時劉表統治下的繁榮襄陽,和孔明晴耕雨讀的悠閑隆中田園,如今都因關羽戰敗,而成為他人的國度。

「真好啊!那些地方。……」

「能回去該有多好!」

夫婦就這樣你一言、我一句的。

好地方並不只有荊州,綬想回荊州,南夷姑娘阿綿卻想回南方的故鄉。

孔明認為當前的蜀國不夠資格列入三強,因此有必要里並占荊州。不過,蜀國雖弱,也不是非取下荊州不可,如果能里並佔南夷之地,就可以增加相當的國力。南夷雖然也有首領,但就武力來說,比起和孫權爭荊州,對付南夷應當輕鬆多了。

將南夷納入版圖,再聯合東吳的孫權,攻打最可恨的魏國——孔明腦中浮現這個粗略的構想,也開始具體擬作戰計畫。不過,皇帝劉備仍然沒有放棄征吳的打算。原本隸屬劉備陣營的江陵諸勢力,如今已全數靠向孫權,因此兩者的實力差距歷然可見。

翊軍將軍趙雲雖然反對與吳國交戰,但他絕不是非戰論者,他只是認為要戰無妨,不過對手不是吳國,應該是魏國。

「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滅掉魏國,孫權自然就會投降。現在曹操雖然人已經死了,但其子曹丕篡國稱帝,眾心勢必離曹家政權而去,因此,吾國應該乘機儘快取下關中,以黃河和渭水上游為基地,如此關東義士必將裹糧策馬,前來迎接吾等討逆的王師(帝王的軍隊)。現在豈可放著魏國不管,先和吳國交戰?就兵勢來說,也不是一戰就能見分曉。不行!討吳的策略絕對不行!」

孔明想起趙雲用力搖頭,臉頰的肉跟著一陣陣抖動的樣子。

趙雲這番話一點沒錯,卻引起劉備的不悅。不過,劉備並沒處罰趙雲,卻將進言「天時無利東征」的秦宓下獄。秦宓是廣漢出身的處士(屬士大夫階級,但沒仕官的人),沒多久就被釋放,劉備只是藉由將他下獄,表示對反對東征者的不悅。

孔明的立場無法強烈反對東征,因為他的親生哥哥諸葛瑾是東吳孫權陣營的首腦之一。諸葛瑾以孫權使者的身份出使蜀國時,孔明私下都未曾和他會面。連這種事孔明都必須留心。

關於和東吳之間的外交問題,包括交戰或結盟,孔明決定順從蜀國陣營的輿論,不提出強烈的自我主張。

——為蜀、為天下,只要認為應該怎麼做,就放手去做,不要拘泥!

這股呼聲不時湧向孔明的胸口,但孔明還是沒改變戒慎的態度。

「我的生命,不僅只是我自己的,也屬於天下萬民。」

孔明一直抱持如此堅強的信念。然而,他擔心失勢。他倒不是擔心失去富貴,而是因為一旦失去現在的地位,就無法為天下萬民策划了。

如果在平常的狀況下,劉備對孔明有絕對的信賴,孔明無須擔心失勢。但現在是異常狀況,劉備失去關羽,悲憤交加,內心相當激昂,已經失去正確的判斷力,一些無憑據的中傷,都可能令他動氣。

雖然如此,孔明也並不袖手旁觀。

「要是法正在的話。……」孔明心想。

只要和東吳有關的事,諸葛孔明在表示意見的時候,都盡量不顯得太積極。不過,通常都會藉由別人轉述自己的意見。

孔明通過法正,把反對東征的意見傳達給劉備。孔明和法正末必投合,後世史家也評道:

諸葛亮與(法)正,好尚雖不同,但以公義相取。亮每以正之智術為奇。

意思說,二人喜好各有不同,但站在蜀國政治的公家立場上,彼此相互肯定。雖然在人格方面,法正有缺點,但在公家的事務方面,法正的確有「智術」,因此,頗獲孔明賞識。

「既然孝直(法正的字)這麼說……」劉備很重視法正的話,孔明和法正商談的結果,總算拖延了劉備東征的計畫。

然而,法正在去年也辭世了,享年四十五歲。劉備為他的死哀悼、流淚好幾天。沒有法正,劉備就無法取得蜀地。雖然法正的人品未必方正,但也因為這樣,一些對嚴謹的孔明無法說的話,劉備反倒可以對法正說。

「這對我也是一大打擊啊!」

孔明也哀悼法正之死。法正曾經利用蜀郡太守的地位報私怨,殺了不少人,差點鬧出事來。多虧孔明多方奔波,才沒讓此事表面化。這並非孔明認可法正的行為,而是因為孔明認為法正的智謀對蜀國是無可替代的。

「這時候法正最有辦法了。……」

孔明無比遺憾。孔明尋找下一個思路清楚、擅長說理的人,他注意到秦宓。他又通過秦宓傳達反對東征的意見,不料導致秦宓下獄——也許因為秦宓沒有仕官,份量太輕的關係。然而這一次,劉備可能在秦宓的諫言中聽出孔明的聲音了。因為秦宓雖然被下獄,卻很快就放出來了,這可能是劉備對孔明發出的訊號。

「孔明啊!朕不是不明理,實在此仇不報恨不消啊!你應該了解朕的心情才對。」

孔明不是不了解劉備的心情,但事關天下國家。孔明繼續想辦法拖延東征,至少也要等待劉備心情平和。然而,這時候卻又發生一件撼動劉備心情的事件。

張飛遭人暗殺了!

張飛以車騎將軍、巴西太守的身份駐屯閬中。關羽死後,蜀漢軍界最大的元老,就是五十四歲的張飛了。

劉備即帝位,十五歲的劉禪被立為皇太子,張飛的女兒被選為太子妃。因此,張飛不僅是軍方長老,也是皇太子妃的父親。且為義兄弟,張飛和劉備一樣,為關羽的死切齒飲恨。不用說,他贊成展開復仇戰。

張飛意氣奮發,一意要為義兄報仇。人家告訴他,以兵力來說,蜀漢不免陷於苦戰。張飛卻放言:「兵力不足可以用訓練彌補。」

張飛麾下的巴西軍營以訓練嚴苛著名。

張飛採取徹底的嚴罰主義,部屬只要稍一犯錯或怠慢,便揮鞭痛打,曾經因此打死幾個人。劉備也曾替他擔心,並忠告他:「卿刑殺過多,會不會太過火了?而且,又令受過罰的士兵跟隨左右,恐怕會出事情,還是盡量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