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鍵時刻 能忍人所不能忍

蔣介石下台後,馮玉祥連電寧漢雙方調解,汪精衛也表示論事不論人。寧漢對立的局面鬆弛了不少,於是李宗仁決定前往武漢商談寧漢合作事宜。

這時孫傳芳已陳重兵於江北。北洋軍在浦口隔江炮轟南京,炮聲終日不絕。李宗仁所乘的「決川」艦無法在下關江面停泊,他們乘夜間跑到下關上游約二十里的江面,以蘆葦為掩護,才得以安全登船。

8月22日黎明,「決川」駛近安慶江面。晨光熹微中,李宗仁發現長江南北堤岸上分布著許多武漢方面的部隊。過安慶時,兩岸的唐生智部隊更多,不僅岸上有絡繹不絕的步兵,江面上也出現了載運輜重及火炮的運輸船隻。

安慶連同整個安徽在內,早就被新桂系視為俎上之肉,但因為徐州失守,第一、七軍均調駐南京,安慶附近並無駐兵,武漢部隊佔據安慶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部隊並不屬於原先「東征」的張發奎。張發奎因追擊南昌起義軍已經跑到廣東去了,現在佔領安慶的是唐生智。

李宗仁對此自然極不滿意。在廬山會談時,他特地強調了沿途所見的情形,並堅決要求唐生智停止東進。

李宗仁講完後,汪精衛便說:「德鄰同志(李宗仁字德鄰)的報告已十分詳盡,所說各點也極合情合理,希望大家研究……」他把目光移向唐生智:「孟瀟兄(唐生智字孟瀟),你能否考慮把東下的部隊暫時停在安慶呢?」

唐生智回頭看了一下汪精衛,接著又把視線轉移到李宗仁的臉上,最後斬釘截鐵地說:「我的部隊絕不能在安慶停止……至少要開到蕪湖!」

與蔣介石的不怒自威相比,汪精衛比較有親和力,談話過程中風度翩翩,彬彬有禮,使人有如坐春風之感。同時他的口才也十分了得,語言簡練清晰,層次分明,很少有廢話,每次演說的記錄不需刪改,便是一篇好文章。據說當時的青年人初次見到汪精衛,很少有不被他折服的。

可是亂世之中,親和力也是需要實力依託的,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汪精衛不掌兵權,張發奎曾是他依賴的主要骨幹力量,張發奎一走,他就只能依恃唐生智。唐生智當場不給面子,讓他十分尷尬,連平常口惹懸河的舌頭也變得不好使了。

見汪精衛一聲不吭,兩手搓個不停。眾人只好把目光都集中在李宗仁和唐生智身上,李宗仁停了半晌才說:「孟瀟兄,你的軍隊如果開到蕪湖一帶,江南軍心、民心都要惶惑不安,江北的敵人也必乘機渡江啊!」

唐生智把兩眼一瞪:「我可不管這些!」

李宗仁不得已而求其次:「那你的軍隊能不能在安慶暫停一下呢?」

唐生智搖搖頭:「安慶沒有糧食能供給大軍所用,我軍必須到蕪湖!」

李宗仁又建議唐生智把兵北調到巢湖,說蕪湖只是米市,巢湖才是真正的魚米之鄉,而且這樣還可以北上截斷津浦路,與南京方面形成呼應。

要讓唐生智把即將到嘴的肥肉給吐出來,豈是一件容易的事。唐生智板著個死人臉,一字不饒地說:「李同志(指李宗仁)說的話不可靠,……我有我的計畫,別人用不著管!」

唐生智執掌的是湖南湘軍。在依附廣東革命軍之前,他被吳佩孚逐出長沙,並準備自衡陽向廣西邊境撤退。李宗仁已先一步在革命軍陣營中「入伙」,接到唐生智的求援電後,他立即派援兵將吳佩孚阻遏于衡陽。

按照李宗仁的說法,他因擔心桂軍的力量獨力難支,又積極促成了援唐北伐。不僅如此,唐生智能夠在剛剛「入伙」的時候就擔任北伐軍前敵總指揮,也有李宗仁的一份推薦之功。

李宗仁後來回憶初次見面的情景,他還記得那時的唐生智身材高大,留一撇北洋軍人常愛留的八字鬍,一上來就和他握手言歡,談笑風生,並且還說要報答他。

時間過去並不是很久,唐生智那可愛的八字鬍還在,但人卻變了。當然不是現在才變,自打攻入武漢起,李宗仁就感覺到了。

隨著湘軍實力的恢複和擴大,唐生智開始變得不可一世,並隱隱然以清末曾國藩的後繼者自居。因為桂軍起自於從前太平天國起義的廣西,唐生智便以「老長毛」呼之,還稱兩湖、三江一帶加入桂軍的新兵為「新長毛」。到武漢政府預備「東征」,唐生智更是以「打倒老長毛」來號召部屬。

加上這次廬山會談中唐生智表現出的蠻橫態度,李宗仁得出的結論是,他已經徹底翻臉不認人了。

想想這小子以前為吳佩孚所敗,窮途末路時,對我是何等地卑躬屈節、搖尾乞憐啊!一旦羽毛豐滿,便立刻反噬,實在可惡至極!

猴子拉稀,小人兒也會壞腸子,李宗仁對唐生智憤恨不已,但他並沒有當場發作。在廣西,李宗仁能被公認為新桂系老大,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認為他「器量寬宏,能忍人所不能忍」。說白了,也就是比一般人更善於打利害算盤,知道什麼時候得夾著尾巴,不輕易干有損於自己利益的傻事。

見唐生智不肯相讓,李宗仁強壓胸中一口惡氣,不再與之爭執。在他的要求下,汪精衛另派譚延闓、孫科隨其回寧,以便顯示「寧漢之間誤會已冰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