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 我退一寸,人進一丈

晉軍在津浦線上面臨著危機,亟須將膠濟線上的張蔭梧調過來,或至少調一部分過來,這是很多人都能看清的事實,然而閻錫山、張蔭梧卻計不及此。

韓復榘退出濟南後,濟南商會會長馬良替閻錫山奔走,跑去對韓復榘說:「閻總司令絕不計前嫌,如果雙方息爭,山東商民同深感戴。」

韓復榘此時不便得罪馬良,便說:「我很感激老先生的好意。現在只要人家不打我,我保證也不去打人,請先轉告對方停止進攻,我絕對尊重民意。」

韓復榘雖有此表示,但並沒有和馬良談妥息兵言和的具體辦法,馬良心裡無底,也就未再請示閻錫山。

實際上韓復榘說的是真話。他所避居的膠東一帶土匪很多,這些土匪又大多已被閻錫山委任為別動隊,這使韓部面臨著前有狼後有虎的困境。韓復榘曾一再對幕僚們說:「咱們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上山當土匪。」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晉軍不打韓復榘,韓復榘決不敢主動打晉軍,更何況閻錫山派來的代表仍駐於韓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韓復榘頗為複雜的心態。

馮玉祥、石友三與韓復榘有歷史關係,他們也接連給韓發電,要韓表明態度,共同討蔣。

討蔣與息兵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碼事,韓復榘自然不肯輕易表態,他和蔣伯誠商量,希望能通過蔣伯誠催促蔣介石儘快在津浦路上發起大規模反攻。

蔣伯誠很同情韓復榘的處境,幾次代韓向蔣告急,說明韓「度日如年」,如果再不發動反攻,就沒法支持了。與此同時,他又為韓復榘出主意,讓韓給馮、石發電,先是說「(討蔣之事)待與閻總司令妥商後再行宣布」,接著又說「俟領得本月份餉項即行發動」。

蔣伯誠想用緩兵之計來讓晉軍停止進攻,可是這一招並未能夠奏效。張蔭梧一心要拿下韓復榘,以便與傅作義爭功,其他一概不理,他一邊繼續從正面發動猛攻,一邊親率大部人馬從北面繞攻韓部後方。

韓部兵力單薄,難以應付,只得繼續向後撤退。撤退過程中,韓部既要擋住步步緊逼的晉軍,又要隨時擊退各路土匪,弄得手忙腳亂,以致未能在預定的防線穩住陣腳,部隊損失很大。

韓復榘意氣消沉,頗有山窮水盡之感,不禁又流露出放棄膠濟線,到沂蒙山區當土匪的念頭,為此還發了一份下野通電,電稱「煮豆燃萁,摘瓜搶蔓,我退一寸,人進一丈」。

蔣伯誠見狀很是恐慌,他把韓部的三個師長找來共同商議。眾人一致認為,韓復榘此時發出這份下野通電不但不能緩和局勢,反而會招致晉軍的乘勢進逼。

商量下來,決定由三師長聯名發出挽留韓復榘的通電,以挽回下野通電對軍心士氣的影響。之後,三師長又一起去向韓復榘闡述意見,並向韓保證會固守現有陣地,一直等到援兵到來和津浦線發動反攻。

見手下仍願意繼續堅持下去,韓復榘心定了不少,遂表示:「大家的意見,我也同意。好吧,咱們就撐撐看。」

天時地利在這個時候幫了韓復榘一個大忙。山東半島的河流有兩個特點:一是平行的河流多;二是所有河流都是從南向北橫向流入渤海。加之大雨不斷,河水猛漲,晉軍在前進時受到不少阻礙,步伐便不知不覺地慢了下來。

在增援津浦線的同時,蔣介石仍未完全放棄在隴海線上決勝負的初衷。他決定接受陸海空軍總參謀長楊傑的建議,向反蔣聯軍實施錐形的「中央突破」,以期打開缺口,取得主動地位。

民國時國內有兩大軍事理論家:一個是蔣百里;另一個就是楊傑。論理論造詣,蔣百里要勝過楊傑,但在實際的軍事指揮上卻未能有太大成就。楊傑曾評價說:「蔣(蔣百里)通好幾國文字,勤學苦練,古今中外戰法懂得很多,惟所遇非人,未能大露頭角。」

概而言之,楊傑認為蔣百里無出色戰績,與其本人無關,與跟錯了幕主有關。

楊傑是蔣介石在振武學校的校友,不過他後來又考入了日本陸軍大學,是該校中國留學生班第三期學生。從陸大畢業回國後,楊傑先為程潛所器重,接著又受知於蔣介石。「擇明主而事之」,成了他覺得自己的成就有可能超越蔣百里的重要依據。

楊傑才氣縱橫,每以姜尚、孔明自擬。中原大戰開始沒多久,有人請教他對於當前形勢的看法,他說:「閻、馮之間以及閻、馮與其他各派之間,各懷鬼胎,意見不一,政治上是脆弱的。」

至於軍事方面,楊傑認為:「閻軍、馮軍在給養上有差別,很難同心協作,結果是要失敗的,但也不是一兩個月所能了局,可能要打一兩場惡戰才能解決。」

這些意見都體現了楊傑不同一般的軍事眼光和智慧。蔣介石對楊傑也十分器重,不僅採納其計,而且將制訂作戰計畫的任務也全部交給了他。

早在日本陸軍大學就讀期間,楊傑就以圖上戰術和應用戰術作業見長。日本陸軍大學有一種名叫野外參謀旅行的教學形式,也就是指揮演習,楊傑曾被指定為野外參謀旅行的統裁官和演習師長。班裡同學,誰演參謀長,誰演旅團長,誰演騎、炮、工指揮官,都由楊傑負責分配。

知道「中央突破」乃是在幕主面前體現自身價值的絕佳機會,楊傑遂也拿出平生所學,不僅拿出了一份詳細的作戰計畫,還操刀為各部隊制定了明確的作戰任務和作戰線路圖,後者連對第一線和第二線部隊的動作要求都講得非常詳細。

楊傑的作戰計畫看上去精美絕倫,但總攻還是失敗了,特別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失敗的原因恰恰就出在他的計畫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