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鍵時刻 信任已成力量之人

受蔣介石之命,黃郛兩次與日本領事矢田七太郎進行秘密談判。矢田得到了蔣介石準備發動政變的機密情報,而黃郛則希望日本能出面調停蔣介石與英美等國的關係,並讓英美與日本保持一致,將矛頭指向武漢方面。

幣原外相在聽取矢田的彙報後,即與英美使節進行會晤。不久,日、美、英、法、意五國公使達成協議:對「寧案」的抗議照會不加時限,不提制裁,所有鋒芒全部指向對「南京暴行」應負責任的「中外勢力」。

所謂「中外勢力」,指的當然不是蔣介石和它們這五國,而是中共和蘇聯。

與列強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危險消除後,蔣介石馬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行動。4月11日,他密令被北伐軍控制的南方各省,一致實行「清黨」。第二天凌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一周後,蔣介石又在南京另立政府。主持武漢政府的汪精衛聞之十分震怒,宣布對蔣中正「開除黨籍,免去本人所兼各職」。至此,寧漢雙方處於完全對立狀態,並均稱自己為代表國民黨的唯一合法政權。

一開始,北伐還能繼續,儘管是各干各的。5月31日,唐生智率武漢北伐軍佔領了河南重鎮鄭州,同一天,蔣介石的南京北伐軍則攻佔了山東的南面門戶徐州。

不過很快,武漢政府就因財政恐慌和政局不穩而被迫停止北伐。南京政府也覺得先搞垮武漢才是正事,於是同樣暫停北進。

6月10日,汪精衛到鄭州與馮玉祥舉行會議。這時的馮玉祥坐擁陝甘寧三省及十幾萬軍隊,其兵力分布於隴海線上,從鄭州可以直下武漢,從徐州可以直下南京。在寧漢對立的局勢下,其地位顯得舉足輕重,可以說他這枚棋子被放到哪一邊,哪一邊的勝算就更大。

為籠絡馮玉祥,汪精衛不僅將唐生智辛苦打下的河南全部讓給了馮玉祥,同時還按照北伐軍的編製,將馮玉祥的部隊擴編為七個方面軍。

聯絡馮玉祥,本是黃郛「共底於成」策略的一部分,當時黃郛就指出,只要蔣介石能引「閻、馮為同調」,北伐便可事半功倍。不過這主要還是就北伐而言,未料汪精衛會搶先出手,通過「以豫交馮」,將馮玉祥也放入寧漢相爭的籌碼盤中。

在寧漢對峙中,蔣介石並不佔據有利地位。如果汪精衛再得到馮玉祥的全力支持,「南下攻粵或東下攻寧,皆意中事」,而蔣介石很可能在武漢發起的第一輪攻擊波中就頹然倒地。

現在沒有什麼比把馮玉祥拉過來更重要了,但問題是汪精衛已經走在了前面,何況蔣介石與馮玉祥又素無交往,兩人甚至從沒有見過面,就算是要給對方送金贈銀,都不知道該從哪個渠道著手。

關鍵時刻,黃郛再次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他擁有武漢政府根本不掌握的資源,即與馮玉祥有著很深厚的私人關係。

對蔣介石、李宗仁、唐生智這幫新生代軍人來說,馮玉祥稱得上是軍界前輩,清末時就擔任混成旅旅長,但他在北方軍政界的名聲一直以來都不太好,時人稱之為「倒戈將軍」,連李宗仁都知道,「北方軍人都對他銜恨」。

黃郛自然不會不清楚這一點,而且他和馮玉祥在個人性格、氣質乃至學識上的差距也很大——許多人視馮玉祥為「土包子」,黃郛本人卻學識淵博,不僅在政府迭任要職,還出版過多部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專著。

不過這些都不影響黃郛看好馮玉祥。他很早便聽說馮玉祥治軍嚴明,能與士兵共甘苦,並叫得出幾乎每一個士兵的名字。與此同時,馮玉祥雖然行伍出身,從未受過正統軍事教育,但卻有刻苦慕學之名,思想比較新潮,早在辛亥革命時就參加過灤州起義,用當時南方流行的話來說,即「很愛國」。

黃郛在北方從政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發展革命勢力,以便實施「首都革命」。馮玉祥這樣的履歷和獨特風格,不能不引起他的興趣和好感。

黃郛經常引用一句名言:「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從這句名言中的「宏」出發,他建立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交友觀和用人觀,這就是他曾向蔣介石提出的「任方面」。

黃郛認為,以中國之大,如果只有少數人做事是不夠的,所以必須「任方面」,也就是「信任已成力量之人」。大家分工合作,如此才能做成大事,干出成績。

馮玉祥顯然就是黃郛心目中的「已成力量之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