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 關外的風向

在擴大會議的開幕式上,與會者選出了七人常委,但名單公布之後,南方的唐紹儀和東北的張學良都未有接受或不接受的表示。

唐紹儀乃北洋和國民黨的雙重元老,選他只是借其名望,有沒有其實並無所謂。張學良就不同了,這尊菩薩是不能缺位的。這時正好顧維鈞、湯爾和、羅文干應邀來到北平,他們都是公認的張學良身邊要人,與張學良的關係非常接近。冀貢泉便想到,只要能把這三人拉進內閣當部長,就可以在實質上看成是張學良接受了閻錫山對他的委任。

冀貢泉將這一設想向閻錫山進行了報告,並在閻允許的情況下,在閻公館宴請了顧維鈞、湯爾和、羅文干。

不久閻錫山和趙戴文回太原商討成立政府的事,冀貢泉則作為閻的代表繼續留在北平,以照應擴大會議的一幹事宜。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接到車站打來的電話,讓他立刻到車站去進行談話。

電話是馮玉祥的代表薛篤弼和閻錫山的代表賈景德打來的。二人正在去往東北的途中,列車就要東開了,他們說想在車上同冀貢泉講幾句要緊話。

冀貢泉感到非常吃驚:不是馬上就要成立政府了嗎?薛、賈這時候跑東北去幹嗎,而且行色又是如此匆匆?

等冀貢泉趕到車站,聽薛、賈一講,方才知道原委。

原來這就是太原商討的結果。閻錫山已經做出最後決定:暫不組織政府,而先由薛、賈出關去請張學良共商大事,得到張學良的同意後再組織政府。

吃驚立刻變成了失望,冀貢泉就好像被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當即表示反對,認為薛、賈出關毫無意義和價值。

張學良會因為薛、賈出關相請,就答應入關合作嗎?怎麼可能,要知道蔣介石也在派人請他倒閻、捉馮、趕汪呢!

冀貢泉說:「小張(指張學良)正處於兩難關頭,你們(出關)頂好的結果,就是把擴大會議停滯起來!」

最壞的結果呢,只會適得其反,「小張先你們入關」,不過不是助閻,而是助蔣。

冀貢泉勸薛、賈給太原發電報,闡述自己的這一意見,但薛、賈表示閻錫山決心已定,不便再多此一舉。

冀貢泉自受邀組織擴大會議以來,投入了極大熱情和精力。預感到擴大會議將因此停滯,他不由得悲憤交加,當場很生氣地對薛、賈說:「去吧!我將『見君之出而不見君之入也』!」

其實就算薛、賈給太原發電,閻錫山也註定不會改變主意了。他的一位幕僚告訴別人:「老總認為當前的任務完全要靠軍事。軍事不是靠硬打,關外的風向好不好,關係成敗很大。」

由於拉攏張學良的工作遲遲沒有進展,山西方面都對此感到非常緊張。閻錫山雖然嘴上說只要張學良能夠繼續保持中立,「主張公道」,不轉方向即可,也不一定要參加反蔣戰局,但心中已十分焦慮不安。

薛、賈常出入於閻總部,自然能感受得到這種氛圍,所思所想也就與冀貢泉出現了很大區別。概言之,擴大會議是次要的,組織政府也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軍事失敗用政治挽救」,是探知「關外的風向」並使這個風向有利於閻方。

此前薛、賈已分別在閻錫山、馮玉祥那裡得到了明確指示,來北平後又深夜謁見了汪精衛。汪精衛當時已經入睡,但仍從床上爬起來接見並與薛、賈談了很長時間,看得出他同樣對出關請張十分關切。這種情況下,薛、賈又怎麼可能再掉頭轉帆呢?

薛、賈原本準備出關,但是一打聽,張學良又到北戴河休養去了,二人只好同去北戴河。

這次張學良倒沒有讓他們吃閉門羹。薛、賈在到達北戴河的當天黃昏,就前去拜訪張學良。張學良也還算客氣,在二人代表閻、馮問好後,同樣問了閻、馮好。

接著薛、賈遞上閻錫山親筆寫的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說「蔣介石專橫自私,排除異己,要救國必須倒蔣」。之後他們按照閻錫山的交代,對張學良展開遊說:「蔣介石不是個好人,他利用你的時候就用種種手段拉攏你,到用不著你的時候就過河拆橋,一腳踢開。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就是例子……」

在薛、賈鼓動唇舌的時候,張學良始終精神萎靡,閉著眼睛在打瞌睡。眼見實在談不下去,薛、賈只得告辭回旅館去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